。《世說新語》三則就講述了三個這樣的故事。
第壹則《詠雪》講述的是謝安在大雪之日與子女講解詩文,聽子女詠雪的故事。兒女聰明、多才,謝安的開心、快樂,家庭氣氛的融洽、和睦,躍然紙上,給人以極大的感染。
原文: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第二則《道旁李樹》講述的是王戎七歲時的事。“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鮮明的對比,表現了王戎的與眾不同,而他的解釋,更是體現了他的生活知識的豐富。
原文: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第三則《復裈》講述的是韓康伯幾歲時的故事。“至大寒,止得襦”,韓康伯是多麽需要壹條夾褲啊,可是當媽媽要為他做夾褲時,他卻拒絕了,而理由是,穿了短褲就不冷了,真的如此嗎?或許是因為“家酷貧”吧。韓康伯是聰明的,因為他能把不冷的理由說得讓人信服;韓康伯也是懂事的,因為他明白家境的貧寒不能讓他在生活上有過多的要求;韓康伯更是堅強的,因為他能忍受這樣的寒冷!三則故事都能讓人深思,給人啟迪。學習這三則故事,要反復朗讀,不僅要讀懂故事的大意,更要明白故事中蘊涵的深意,從中受到教育,得到啟發。另外,還要學習積累壹些基本的文言知識,為以後學習文言文學習方法的指導,正所謂“授之以魚,不如受之以漁。”
原文:韓康伯數歲,家酷貧,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鬥。謂康伯曰:“且著襦,尋作復裈。”兒雲:“已足,不須復裈也。” 母問其故,答曰:“火在熨鬥中而柄熱,今既著糯,下亦當暖,故不須耳。” 母甚異之,知為國器。
、、、
2. 文言文故事三則刻舟求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拔苗助長
宋人有憫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狐假虎威
荊宣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也,果誠何如?”群臣莫對。江壹對曰:“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吾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已而走也,以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裏,帶甲百萬,而專屬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昭奚恤也,其實畏王之甲兵也棗猶百獸之畏虎也。”
濫竽充數
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閔王立。好壹壹聽之。處士逃。
黔驢技窮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稍出近之,應應然,莫相知。他日,驢壹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後,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沖冒。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喊,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毛遂自薦
秦之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勝,則善矣。文不能取勝,則歃血於華屋之下,必得定從而還。士不外索,取於食客門下足矣。”得十九人,余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從於楚,約與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壹人,願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於此矣?”毛遂曰:“三年於此矣。”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平原君竟與毛遂偕。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廢也。
愚公移山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裏,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士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壹返焉。
3. 急需三則文言小故事(帶譯文)歐陽修苦讀 原文 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
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
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裏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
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譯文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
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裏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
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2管寧割席 管寧、華歆***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
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說新語》 譯文:管寧和華歆在園子裏壹起刨地鋤菜。忽然,兩人看到地上有壹塊金子。
管寧揮動鋤頭,對待金子和瓦塊礫石沒什麽區別。華歆拿起金子看了看,又扔掉了。
還有壹次,管寧和華歆坐在壹張席子上讀書,有坐著軒車穿著冕服的人經過,管寧照舊讀書,華歆扔了書跑出去觀看。管寧割開席子和華歆分開坐,說:“妳不是我的朋友啊。”
3子罕弗受玉。 宋人或得玉,獻諸子罕。
子罕弗受。獻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為寶也,故敢獻之。”
子罕曰:“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不若人有其寶。”稽首而告曰:“小人懷璧,不可以越鄉,納此以請死也。”
子罕置諸其裏,使玉人為之攻之,富而後使復其所。 翻譯:宋國有人得了塊玉,拿去獻給當權的大官子罕。
子罕不受。獻玉的人說:“給做玉器的師傅看過,說是件寶物,才敢貢獻的。”
子罕道:“妳的寶物是這塊玉,我的寶物是‘不貪’;我若是收下妳這塊玉,妳和我的寶物豈不都喪失了嗎?還不如各人留著各自的寶物好啊!” 那人聽後跪下磕頭,說:“我是個小小老百姓,藏著這麽貴重的寶物,實在不安全,獻給您也是為了自家的平安啊!”子罕於是在本城找個地方讓其住下,介紹加工買賣玉石的商行幫他把玉琢磨好,賣了個好價錢,然後讓他帶著錢回家做老板去了。 三、工人善琴。
萬歷末,詹懋舉者守潁州。偶召木工。
詹適彈琴,工立戶外,矯首畫指,若議其善否耳。呼問之曰:“頗善此乎?”曰:“然。”
使之彈,工即鼓前曲壹過,甚妙。詹大驚異,詰所自,工曰:“家在西郭外,往見壹老人貿薪入城,擔頭常囊此,因請觀之。
聞其彈,心復悅之,遂受學耳。詹予以金,不受,曰:“某,賤工也,受工之直而已。”
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貽,今以獻公。”果良琴也。
詹乃從竟學,壹時琴師莫能及。 翻譯:萬歷年間,詹懋舉任潁州的太守。
有次召用木工。詹正在彈琴,木工站在窗外,擡頭畫指,好像在評價好壞。
叫來問他:“妳很擅長彈琴嗎?”木工答說“是”。讓他彈,木工就演奏了壹遍剛才詹懋舉彈的曲子,彈得很好。
詹很驚訝,問從哪學來的。木工回答說:“家在西郊外,見壹老人進城賣柴,總把琴裝在口袋裏掛在擔頭,於是請讓看看。
聽他彈奏,心裏很高興,於是向他學琴。”詹給他錢,他不要,說:“我,貧賤的木工,只要做工的酬勞。”
又說:“您的琴是下品,我有琴,是老人贈的,現在獻給您。”果然是把好琴。
詹懋舉於是跟著木工學琴,學完以後,當時的琴師沒有壹個能比得上他。 執竿入城 魯有執長竿入城門者,初豎執之,不可入,橫執之,亦不可入,計無所出。
俄有老父至曰:“吾非聖人,但見事多矣,何不以鋸中截而入?”遂依而截之。 魯國有個拿著長長的竿子進入城門的人,起初豎立起來拿著它,不能進入城門,橫過來拿著它,也不能進入城門,實在想不出辦法來了。
壹會兒,有個老人來到這裏說:“我並不是聖賢,只不過是見到的事情多了,為什麽不用鋸子將長竿從中截斷後進入城門呢?”那個魯國人於是依從了老人的辦法將長竿子截斷了。 鄭人買履 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鄭人買履 鄭國有個人想去買雙鞋,他先比量了壹下自己的腳,然後把量好的尺碼於在座位上。
他匆忙去到集市上,忘了帶那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卻說:「我忘記帶尺碼來了。
」又轉回家去取。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散,他終於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妳為什麼不用自己的腳試壹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自 相 矛 盾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自相矛盾 楚國有個既賣盾又賣矛的人。(他)稱贊他自己(的盾)說:“我這盾牌的堅固,沒有東西能使它被刺穿。”
(他)又稱贊他的矛說:“我這矛的鋒利,對於任何東西沒有不能被它刺穿的。”有人說:“用妳的矛,去刺妳的盾牌,會怎麽樣?”這個賣東西的人不。
4. 3篇簡短的文言文閱讀,故事內容要熟悉,有原文、翻譯、3至4個小題原文:
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譯文:
老虎尋找各種野獸吃掉他們,抓到(壹只)狐貍。狐貍說:“您不敢吃我!天帝派遣我來做各種野獸的首領,現在妳吃掉我,是違背天帝的命令。妳認為我的(話)不誠實,我在妳前面行走,妳跟隨在我後面,觀看各種野獸看見我有敢不逃跑的嗎?”老虎認為(狐貍的話)是有道理的,所以就和它(壹起)走。野獸看見它們都逃跑了。老虎不知道野獸是害怕自己而逃跑的,認為(它們)是害怕狐貍。
5. 三則有哲理的文言文小故事多行不義必自斃。
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壹之為甚,其可再乎。
——《左傳》
歸真反璞,則終身不辱。
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
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國策》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楚辭》
客有歌於郢中者,
其始曰下裏巴人,
國中囑而和者數千人;……
其為陽春白雪,國中囑而和者,不過數十人。……
是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宋玉對楚王問》
進思盡忠,退思補過。 《管晏列傳》
此鳥不飛則已,壹飛沖天;
不鳴則已,壹鳴驚人。
《滑稽列傳》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
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貨殖列傳》
失之毫厘,差以千裏。 《太史公自序》
——以上司馬遷《史記》
人固有壹死,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 司馬遷《報任安書》
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
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犬者也。
——馬援《誡兄子嚴敦書》
仰觀宇宙之大,
俯察品類之盛,
所以遊目騁懷,
足以極視聽之娛,
信可樂也。
——王羲之《蘭亭集序》
君子安貧,達人知命。
老當益壯,寧知白首之心。
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誌。
閑雲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
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
——王勃《滕王閣序》
人非堯舜,誰能盡善。
——李白《與韓荊州書》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
光陰者,百代之過客。
——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韓愈《原道》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裏馬。
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韓愈《馬說》
業精於勤,而荒於嬉;
行成於思,而毀於隨。
沈浸濃郁,含英咀華。
——韓愈《進學解》
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韓愈《送孟東野序》
愛之太殷,憂之太勤。
雖曰愛之,其實害之。雖曰憂之,其實仇之。
——柳宗元《種樹郭橐tuo駝傳》
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間也。
山水之樂,
之心而寓之酒也。
——歐陽修《醉翁亭記》
草木無情,有時飄零。
人為動物,惟物是靈。
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
有動乎中,必搖其精。
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
憂其智之所不能。
——歐陽修《秋聲賦》
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
麋鹿興於左而目不瞬。
——蘇洵《心術》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
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人知之。……
而賢者有不知,其故何也?
好惡亂其中,而利害奪其外也。
凡事不近人情者,鮮不為大奸佞。
——蘇洵《辨奸論》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天地之間,物各有主。
茍非吾之所有,雖壹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
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
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而吾與子之所***適。
——蘇軾《前赤壁賦》
吾聞之申包胥曰,人定者勝天,天定亦能勝人。
松柏生於山林,其始也,困於蓬蒿,厄於牛羊,
而其終也,貫四時,閱千歲而不改者,其天定也。
——蘇軾《三槐堂銘》
6. 刺客列傳前三個故事文言文版曹沫者,魯人也,以勇力事魯莊公。莊公好力。曹沫為魯將,與齊戰,三敗北。魯莊公懼,乃獻遂邑之地以和。猶復以為將。
齊桓公許與魯會於柯而盟。桓公與莊公既盟於壇上,曹沫執匕首劫齊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動,而問曰:“子將何欲?”曹沫曰:“齊強魯弱,而大國侵魯亦甚矣。今魯城壞即壓齊境,君其圖之。”桓公乃許盡歸魯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壇,北面就群臣之位,顏色不變,辭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約。管仲曰:“不可。夫貪小利以自快,棄信於諸侯,失天下之援,不如與之。”於是桓公乃遂割魯侵地,曹沫三戰所亡地盡復予魯。
7. 文言文故事大全(壹)文征明習字《書林紀事》 原文文征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
平生於書,未嘗茍且,或答人簡劄,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譯文文征明監貼寫《文字文》,每天以寫十本作為標準,書法就迅速進步起來。
他平生對於寫字,從來也不馬虎草率。有時給人回信,稍微有壹點不全意,壹定三番五次改寫過它,不怕麻煩。
因此他的書法越到老年,越發精致美好。 (二)薛譚學謳 原文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
秦青弗止,餞行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射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譯文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以為學盡了,於是就告辭回家。秦青沒有勸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給他餞行,秦青打著拍節,高唱悲歌。
歌聲振動了林木,那音響止住了行雲。薛譚於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學習。
從此以後,他壹輩子也不敢再說要回家。 (三)範仲淹有誌於天下 原文範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
少有大誌,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
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
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譯文範仲淹兩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家中貧困無依。
他年輕時就有遠大的誌向,常常用冷水沖頭洗臉。經常連飯也吃不上,就吃粥堅持讀書。
做官以後,常常談論天下大事,奮不顧身。以至於有人說壞話被貶官,由參知政事降職作鄧州太守。
範仲淹刻苦磨煉自己,吃東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僅自保養罷了。他經常朗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
(四)司馬光好學《三朝名臣言行錄》 原文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遊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
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譯文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
大家在壹起學習討論,別的兄弟已經會背誦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馬光卻)獨自苦讀,像董仲舒和孔子讀書時那樣專心和刻苦,壹直到能夠熟練地背誦為止,(由於)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獲就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司馬光曾經說:“讀書不能不背誦,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獲就多了!” (五)歐陽修苦讀《歐陽公事跡》 原文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
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
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裏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譯文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
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裏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
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六)張無垢勤學《鶴林玉露》 原文張無垢謫橫浦,寓城西寶界寺。其寢室有短窗,每日昧爽執書立窗下,就明而讀。
如是者十四年。洎北歸,窗下石上,雙趺之跡隱然,至今猶存。
譯文張九成被貶官到橫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間壹扇短窗,每天天將亮時,他總是拿著書本站在窗下,就著微弱的晨光讀書。
這樣壹直堅持了十四年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頭上,雙腳踏出的痕跡還隱約可見。
(七)王冕僧寺夜讀《宋學士文集》 原文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
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
母曰:“兒癡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瑯瑯達旦。
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 譯文王冕是諸暨縣人。
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壹頓。
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由是離開家,寄住在寺廟裏。
壹到夜裏,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裏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瑯瑯壹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壹個個面目猙獰兇惡,令人害怕。
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 (八)送東陽馬生序(節選)宋濂 原文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發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
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 趨百裏外,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