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嶽飛(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愛國英雄,民族英雄,軍事家、抗金名將。字鵬舉,謚武穆,後改謚忠武。漢族,河北西路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裏(今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城東30裏的菜園鎮程崗村)人。嶽飛20歲投軍抗金。紹興十壹年(11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檜以“莫須有”(或許有)的罪名將嶽飛治罪,在臨安大理寺獄中被獄卒拉肋(猛擊胸肋)而死,時年三十九歲。乾道五年(1170年),宋孝宗詔復飛官,以禮改葬,建廟於鄂。六年,賜嶽飛廟曰忠烈。淳熙六年(1180年),謚武穆,嘉泰四年(1204年)宋寧宗,追封高宗的抗金諸將為七王,嶽飛封為鄂王。嶽飛留有《嶽武穆集》(又稱《武穆遺書》)。
3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號臥龍。中國古代三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散文家、外交家。史書記載其身高八尺。約合現今1.84米。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出生於瑯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的壹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瑯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珪,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3歲母親張氏病逝,8歲喪父,與弟弟諸葛均壹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南陽(壹說河南南陽臥龍崗;壹說湖北襄陽(現湖北襄樊)之西二十裏隆中)隱居鄉間耕種,維持生計。建安四年(公元199年),19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於水鏡先生司馬徽。 後人為了消除諸葛亮隱居地壹事留下的歷史紛爭,清代在河南南陽做知府的湖北襄陽人顧嘉蘅寫到:“功在朝廷,原不分先主後主;名高天上,何須辨襄陽南陽。”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會見諸葛亮,問以統壹天下大計,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壹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即《草廬對》)。劉備聽了諸葛亮這壹番精辟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於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聯孫抗曹,赤壁之戰大敗曹軍。形成三國鼎足之勢,奪占荊州。建安十六年,攻取益州。繼又擊敗曹軍,奪得漢中。二十六年,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主持朝政。三年(公元223年),劉備病危,以後事相托。
蜀漢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加強戰備。建興五年(公元227年),上疏(即《出師表》)於劉禪,率軍出駐漢中,前後6次北伐中原,多以糧盡無功。十二年,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將後事托付姜維。
4 衛青(?~公元前105年),漢族。字仲卿,西漢(公元前206年~公元8年)河東平陽(今中國中西部山西臨汾西南)人,是漢武帝時期抗擊匈奴的主要將領。衛青父親鄭季,是壹個縣吏,在平陽公主家做事時,和婢女衛媼私通,生下衛青。後來,衛青的同母異父姐姐衛子夫入宮得到漢武帝寵愛,所以他們兄弟姐妹七人都冒姓衛。
在姐姐懷孕之後,當時的皇後陳阿嬌嫉妒,派人抓到衛青,想殺死他。衛青被好友公孫敖救出,漢武帝聽說後,召見了衛青,並封他為建章宮監加侍中官銜。後來姐姐做了皇後,衛青也升為大中大夫。
漢武帝改變了西漢初期和匈奴和親的政策,靠“文景之治”積累的財富和兵力,對匈奴發動了大規模的反擊。衛青從公元前129年被封車騎將軍開始,***有七次領兵打擊匈奴,立下了赫赫戰功。
衛青率軍與匈奴作戰,屢立戰功,所得封邑總***有壹萬六千三百戶。雖然戰功顯赫,權傾朝野,但從不結黨幹預政事。他和霍去病不同,對士卒體恤較多,能與將士同甘苦,威信很高。最後衛青病死於公元前106年
5 周公(?-約前1095)姓姬,周武王之弟,亦稱叔旦。因以周地(今陜西岐山北)為其封地,胡稱周公,是西周初期的著名政治家、思想家。
殷周交替之際,周公輔助周武王伐紂滅商。建周次年,武王即逝,周成王年幼,由周公攝政。他立殷紂王之子武庚於殷,令其弟管叔、蔡叔監國。管叔、蔡叔和霍叔等人不服,造謠說周公“將不利於孺子”。當武王病重之時,周公嘗祝禱祝,願以身相代,祝文藏於金滕匱中。後成王因天災震恐,發金滕之匱,發現祝文,乃大感悟,親迎周公歸。管叔、蔡叔和霍叔勾結武庚及東方夷族叛周,周公奉成王命出師東征,“降辟三叔”,伐誅武庚,營建東都洛邑(今河南洛陽),作《大誥》,收殷遺民。在攝政期間,周公制定了壹系列制度,比較重要的如:廣封諸侯,先後封了宋、衛、魯、齊、燕等七十壹個諸侯國,“封建諸侯”有效地鞏固了西周的統治;制禮作樂,依據周朝的特點對殷禮進行損益,完善了各種典章制度,這些典章制度後來被稱作“周禮”或“周公之典”,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
周公接受了夏、商兩代滅亡的教訓,提出了許多重要的政治思想:既主張有“天命”的存在,但又反復強調“惟命不於常”,不能聽命是從;“敬德”思想,強調統治者必須修明德行,“以德配天”,不能夠貪圖]享樂,“無康好逸豫”,要知“稼穡之艱難”;“保民”思想,認識到“民心無常,惟惠之懷”,要取得民心,就要施行德政;“明德慎罰”,在提倡“敬德”的同時又主張“敬明乃罰”,要有壹定的強硬手段人微言輕輔助,但用刑罰需謹慎。周公的思想言論,基本集中在《尚書》的《大誥》、《康誥》、《酒誥》、《多士》、《無逸》、《多方》諸篇中,這些思想是後來儒家主張“德治”的主要理論依據之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