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英(1898~1941)中國***產黨早期工人運動領導人。原名德隆,壹作德龍,化名江鈞。武漢人。早年曾在武昌的紗廠做工。1922年加入中國***產黨,從事工人運動,曾任武漢工團聯合會組織部長、湖北省總工會委員長、中華全國總工會執行委員。1923年2月1日出席鄭州京漢鐵路總工會成立大會,任總工會總幹事,參加領導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1924年任中***中央職工部部長。為中***三至六屆中央委員,在六屆壹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1928年任中***江蘇省委書記、***產國際監察委員。後歷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委員長、中***中央長江局書記、蘇區中央局代理書記、蘇區軍委主席、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副主席。紅軍主力長征後留贛粵邊區堅持遊擊戰爭。抗戰期間任中***中央東南局書記、新四軍副軍長。1941年初在"皖南事變"中突圍,隱蔽於赤坑山蜜蜂洞,被叛徒殺害。1952年移葬於南京雨花臺。 陳潭秋(1896~1943)無產階級革命家。原名澄,字雲先。湖北黃岡人。1915年入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學習。五四運動時與惲代英等在武漢領導學生運動。1920年參加創辦武漢中學,和董必武組織武漢***產主義小組,參加創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出席中***壹大。1924年任中***武漢地委書記,1926年任中***湖北省委組織部長。1937年後歷任江西、滿洲、福建省委書記等職。1933年任中華蘇維埃***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糧食人民委員,次年赴蘇聯參加***產國際的工作。1939年回國,化名徐傑,出任中***駐新疆代表、八路軍新疆辦事處主任。1943年被軍閥盛世才逮捕,次年在迪化(今烏魯木齊市)遇害。現武昌都府堤20號原武昌高等師範學校附屬小學舊址辟有陳潭秋烈士紀念館。 惲代英(1895~1931)無產階級革命家。名遽軒,字子毅。祖籍江蘇武進,生長於武昌。武昌中華大學畢業,五四運動時在武漢領導學生運動。1920年創辦"利群書社",並先後創辦《互助》、《武漢星期評論》、《我們的》等進步刊物,為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創始人之壹。1921年加入中國***產黨。1923年到武漢參加團中央的領導工作,曾任團中央宣傳部長、《中國青年》主編、武漢大學教授。1926年任黃埔軍校政治總教官,次年春回鄂主持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參加中***湖北省委的領導工作。在中***五大上當選為中央委員。大革命失敗後參加領導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1928年任中***中央宣傳部秘書長,因反對李立三"左"傾錯誤遭到迫害。1930年5月在武漢被國民黨逮捕,次年在南京被殺害。其青少年時期故居在武昌雙柏街。 董必武(1885~1975)無產階級革命家。原名賢琮,壹名用威,字潔畬,號璧伍。湖北紅安人。早年加入同盟會,參加辛亥革命。兩次留學日本。1920年在武昌創辦武漢中學,宣傳***產主義,並與陳潭秋等創建武漢***產主義小組,出席中***壹大。第壹次國***合作時領導籌組了國民黨湖北省黨部,出席國民黨二大。大革命失敗後赴蘇聯學習,回國後到中央革命根據地任中***中央黨務委員會書記、中央工農民主政府執行委員等職。參加長征,到陜北後曾任中***中央黨校校長、代理陜甘寧邊區政府主席。1937年作為中***代表團成員,回武漢參加籌建中***湖北省委和八路軍武漢辦事處,任中***中央長江局委員。1945年代表解放區赴美國舊金山參加聯合國制憲會議。1948年任中***中央華北局書記處書記、華北人民政府主席。中華人民***和國成立後歷任政務院副總理、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全國政協副主席、中華人民***和國副主席、代主席等重要職務。 熊秉坤(1885~1969)民主革命將領。名祥元,字戴乾。武漢人。1904年投湖北新軍工程營,加入***進會,任工程八營總代表。1911年10月9日夜,率新軍工程營士兵起義。後跟隨黃興參加"陽夏保衛戰"。1912年任第三鎮第五旅旅長,授陸軍少將銜。1914年加入中華革命黨,被孫中山委任為鄂軍司令,參加討伐袁世凱。1926年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參事。1949年後,歷任湖北省人民委員會委員、湖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全國政協委員等職。 劉歆生(約1876~1945)實業家。乳名劉祥,又名人祥。武漢市蔡甸人。幼年家貧,曾受雇為放鴨童。成年入天主教,漸習英語、法語。1899年任法國立興洋行買辦。後自開阜昌錢莊,經營農產品貿易、運輸、礦業,資產漸豐。又在漢口經營房地產,購置後湖方圓幾十裏低窪地,逐步填高出售,成為漢口首富,被稱為"地皮大王"。 譚鑫培(1847~1917)清末民初京劇藝術家。武昌人。藝名"小叫天"。11歲入北京金奎科班學藝,18歲出科到天津演出。後入北京"三慶班",拜程長庚為師,又拜余三勝為師。1887年組"同慶班",曾為清朝"內廷供奉"。辛亥革命前開始對所擅行當進行系統研究和改良,創"譚派"。其唱腔融徽漢於壹體,悠揚婉轉。且唱做、文武兼工,具有突出的風格。民國初年在北京梨園中頗有名望。 熊伯龍(1617~1669)清代學者。字次侯,號塞齋,別號鐘陵。武漢人。清順治五年(1648)進士,曾任國史館編修、國子監祭酒、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作《無何集》14卷,系統闡述其無神論思想。亦善詩文,其《貽熊學士堂詩文集》收入《四庫全書總目》。武漢市蔡甸區有其墓。 熊廷弼(1569~1625)明末名將。字飛百、芝岡。武漢人。早年曾任大理丞、南京督學等官。萬歷四十年(1612)去職還鄉,變賣家產,主持築長江堤防41華裏,又建成壹座石閘,使壹方免遭澇漬幹旱,深受百姓愛戴。萬歷末年(1620),清兵犯境,他被重新啟用,任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禦史、遼東經略。他到遼東後大力修治城池,制造戰車火器,整肅軍令,招撫流亡,使邊境重歸安定。後遭魏忠賢陷害,於天啟五年(1625)被冤殺。著有《遼中書牘》、《熊襄湣公集》。武漢現存其祠、墓。
求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