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縱隊紀念館坐落在坪山新區坪山辦事處東縱路旁,這裏也是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的家鄉。紀念館占地約5000平方米,展廳建築面積1500平方米,於2000年12月建成開館,現為深圳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紀念館有東江縱隊史跡展廳、烈士名碑、曾生文物室、前進報社舊址(深圳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曾生祖居(坪山新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等幾部分,集中展示了東江縱隊和兩廣縱隊、粵贛湘邊縱隊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及參加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艱苦卓絕的戰鬥歷程與豐功偉績。
東江縱隊史跡展覽分為13部分:抗日救亡,武裝準備;組隊抗敵,突圍東移;返回敵後,恢復發展;挺進港九,營救精英;艱苦奮戰,扭轉局面;東縱成立,殺敵立功;北進東進,全面發展;挺進粵北,抗戰勝利;自衛堅持,談判北撤;廣縱成立,轉戰華東;邊縱成立,威震南粵;廣縱南下,並肩戰鬥;東縱戰士,老兵新姿。
展覽除有大量文字說明外,還用圖片、油畫、電光顯示作戰圖、大型沙盤等展示東江縱隊誕生與發展的光輝歷程。 命令侵粵日軍就地投降
東江縱隊紀念館展廳裏有壹個犧牲烈士的名單長幅,上面鐫刻著5508個烈士的姓名。館長熊茂昌介紹,經常有老戰士拿著戰友名單來核對,如果有缺漏或者寫錯的都要求紀念館改過來。甚至有人專程從香港趕來,看到當年戰友的名字,壹次又壹次地擦拭眼淚,泣不成聲,令在場所有人為之動容。
“東江縱隊可以說是白手起家,是在曾生、林平、王作堯、楊康華等主要領導帶領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起來的。”
八年抗戰,幾經整編,終於發展成為11000多人的抗日武裝力量。據戰後統計,東江縱隊先後作戰1400多次,斃傷日、偽軍6000多人,牽制了日軍兩個半旅團的兵力。
在紀念館內,最醒目的是當年朱德總司令給岡村寧次的命令的影印件:“在廣東的日軍由妳指定廣東的代表至華南抗日縱隊東莞地區,接受曾生將軍的命令。”熊茂昌告訴我們,當年,東江縱隊就是以“中國解放區抗日軍華南抗日縱隊司令”的名義,給日本南支派遣軍最高指揮官田中久壹發出命令,令其就地投降。這是對東江縱隊孤懸敵後、八年抗戰的成就的最大肯定。
抗戰勝利後,東江縱隊主力北撤山東解放區,後擴大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兩廣縱隊,編入三野作戰序列。
小鬼善戰
育英樓原本只是壹幢普通的客家民居,青磚灰瓦白墻,坐落在惠州市淡水鎮,毗鄰葉挺將軍的故居。當年,東江縱隊的前身——惠寶人民抗日遊擊總隊,就曾把指揮部設在這幢兩層小樓裏。
當年修葺育英樓時,工人就曾在瓦檐下發現當年遊擊隊員埋藏的步槍子彈。
翻閱樓裏的資料,我們發現,東江縱隊早期領導人如曾生、王作堯等都是大學生,許多人參加過聲援“壹二·九”運動的學生遊行。隊伍中留學生也比比皆是,高、初中生更是壹抓壹大把,無怪乎東江縱隊老戰士壹直以“書生扛槍”為自豪。
“小鬼善戰”也是東江縱隊的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壹筆。如今依然有很多戰鬥故事在民間口口相傳:以壹當百光榮殉國的東江縱隊五少年英雄、威震港九的短槍隊隊長劉黑仔,後來成為海軍戰鬥英雄的“老虎仔”林文虎、都是在民間廣為傳頌的傳奇人物。
“省港大營救”
茅盾稱其為抗戰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廣東是僑鄉,歷史上就有下南洋的風俗,抗戰爆發後,許多海外華僑和港澳同胞紛紛通過募捐、義演、義賣、獻金等方式支援敵後抗日武裝。
據不完全統計,***有1500多名華僑子弟和港澳青年先後回來投身抗戰,如大名鼎鼎的文森隊、吉隆坡隊等都是以華僑原住地命名。其中的許多人後來在東江縱隊裏擔任了重要指揮員,如泰國華僑鐘若潮後來擔任大隊政委,犧牲時新婚才三天。
“可以這麽說,南洋和港澳是廣東抗戰的糧倉和彈藥庫。”東江縱隊聯誼會負責人感慨地說,與海外千絲萬縷的聯系,使華南敵後抗日武裝可以在香港淪陷後隨即成立港九大隊,滲透在香港、九龍壹帶。
八十多歲的楊慶、陳瑞夫婦當年是港九大隊的戰友,二老每每回憶起那段歲月就少有地興奮。這支精幹的隊伍炸毀日軍啟德機場、活捉日本南支派遣軍高級特務頭子東條正之,壹時間把港九地區變成了日軍眼中的“治安之癌”。
這支隊伍真正為世人所知的,是他們在幾乎不可能的情況下,從日本人眼皮底下的香港營救出八百多名愛國民主人士,其中包括何香凝、柳亞子、胡蝶等各界精英,以及國民黨第七戰區司令長官余漢謀的夫人。
“省港大營救”轟動全國,被茅盾稱為“抗戰以來(簡直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
除此之外,港九大隊將上百名國際人士安全護送到大後方,還救護美軍飛行員8人,開辟了著名的“飛行員安全通道”。其中美空軍克爾上尉遭數千敵人三個星期的搜捕,被東江縱隊成功救出,這壹傳奇故事甚至被列入美軍十四航空隊的教材。 在中國的抗戰歷史中,有壹支特殊的部隊立下了輝煌戰績。這支孤懸華南敵後的抗日武裝——在長達8年的抗戰中,得不到來自黨中央的直接支援,困難時期甚至連壹部電臺都沒有,僅靠收音機來收聽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的消息。這就是英雄的東江縱隊。
就在這樣的艱苦環境中,東江縱隊獨立發展壯大為擁有11000多人的抗日武裝力量,其開辟的華南敵後戰場成為“敵後三大戰場”之壹。1945年,朱德同誌在“七大”軍事報告《論解放區戰場》中將東江縱隊、瓊崖縱隊與八路軍、新四軍並稱為“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 東江縱隊是留在廣東堅持敵後鬥爭的少數中國武裝。東江縱隊的前身華南抗日遊擊總隊。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軍在廣東大亞灣登陸,國民黨守軍壹觸即潰。
10月21日,日軍侵占廣州,東江下遊和廣州地區淪為敵占區。在日軍從大亞灣登陸向內地推進,國民黨守軍狼狽潰逃,廣大人民群眾對腐敗無能的國民黨政府和軍隊喪失信心的時候,中國***產黨在廣東的黨組織,勇敢地挑起了領導人民群眾開展抗日鬥爭的重任,在各地組織群眾起來保衛國土,抗擊敵人。
10月24日,中***廣東省委成立了東南特委,由梁廣任書記,接著建立起曾生、王作堯等領導的惠寶人民抗日遊擊總隊、東寶惠人民抗日遊擊大隊和增城人民抗日自衛隊等人民抗日武裝。12月初,中***廣東省委又決定成立東江特委。
1943年12月2日,根據黨中央的指示,“廣東人民抗日遊擊總隊”改番號為“廣東人民抗日遊擊隊東江縱隊”(簡稱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政治委員林平、副司令員王作堯、政治部主任楊康華。從此,東江地區人民的抗日鬥爭和抗日武裝的發展進入了壹個新的階段。以前,東江地區的抗日武裝是以群眾性的抗日武裝形式出現的,雖然它們的活動都受我黨的領導,卻並沒有正式公開。東江縱隊成立以後,在它發表的《東江縱隊成立宣言》中,則公開宣布接受中國***產黨的領導。這樣,東江縱隊便成為中國***產黨在東江地區壹支公開的抗日武裝力量。 中國主要有三座東江縱隊紀念館,分別是位於惠州東江縱隊紀念館、深圳東江縱隊紀念館和東莞東江縱隊紀念館。
門票
免費;憑身份證登記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