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大陸電影 - 梅關古道的人文古跡

梅關古道的人文古跡

庾將軍祠在憩雲亭與梅關關口中間,相距古驛道西側數十米的壹個較開闊的山坡上。庾將軍祠是紀念漢時俾將庾勝戍守梅嶺有功而建造的祀祠。庾將軍姓庾,名勝。漢元鼎五年(前112年)他隨樓船將軍楊樸在乎撫南越後,為鞏固南疆,他和兄弟兩人,統兵駐嶺北,築城大余,戍兵梅嶺,因他排行老大,所以稱大庾。他死後,這裏的人民為紀念他的功德,築祠祭祀。大余縣原名大庾,梅嶺稱庾嶺都是為了紀念庾勝將軍。

據傳,祠址是原來漢朝屯兵紮營的地方,1991年大余縣人民政府選擇此地建將軍祠和朝漢臺。祠為仿古廟式磚木結構,三開間,90平方米,正廳塑有庾將軍像,祠前廊柱楹聯題:

不必定有梅花,聊以誌將軍姓氏;從此可通粵海,願無忘宰相風流。

祠前數步建有水泥平臺壹座,四廚有石欄桿相圍,名朝漢臺,傳說是漢時駐兵的升旗處。古時升旗與今差不多,升軍旗標誌著此是戍守的軍營地,也是反映士卒忠於朝廷、國家的壹種形式。 梅關關樓地處梅嶺山巔,以“關隔斷南北天”的氣勢,聳立於梅嶺分水界上,故有“壹步跨二省”之說。古時這裏原沒有關,先秦時梅嶺為楚之“櫪門”,又叫“南戒門”。秦始皇統壹中國後,這裏始設橫浦關。舊址在今雄余公路上,人稱小梅關。今殘存的梅關關樓稱大梅關。它是江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梅關始建於宋代嘉祜八年(1063年)。縣誌載:“江西提刑權知南安軍,蔡挺立梅關以分江廣之界。”梅關因戰爭,使關樓累圮累修,現存的殘關關樓,是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重修的。原關樓分兩層建築,上層為瓦房,下為城門。今上層已倒塌,僅存關門。門洞深5.5米,內寬3.5米,高3.5米,洞門內兩側墻留有閘門逢道和閂門洞眼,說明關門也重疊數層,真所謂“壹夫當關,萬夫莫敵”。城門上,南北二方都有石匾,南面石匾陰刻的是“南粵雄關”四個大字,未註落款。城門二側有聯曰:“梅止行人渴關防暴客來”。系光緒癸未年閩汀李化題。北面城門上石碑刊刻的是“嶺南第壹關”五個大字,落款是明萬歷南雄知府蔣傑書。東側是登關樓的惟壹蹬道。西側3米,豎立有壹塊赭紅色大石碑,上刻有“梅嶺”兩個大字,碑高2.7米,寬1.2米,清康熙年間知府書題,字剛勁有力。

梅關古往今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梅嶺南北自古以來是古戰場,歷史上許多英雄豪傑都在這裏留有戰跡。近代孫中山領導的北伐軍二次入贛都是經過梅關,毛澤東、朱德也曾率紅四軍攻占梅嶺,彭德懷率紅五軍團與白軍在這裏相持,後與紅壹軍團匯合,組織廠著名的水口戰役,在梅嶺壹帶打敗白軍20個團的圍剿。紅軍主力長征之後,陳毅、項英從中央蘇區突圍,在這裏建立了以梅嶺為中心區域的遊擊根據地,堅持了三年遊擊戰爭,陳毅寫下了《登大庾嶺》、《偷渡梅關》和《梅嶺三章》等光輝詩篇。

梅關,古代也是個收稅的關卡,這裏設過稅卡、厘金卡以課取鹽稅和南北往來貨物的印花稅。是封建時代府庫收人的重要之地。據史載,清嘉慶年間,大庾嶺商道課稅比同期武昌關1200兩稅收多兩倍。可見梅關稅卡在當時國庫收人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梅關是人們的尋古覓勝之地,近段時間到梅關參觀訪問過的國家和軍隊領導人有陳丕顯、毛致用、張震和社會知名人士李葆華、於光遠、趙忠祥等。影視界並以梅嶺、梅關為外景拍攝過《梅嶺星火》、《從奴隸到將軍》、《客家人》和其他壹些新聞記錄片,梅嶺、梅關因此更是名揚海內外。 雲封寺,又名掛角寺。原寺在關樓南坡,今六祖廟東對面的壹空地上,寺內有張九齡、張弼塑像,故又叫張公祠,或稱“二張”祠,以紀念他倆開嶺、修驛道的功績。祠在“文革”中被毀,僅留下壹塊塗湘過嶺的詩碑。雲封寺有聯雲:驛使暫停花下騎寺門深掩嶺頭雲

今日雲封寺已移於嶺北山麓下、古驛道旁(山佛家信徒捐建)。掛角寺有壹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傳說話古代禪宗派有個叫正壹的和尚,想在大余丫山創寺弘法。於是他雲遊到廣東翁源壹個財主家化緣,想施討些銀錢,不料那個財主很慳吝,不但未施舍銀錢,還出了壹個使人氣惱的難題。他說:“房子這裏已新建有100間,和尚若能連基搬去,就算我奉獻佛祖。”正壹無奈,只好返回江西,途中碰見八仙之壹的呂洞賓,見正壹垂頭喪氣而來,本來仙與佛是不搭界的,這次呂洞賓卻主動問正壹:“為何愁眉不展?”正壹如實奉告。呂仙聽後便拉著正壹,再回財主家施討。那財主見了他們二人,大笑著說:“不是我不肯施舍,只要妳們能連基搬去,就算我的施舍。”呂仙此時迫問:“不是戲言吧?”財主哪裏知道神仙的功力,立即回答:“決不悔言。”於是呂仙便作法,把這100間房屋,用根木棍挑起,騰空而飛。將飛越梅嶺關口時,恰好又竄出另壹個和尚,向呂仙討房子說:“妳也留壹間給我在這裏修行吧!”因此呂仙便敲下壹間放在南坡空坪上,成了掛角寺。其余99間就放在丫山,成為靈巖寺。掛角寺有聯日:

掛角何時,偶為嶺上主人,猶想像千秋風度;

舉頭欲問,可許山中置我,試管領萬樹梅花。

山中藏古寺,門外盡勞人*大庾嶺上雲封寺(掛角寺)寺門聯。

驛使暫停花下騎,寺門深掩嶺頭雲*大庾嶺上雲封寺(掛角寺)寺門聯。 六祖廟、卓錫泉出梅關往南沿驛道下約200米處東側有壹座建築精巧的六祖廟,西側是卓錫泉。這裏流傳著壹段佛家故事。

六祖是指佛家禪宗六祖慧能—今廣東“南華寺”的開山祖,達摩在中國的第六代傳人。相傳唐朝武則天時,禪宗五祖弘忍在湖北黃梅的東山—寺弘法,受徒很多,年老圓寂前他想在眾僧中選壹法嗣,於是宣布要每個從僧都作壹偈,並許諾:誰的偈能參透佛的要義,就把衣缽袈裟傳給誰,繼為六祖。因平時大弟子口神秀博得五祖器重,自以為六祖非他莫屬—,於是很快便作了壹偈雲:“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偈公布後,壹般和尚都認為他的偈好,點破了修煉的方法,然而卻有二個不口太識字的和尚慧能,這時冒出來,針對神秀的偈,也請人寫了壹偈艾日:“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壹物,何處惹塵埃。”五祖看後,認為慧能才悟到了佛性,決定把衣缽袈裟傳於他。可是慧能出身低微;在寺裏他只是個春米的和尚,神秀可能不服.日後會加害於他。因此五祖圓寂前便秘密將衣缽袈裟傳給了慧能,並囑咐慧能馬上離開黃梅,南回廣東避難,三年內不得出來弘法。果然不出所料。次日五祖圓寂後;神秀發現衣缽袈裟已被慧能拿走,於第三日立即召來武僧慧明,要他率領500僧眾,迫拿慧能,奪回衣缽等物。話說慧能在離開師父之後,日夜兼程,壹日逃到大余,投宿於東山寺住了壹夜,次日到了梅嶺,正值暑熱天氣,上到山頂時已精疲力倦,欲找點水喝,可是高山之上哪裏有水?於是慧能把錫杖往地上壹頓,說道:“天不絕吾也!”說也奇怪,他這卓錫壹頓,地縫中便冒出了壹股清泉,六祖喝後感到甘洌清甜,壹身輕爽口,正要起程趕路,忽見慧明已追上山來,自知不是慧明對手,便把袈裟衣缽等物放在壹塊大石上讓慧明拿去。然而慧明用盡力氣也拿不動這些物品。這時慧明也有所感悟,自知不合取這些法物,又見慧能誠實,便對六祖說:“妳趕快走吧,後面還有追兵.”說後自己往回走,並對後面追趕的和尚說:“慧能果已不知去向,不必再追趕了。”因此,慧能才從梅關脫險。日後回到家鄉,隱居16年後,他才公布身份。傳說,慧明放了六祖之後,也沒有回黃梅,而找了壹處山寺,自己修煉去了。為了紀念六祖在梅嶺的這段險遇,後人便在此興建六祖廟。

卓錫泉,又稱錫杖泉。梅關古道有兩處,壹在梅嶺山巔北山口處,今名六祖泉。壹處在南坡,泉水較大,已引入六祖廟,今已作井水,旁置大石塊,為“放缽石”,供遊人觀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