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幾年,雖然專家都對其查資料、訪故地等進行深入研究,但直到現在該女子的身份仍是壹個謎。近日記者為了了解這具有著傳奇色彩的女屍情況,趕到蕭縣進行探訪。
女屍出土時散發濃郁香氣
據蕭縣博物館館長蘇肇平介紹,2001年3月,在碭山城西關梨園小區建築工地,壹輛挖土機作業時,在4米多深的地下突然發現壹座清代古墓。該墓為壹大型雙棺墓,兩棺相距壹米,均南北向,壹號棺居東,為壹大型“三套棺”,外有兩槨,內為壹棺,槨為柏木,油漆呈古銅色,棺為楠木,油漆呈橘紅色。外槨部分腐朽,中槨長291厘米,寬218厘米,高149厘米;內棺長241厘米,寬70厘米,高75厘米。內棺和中槨,中槨與外槨之間有兩層厚約40厘米的石灰層,外槨之外有30厘米厚的膠泥層。二號棺居西為壹單棺,棺內屍體已腐。
讓人驚奇的是,人們在打開壹號棺時,棺內壹股奇特、濃郁的香味撲面而出,方圓幾百米都能聞到。更令人驚訝的是,棺內壹具女屍居然保存完好,就像剛剛入葬時壹樣。頭發烏黑,腦後盤有發髻,皮膚白皙,肌肉豐滿並富有彈性,而且關節仍可曲伸,肌肉尚可註射針劑。屍體的完好程度是安徽甚至中國整個考古史上都難得壹見。該女屍長164公分,重44公斤,肢體勻稱,身材修長,橢圓形瓜子臉,裹足、足長不到15公分,可謂“三寸金蓮”。指甲塗有紅色指甲油。是壹位絕色的年輕女子。
葬式、葬品規格不凡
女屍上蓋羅巾被,下鋪絲綿褥,身著朝服、補服、燕服、便服四套服裝,上有正龍、行龍、飛鳳、蝙蝠、祥雲等圖案。補服上的“補子”為金絲線繡成的麒麟白澤圖,繡工精致,造型生動。頭戴深藍色風雪帽,腳穿藏藍色朝靴,脖頸上壹條薄若蟬翼的絲巾上繡有牡丹、菊花等圖案。圖案配色講究、繡藝精巧,觀者無不嘆服。而且其被追繳回來的隨葬品中,有金簪、金耳墜和金帽徽及朝珠。金簪上有花鳥圖案、耳環上面有鯉魚跳龍門圖案。專家們用高倍放大鏡不光可看到鯉魚昂首翹尾跳水的樣子,就連鯉魚身上的鱗片和龍門上的瓦片都清晰可辨。4件金器的背面都鍛有“元吉”銘文,其文飾精巧、細致程度非壹般工匠所能為。
然而最引人註目的是:她的喉部有橫、縱兩條呈T字狀的致命傷痕。蘇館長說:“縱傷創口9厘米、橫傷創口達12.3厘米。經醫學專家鑒定其致命兇器應是雙刃劍類刺器。”更讓人奇怪的是,她的臀部尾骨上長著壹個酷似尾巴的肉囊。也就是這個肉囊,讓人們將她與乾隆的香妃聯系在壹起。
專家會診保護女屍
為了保護好這具安徽、甚至全國都難得壹見的“完好女屍”,蕭縣博物館從徐州醫學院請來8名醫學專家進行會診,並與保護處理馬王堆漢墓女屍的專家徐含英先生取得聯系,參照他的意見研究制定了壹套保護處理方案———用10毫米厚的玻璃棺將其密封,密封的同時裏面放置壹些防腐藥劑,如福爾馬林等。令人驚喜的是,屍體保護取得了成功。但接下來的事情也讓專家們犯了難。隨葬織物出土後,因見光、見風,色彩都有不同程度的減退,且有不同程度的損壞。保護好這些織物也迫在眉睫。當年的5月22號,蕭縣博物館又從南京博物館緊急請來4名專家,協助對女屍的衣物進行科學保護處理。讓各位專家興奮不已的是,衣物保護也取得成功。
壹切處理妥當後,最讓專家好奇的壹些疑團開始被提上日程,女子是誰?為何被殺?屍體為何歷經兩百多年不腐?
是香妃?還是當時壹名被殺武官的妻子?
女子身份有三種傳說
蘇館長說:“為弄清女子身份,我們不知道查閱了多少歷史資料,訪問了不知多少老百姓,但直到現在女子的身份還是個謎?”蘇館長根據當地的傳說,列出以下幾種情況。
第壹種說法:前清壹名武官受命戍邊,途經碭山時,賊寇為阻止其戍邊的腳步,殘忍將其妻子殺害。朝廷為了安撫悲慟欲絕的武官,下令厚葬其妻子。
第二種說法:乾隆下江南時,途經碭山,聽說當地有壹絕色佳人,便讓當地官員“請”來,乾隆當即被其美貌迷住,便命當地官員設行宮住下。壹段時間後,乾隆因要事必須立即回京,臨行前告訴該女子他回京後會派人接她回宮。但回京後,還沒來得及接她,就因隨行人員在皇後面前告密,皇後擔心該女子的漢人血統侵犯皇家利益,便派人將其秘密殺死。乾隆得知後十分悲痛,要求將其厚葬。並且為了給其壹個名分,故按壹品夫人的身份處理後事。
第三種說法:乾隆在平定動亂時將他愛慕的壹位滿身散發香氣的奇女子帶回宮廷,但該女子性情剛烈,乾隆根本無法靠近。皇太後、皇後及其他皇妃非常擔心乾隆的安危,於是壹天施計將乾隆調走,把這位女子賜死。等乾隆知道趕回來為時已晚。這位香妃和其下江南時救下的壹名碭山女子———侍奉香妃的丫鬟都已經沒了氣息。悲慟欲絕的乾隆原本想將其葬在皇家陵園,但因太後不允,不得已只有將其葬在丫鬟的家鄉———碭山。
“補子”顯示身份顯赫
蘇館長表示,他比較偏向第二種說法,目前正對該說法進行研究。根據歷史記載,乾隆三下江南,的確曾有壹次經過碭山,而且目前碭山還有“皇路”這個地方,據說這就是當時乾隆曾走過的路。雖然第三種說法情節很吸引人,但根據考古界的研究,河北遵化的清代皇家陵墓中曾發掘過壹個有伊斯蘭文字的棺木就是香妃的墓葬。不過讓人覺得不可理解的是,作為皇帝寵愛的香妃,其河北遵化的墓葬居然沒有發現多少隨葬品。
雖然目前尚不知道該女子的確切身份,但從她的葬式、葬具、衣物及隨葬品等方面看,很明顯不是壹般人物。蘇館長說:僅從其“補子”來說,圖案為麒麟白澤。據《明朝典制》記載,補服制度始於明初,官服前胸和背後均綴有絲巾繡成的擺巾,稱作“補子”,是代表官位品級的徽識。明代王公的為麒麟,清代直接沿襲明朝官服形式,至清朝其“補子”略有變動,王公為正蟒,武官壹品為麒麟。經專家分析認為,該墓葬時代為前清,其夫君應為朝廷中的顯赫要官,身份應為壹品武官或王公。
下葬至今屍身不腐
正常情況下,屍體壹般入土半月不到就會腐爛,為何這具屍體經過200多年的歷史卻完好無損?專家認為以下幾個原因可能是造成屍體不腐的原因:
首先,安葬時進行了嚴格的藥物處理。蘇館長說,當時打開棺木時,裏面五分之壹全是中藥。後因見光見風而消失。現在知道的藥物就有麝香、冰片、木香、燈心草等。這些藥物起到了棺內殺菌、消毒、吸潮的作用。除此之外,屍體表面還塗了壹層乳黃色蠟狀藥物,腰部最厚處達到3毫米。雖然周身薄厚不均,但已經形成了壹個藥物蠟殼,既可殺死細菌、防止細菌入侵體內,又避免了體內水分的蒸發,起到屍體本身的殺菌、消毒、保濕、保鮮作用。
其次是葬具好、埋藏深、密封嚴。從葬具看,棺為楠木、槨為柏木,均有木質堅硬,紋理細密,耐腐朽的特點。從埋藏地下四米來看,春夏秋冬終年溫度基本不變。棺木分為六層密封,棺內空氣、濕度與外界隔絕。這幾種原因使棺木幾成真空。
再次是屍體失血、失水。蘇館長說,該女子頸部的T形傷痕,動脈、靜脈全被切斷,致使全身血液流盡、大量水分的減少也抑制了細菌的繁殖。最後由隨葬衣物可知其死亡入葬時間為寒冷的冬季,這也為屍體保存完好提供了壹定的條件。
女屍出土意義重大
碭山古墓完好女屍的出土,引起了中國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省文化局及省文物考古所等單位的重視,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屍體保存成功的實例,也為研究清代歷史、研究清代屍體保存技術,研究皖北、徐淮地區葬式、葬法等提供了十分難得的實物資料,因此,具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和科學研究價值。
參考資料:
/system/2006/07/22/00151853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