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大陸電影 - 《霓虹燈下的哨兵》講的什麽內容?

《霓虹燈下的哨兵》講的什麽內容?

該劇的原型為南京軍區上海警備區警備團三營八連。該連誕生於1947年8月6日山東省萊陽城,幾十名膠東農民子弟兵編成了華東軍區特務團四大隊輜重連,不久改番號為華東軍區警衛旅特務團壹營壹連。1949年6月,該連進駐上海後被編為三營八連,擔任南京路執勤任務。解放初期南京路,國民黨反動殘余不斷實施“腐蝕拉攏加破壞暗殺”的陰謀,八連戰士在看不見硝煙的戰場上錘煉出了“拒腐蝕,永不沾”的革命意誌。1959年,《解放日報》發表新聞通訊《南京路上好八連》,著重從拾金不昧、精打細算、克己奉公、精神世界以及思想工作五部分入手來展示八連的精神風采,引發全國眾多媒體競相報道。1960年,南京軍區司令員許世友帶沈西蒙等下部隊,回來時途徑上海,許司令和上海警備區司今員王必成中將要求沈西蒙寫壹個宣傳“好八連”的話劇。為了貼近生活,幾位作者下了好八連深入生活,回南京後,由沈西蒙執筆,與漠雁、呂興臣合作寫出了話劇劇本《南京路進行曲》,在修改過程中,劇名曾數次改名,此後在前線話劇團的排演中被正式定名為《霓虹燈下的哨兵》。戲上演不久,有人認為是“毒草”,說是反映的社會主義陰暗面多了,便勒令停了下來,劇組面臨解散危機,陷入被“砍殺”的險境之中。後中國劇協黨組書記張穎(周恩來總理秘書)來南京調研,發現了《霓》劇,認為這不是“毒草”。回京後,張穎把情況向總理匯報。總理說:戲剛出來,不要馬上就否定它,先讓大家看壹看嘛。總理的話拯救了該劇。1962年底該劇公演後,八連作為“兩個務必”、發揚艱苦奮鬥精神的壹面旗幟,立即在軍內外引起轟動。1963年初這部話劇進京上演,黨和國家領導人、軍委總部領導相繼觀看。4月25日,國防部正式將八連命名為“南京路上好八連”。5月8日,《人民日報》專門為此發表題為《永遠保持艱苦奮鬥的革命精神》的社論。7月29日晚,話劇在中南海懷仁堂隆重上演,劇團人員受到毛澤東的接見。周恩來同誌曾7次觀看該話劇,並親自對劇中人物、臺詞進行了修改。1963年“八壹”建軍節,毛澤東揮筆寫下了著名的《八連頌》。根據毛澤東的講話精神,上海天馬電影制片廠將話劇拍成了電影,並於1964年底發行全國放映。“好八連”也以壹個社會主義和平時期“拒腐蝕,永不沾”的典型形象而成為全社會學習的榜樣。 劇情演變 話劇劇本和電影劇本取材於好八連堅持和發揚革命傳統的模範事跡,描寫了上海解放初期壹場以新的形式進行的錯綜復雜、驚心動魄的鬥爭,表現了人民解放軍必須堅持和發揚戰爭年代光榮的革命傳統,自覺抵制資產階級思想的侵蝕,才能永遠成為壹只朝氣蓬勃的戰鬥隊的深刻主題。在話劇初期的歷次改動中,編劇的創作方向和主要沖突由內部矛盾改為敵我矛盾,著力於描寫看不見硝煙的戰爭,描寫打江山的戰士到安天下的哨兵的轉變。劇情發展成為兩條主要線索,壹是以內部矛盾的主線,—是以敵我矛盾的主線。在內部矛盾的主線中,排長陳喜在戰場上殺敵勇敢,立過戰功,在拿槍的敵人面前不愧是英雄好漢,但他也有個人主義思想,虛榮心強,到南京路後,在“香風”的侵襲下昏昏然飄飄然,開始有點被動,險些上了敵人的大當。另壹條是敵我矛盾主線,反映解放上海的戰鬥雖已結束,但殘余的敵人還在作垂死掙紮,他們進行各種陰謀活動,狂妄地叫囂:讓***產黨紅的進來,不出三個月,我們叫他趴在南京路上發黴、變黑、爛掉。電視劇《霓虹燈下的哨兵》在尊重原著的基礎上,翻閱了大量的史實資料,廣泛收集了解放初期上海南京路軍民所發生的歷史事件,重新構築故事框架,增加了夏夢瑤等人物,充實了內容,豐滿了故事情節,刻畫了連長魯大成、指導員路華、關師長、排長陳喜,以及郝鐵蛋、趙大大、洪滿堂等眾多鮮活形象。全劇將以新的視角再現1949年人民解放軍橫掃國民黨殘余勢力和社會汙穢,建立新山河的壯闊經歷。 25集長篇電視連續劇《霓虹燈下的哨兵》既是為紀念建軍80周年獻禮,也是弘揚老壹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拒腐蝕、永不沾的優良品質,反映“兩個務必”和榮辱觀生動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