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多年前,陜西鳳翔府陳倉山(今寶雞市石鼓山)出土了10面巨石。令人不解的是,每壹面巨石上都有大量的神秘文字,筆法奇異,無人能識。於是,流言四散,怪論頻生。更有鄉民聞風而至,焚香跪拜,驚為天賜之神物。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在陜西鳳翔府陳倉山(今寶雞市石鼓山)的北阪,壹牧羊老人發現了10面怪異的花崗巖大石。每壹個都圓而見方,上窄下寬,高約3尺,中間微凸,模樣奇特。因為形狀像鼓,發現地又在陳倉山,所以當時人們稱這10面巨石為“陳倉石鼓”。
陳倉石鼓上面的文字雖自成篇章,但又有壹定的聯系,將秦國國君獵祭活動的經過以四言詩的形式逐壹雕刻,意在“刻石表功”、“托物遠傳”。根據詩歌的內容,這十只石鼓分別被命名為靈雨鼓、鑾車鼓、田車鼓、汧沔鼓、車工鼓、吳人鼓、吾水鼓、馬薦鼓、而師鼓、作原鼓。
公元1234年,南宋和蒙古的聯軍攻破燕京(現在的北京),隨軍而至的禦史大夫王楫於機緣巧合之下發現了掩藏在廢墟之中的10面石鼓。王楫出身於陜西虢縣(今寶雞市陳倉區),與石鼓同根同源,深知它的意義重大,便將其保存於孔廟之中,並請專人看護。
而後的元、明、清3代,石鼓壹直沒離開過北京。康有為稱頌其“如金鈿委地,芝草團雲,不煩整我,自有奇采”,並自豪地宣稱這10面巨石為“中華第壹古物”!
石鼓顛沛流離的命運,與中華民族所經歷的苦難壹直緊密關聯,它所背負的那些殘斷的歷史,以及籠罩在身上的未解謎團,讓它在跌宕的歷史潮汐中更顯獨特與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