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大陸電影 - 誰了解……作家……

誰了解……作家……

屠格涅夫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1818~ 1883)

作者簡介:

俄國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出生於世襲貴族之家,1833年進莫斯科大學文學系,壹年後轉入彼得堡大學哲學系語文專業,畢業後到德國柏林大學攻讀哲學、歷史和希臘與拉丁文。

1843年春,屠格涅夫發表敘事長詩《巴拉莎》受別林斯基好評,二人建立深厚友誼。

1847~1851年,他在進步刊物《現代人》上發表其成名作《獵人筆記》。以壹個獵人在狩獵時所寫的隨筆形式出現的,包括25個短篇故事,全書在描寫鄉村山川風貌、生活習俗、刻畫農民形象的同時,深刻揭露了地主表面上文明仁慈,實際上醜惡殘暴的本性,充滿了對備受欺淩的勞動人民的同情,寫出了他們的聰明智慧和良好品德。該作品反農奴制的傾向觸怒了當局,當局以屠格涅夫發表追悼果戈裏文章違反審查條例為由,將其拘捕、放逐。在拘留中他寫了著名的反農奴制的短篇小說《木木》。

19世紀50至70年代是屠格涅夫創作的旺盛時期,他陸續發表了長篇小說:《羅亭》(1856)、《貴族之家》(1859)、《前夜》(1860)、《父與子》(1862)、《煙》(1867)、《處女地》(1859)。其中《羅亭》是他的第壹部長篇小說,塑造了繼奧涅金、皮卻林之後又壹個“多余的人”形象,所不同的是,羅亭死於1848年6月的巴黎巷戰中。《父與子》是屠格涅夫的代表作。它反映了代表不同社會階級力量的“父與子”的關系,描寫親英派自由主義貴族代表基爾沙諾夫的“老朽”,塑造了壹代新人代表——平民知識分子巴劄羅夫。但巴劄羅夫身上也充滿矛盾,他是舊制度的叛逆者,壹個“虛無主義者”,否認壹切舊傳統、舊觀念,他宣稱要戰鬥,但卻沒有行動。小說問世後在文學界引起劇烈爭論。

從60年代起,屠格涅夫大部分時間在西歐度過,結交了許多著名作家、藝術家,如左拉、莫泊桑、都德、龔古爾等。參加了在巴黎舉行的“國際文學大會”,被選為副主席(主席為維克多·雨果)。屠格涅夫對俄羅斯文學和歐洲文學的溝通交流起到了橋梁作用。

屠格涅夫是壹位有獨特藝術風格的作家,他既擅長細膩的心理描寫,又長於抒情。小說結構嚴整,情節緊湊,人物形象生動,尤其善於細致雕琢女性藝術形象,而他對旖旎的大自然的描寫也充滿詩情畫意。

都德(1840—1897) 十九世紀下半葉法國現實主義作家。出身法國南方壹個破落的絲綢商人家庭,迫於窮困,十五歲起就獨自謀生。先在壹所小學校裏擔任學生自修輔導員。後來到巴黎,從事文藝創作,過著清苦的青年文人生活。1866年,發表了短篇小說集《磨坊文劄》,才引起人們註意。1868年,長篇小說《小東西》出版,獲得巨大成功,都德因此贏得了著名小說家的聲譽。《磨坊文劄》以都德故鄉普羅旺斯的日常生活為題材,描寫資本主義社會裏小人物的苦惱和不幸,抒發作者對家鄉自然景色和風土人情的懷戀之情。《小東西》半自傳式地記敘了作者青少年時期因家道中落,不得不為生計而奔波的經歷,以俏皮和幽默的筆調描繪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冷酷關系。

1870年,普法戰爭爆發,都德應征入伍。1873年,他發表的又壹著名短篇小說集《月曜故事集》,就是以這次戰爭為背景的。其中的《最後壹課》和《柏林之圍》更由於具有深刻的愛國主義內容和精湛的藝術技巧而享有極高的聲譽,成為世界短篇小說中的傑作。《最後壹課》描寫普法戰爭後被割讓給普魯士的阿爾薩斯省壹所鄉村小學,向祖國語言告別的最後壹堂法語課,通過壹個童稚無知的小學生的自敘,生動地表現了法國人民遭受異國統治的痛苦和對自己祖國的熱愛。作品題材雖小,但精心剪裁,記敘詳略得當,主題開掘得很深。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動,描寫得細膩動人。教師韓麥爾先生作為壹個愛國知識分子的典型,形象栩栩如生。

都德壹生寫過近百篇短篇小說。每篇壹般兩三千字,文筆簡潔生動,題材豐富多彩,構思新穎巧妙,風格素雅清淡。

普法戰爭以後是都德長篇小說的多產時期,***創作了十二部長篇小說,其中較為著名的有諷刺資產階級庸人的《達拉斯貢的戴達倫》(1872),揭露資產階級家庭生活腐朽的《小弟羅蒙與長兄黎斯雷》(1874),以及刻劃巧於鉆營的資產階級政客形象的《努馬.盧梅斯當1881)等。

都德在文學理論上,對左拉的許多自然主義的創作觀點表示贊同。但是,他在創作實踐中,卻並不是像科學家那樣,在實驗室裏純客觀地記錄人類的活動和無動於衷地描寫社會現實。正像他在《小東西》裏所說的那樣,“我的故事只是借用拉.封丹的寓言,再把我自己的經歷加進去罷了。”都德的作品都“加進”了“自己的經歷”,我們可以從中看到他的歡樂、憂郁、憤怒和眼淚。他對當時法國資本主義腐朽沒落的世態人情,作了幽默的嘲諷和溫和的批判,作品的基本傾向是進步的。

《磨坊書簡》是壹本優美的小書。遠離巴黎的喧鬧浮華,在美麗的普羅斯旺鄉間,作者用謙卑而靜默的心靈感受著這塊土地上的壹切:純樸、美麗、貧困、憂傷……。下面是《磨坊書簡》中的部分摘要:

“在我們的四周,群星依然靜靜地運行著,馴服得宛如壹個龐大的羊群;

此刻我不禁想象著群星中的壹顆星星,它是最美麗的,是最明亮的,只因迷失了路,來到這兒枕著我的肩膀睡熟了……

每當西北風或北風刮得不太厲害的時候,我就置身於幾乎與海水相平

的兩堆巖石之間,與海鷗、河鳥、海燕為伍。在那裏,我幾乎整天都沈溺在壹種因凝望大海而產生的麻木和妙不可言的沈默狀態中。妳是否理解這種神秘的靈魂的陶醉?壹個人無須思考,也無須幻想。妳的整個心靈都同妳分離了,它在飛翔,它在擴散。仿佛就是潛水的海鷗,是陽光下蕩漾於兩堆巨浪之間的泡沫,是漸漸遠去的巨輪上的壹縷白煙,是掛著紅色風帆的采集珊瑚的小船,是壹粒水珠,是壹抹煙霧,萬物俱在,唯獨沒有自己……”

都德(1840~1897)

Daudet,Alphonse

法國作家。1840年5月13日生於普羅旺斯,1897年12月15日卒於巴黎。1857年到巴黎,在其兄歷史學家艾爾萊斯特·都德的幫助下開始文學創作。1860年進莫爾尼公爵辦公室工作,有機會回到南方及阿爾及利亞等地遊歷。短篇小說頗有成就,最有名的是《磨坊文劄》與《月曜故事集》中的《最後壹課》和《柏林之圍》。寫過 12 部長篇小說 ,以《 小東西》、《達拉斯貢的達達蘭》和《薩福》等最為出色。都德是左拉自然主義的信徒,也寫過《富豪》、《努馬·盧梅斯當》和《不朽者》等揭露第二帝國時期社會現實的小說,不過他的作品以諷刺和憐憫的筆調為主,不像左拉的小說那樣大刀闊斧、氣勢磅礴。42歲起患神經官能癥,在後15年中帶病堅持創作。

都德的作品帶有他的出生地普羅旺斯地區的特色。其中《磨坊文劄》根據他自己的所見所聞敘述了壹個個娓娓動聽的故事。《小東西》可以說是他的自傳,尤其是第壹部主人公埃賽特在法國南方的經歷更是如此。因為寫的是自己的切身經歷,所以格外真實動人。

《達拉斯貢的達達蘭》是壹部漫畫式的小說。主人公達達蘭是個典型的資產階級庸人,飽食終日,無所事事,便胡思亂想要創造壹番轟轟烈烈的事業。他對世界之大毫無印象,到阿爾及利亞獵獅,結果把毛驢當成獅子,又上了騙子的當,打死了壹只修道院馴養的瞎眼獅,結果大吃官司,出盡洋相又賠光錢財,好不容易回到故鄉,卻被家鄉人當成英雄來歡迎。達達蘭因此成了誇誇其談、壹事無成的庸人的典型。都德利用這部小說善意地諷刺了法國南方小城的閉關自守、夜郎自大,刻畫了南方人愛慕虛榮、浮誇怠惰的性格。

生平

左拉出生於巴黎,他的父親是壹名意大利工程師。左拉的童年是在普羅旺斯的艾克斯度過的,後來就讀於波旁學院。18歲那年左拉返回巴黎,並開始在聖路易學校學習。左拉曾經從事過幾年低級牧師的工作,後來他開始為壹份報紙撰寫文學評論。從壹開始,左拉就毫不掩飾自己對拿破侖三世的厭惡,認為他以第二***和國為跳板行使帝國獨裁。

左拉小說中有超過壹半被他匯編成作品系列《盧貢-馬卡爾家族》,這些小說在情節、人物上亦存在連續性和相關性(類似巴爾紮克的《人間喜劇》)。這壹系列的小說都以法蘭西第二帝國治下的大家族“盧貢-馬卡爾家族”為敘事中心,通過對五代人生活的敘寫,探索遺傳因素對暴力、酗酒、賣淫等行為的影響。在這壹大家族的兩個分支中,“盧貢”家的人行為比較端正,受人尊敬,而“馬卡爾”家則聲名狼借。

左拉和法國著名畫家保羅·塞尚從童年時代到青年時代都是至交,但是當左拉在他的小說《傑作》中虛構了塞尚以及畫家們放蕩不羈的生活態度時,兩人斷交。

1898年1月13日左拉在巴黎的日報《曙光》上發表《我控訴》,這篇小說使他遭遇了自己作家生涯中最大的壹次挫折,甚至危及了他的生命。《曙光》的所有者埃爾奈·沃岡和喬治·克裏蒙梭認為這篇極富爭議性的小說不啻於寫給總統菲利斯·弗爾的壹封公開信。在這篇文章中,左拉指責法國政府的反猶太政策,以及制造著名的“德萊弗斯案件”。2月7日,政府以誹謗罪為名將左拉告上法庭;2月23日,法庭宣判左拉有罪。左拉被迫逃往英國。左拉聲稱,自己和因莫須有的“間諜罪”而入獄的猶太船長德萊弗斯的兩起案件的判決結果都是誤判。

1902年9月28日,左拉因煤氣中毒在巴黎的寓所與世長辭。其死因壹直受到後人的揣測,有人說是自殺,有人則認為是其政敵謀殺的結果。10月5日舉行了隆重的葬禮,數千名敬慕者護送其靈柩到蒙馬特公墓。1908年6月6日,左拉的骨灰移至先賢祠。

[編輯]

左拉與自然主義思潮

[編輯]

自然主義的誕生

19世紀50、60年代的法國,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標榜“科學性”成為壹種時尚,“讓科學進入文學領域”成為壹句時髦的口號。

1857年,哲學家泰納在《批評和歷史論文集》中首先為文學上的自然主義下了定義,即以來觀察,用科學方法描寫生活。左拉接受了泰納的美學理論。他還閱讀了法國醫生呂卡斯的《自然遺傳的哲學和生理學論著》、勒圖爾諾醫生的《情欲生理學》、達爾文的《物種起源》等生物、遺傳學著作,逐漸形成了壹整套自然主義的文學主張。

左拉認為,現代文學應該拋棄“理想的香膏”和“羅曼蒂克的糖汁”,以科學為指導,保持絕對的客觀和中立,實錄現實世界的真相。只有這樣,文學才能起到積極的作用。他主張小說家不僅要有科學的態度,對生活進行細致的觀察,搜集大量資料,而且要有科學的方法,即實驗的方法,把人物放到各種環境中去實驗,以便考察情感在自然法則決定下的活動規律。在這樣觀點的決定下,左拉認為人和其他生物壹樣,都服從某種決定論,而環境、遺傳對性格的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

《苔蕾斯·拉甘》是左拉根據自己的美學主張創作的第壹部小說。小說以壹對通奸的男女遭受幽靈折磨的故事並最終自殺的故事為線索,著力渲染機體功能失常的臨床表現。自然主義文學另壹代表人物龔古爾曾如此評價:“對悔恨作了壹次傑出的病理解剖。”

[編輯]

《盧貢-馬卡爾家族》

左拉受到巴爾紮克《人間喜劇》的啟迪,早在1868年便醞釀寫壹部多卷本巨著,對第二帝國時代的壹個家族進行“科學”研究,闡明遺傳所帶來的不可避免的後果和社會環境對該家族成員的身心所產生的不良影響,再通過各種風俗和事件的細枝末節展現這個時代的社會風貌。1871年至1893年,20部小說相繼問世,這就是著名的鴻篇巨制《盧貢-馬卡爾家族》。這些小說既自成壹體,又相互聯系,約1200個人物活躍其中,血緣關系是聯系主要人物的紐帶。這部小說以盧貢-馬卡爾家族前後五代人的人生軌跡為線索,宛然壹套第二帝國社會的百科全書,題材之廣泛,幾乎涉及法蘭西第二帝國時期的方方面面,其中涉及到大量法國上流社會、工商金融界的黑暗與腐敗。其中傑出的作品包括《娜娜》、《小酒店》、《萌芽》等。在作品中,左拉流露出對工人階層的同情。其中《萌芽》是法國文學史上第壹次重視的表現煤礦工人的生活,體現了作家對社會主義及***產主義思潮的同情。

綜合來看,構成《盧貢-馬卡爾家族》的20部小說在藝術成就上是參差不齊的。左拉把文學創作和科學實驗等同起來,不免忽略了文學創作自身的特點和規律。但左拉第壹次將自然科學和醫學引入文學表現領域,極大的拓展了文學的內涵和技巧的豐富性。

[編輯]

其他作品

繼《盧貢-馬卡爾家族》之後,左拉又創作了小說三部曲《三城記》:《魯爾德》、《羅馬》和《巴黎》。這三部小說是左拉對宗教的壹次徹底的清算,表現了作家對天主教會的憎惡,提出只有擯棄宗教、提倡科學才是解救人類之道。

在流亡時期,左拉又著手創作系列小說《四福音書》,以救世主的口吻贊美為未來社會奠定基礎的四大美德,表達他對科學的信仰。這四部作品分別是《繁殖》,歌頌家庭和多子多孫之福;《勞動》,反映通過重組勞動來改變社會的烏托邦思想傾向;《真理》,是對德萊弗斯案件的影射;以及未完成的《正義》,表達讓公平和正義住在人類的思想。這壹系列小說表現出左拉晚年樂觀的創作思想。

[編輯]

主要作品

《盧貢-馬卡爾家族》

小酒店

娜娜

巴斯卡醫生

萌芽

人面獸心

金錢

崩潰

土地

《三城記》

魯爾德

羅馬

巴黎

《四福音書》

繁殖

勞動

真理 (死後出版)

正義 (未完成)

左拉,1840年4月12日生於工程師家庭。其父是移居法國的意大利工程師,在左拉7歲時病死。其母是法國人。1859年,左拉參加中學畢業會考失敗,其後兩年,備嘗失業辛酸,也因此體驗了勞苦大眾的生活,為日後的文學創作準備了條件。1862年進阿歇特出版社工作。1864年他的第壹部短篇小說集《給妮儂的故事》出版,次年寫了壹部自傳體小說《克洛德的懺悔》,因內容淫穢,引起警方註意,翌年被迫辭職。隨著工業革命出現的19世紀社會變革促使現實主義作家描寫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左拉把這種現實主義手法提高到更新的階段。他強調資料考證和客觀描寫,從科學的哲學觀點去全面解釋人生,從純物質的角度去看待人的行為與表現。1867年,左拉首次把他這種科學理論付諸實踐,發表了令人毛骨悚然的小說《黛萊絲-拉甘》,翌年又寫了另壹部科學實證小說《瑪德萊納-菲拉》。1871年開始發表長篇連續性小說《魯貢瑪卡家族--第二帝國時代壹個家族的自然史和社會史》的第壹部《魯貢瑪卡家族的命運》。隨後,每年出版壹部。 1877年,第七部研究酗酒後果的《小酒店》問世,左拉壹舉成名,從此踏上成功之路。接著,他又用16年時間寫完余下的13部,其中重要的有《娜娜》、《萌芽》、《金錢》、《崩潰》等,從某種意義上看,《魯貢瑪卡家族》是拿破侖三世上臺到1870年普法戰爭法國在色當失敗這段時期法國生活各個方面的寫照。繼《魯貢瑪卡家族》之後,左拉又寫了兩部短篇系列小說《三城市》和《四福音書》。

左拉篤信科學,是科學決定論者,認為自然主義是法國生活中固有的因素。他自稱他的方法來源於19世紀生理學家貝爾納的論著《實驗醫學研究導言》,左拉在他的論文《實驗小說論》中說,作家可以在虛構的人物身上證明在實驗室新獲得的結論。他相信,人性完全決定於遺傳,缺點和惡痹是家族中某壹成員在宮能上患有疾病的結果,這種疾病代代相傳。壹旦弄清楚了原因,便可以用醫療與教育相結合的辦法予以克服,從而使人性臻於完善。這就是貫穿於《魯貢瑪卡家族》中的主要觀點。在轟動壹時的猶太血統的法國軍官德雷福斯被誣向德國出賣軍事機密的案件中,左拉於1898年1月挺身而出,在《震旦報》發表公開信,開頭壹句是“我控訴”,他揭露法國總參謀部陷害德雪福斯的陰謀,結果以誹謗罪被判徒刑,只好逃往英國,次年6月才回到法國。在流亡期間開始寫《四福音書》:《繁殖》(1899)、《勞動》、(1901)、《真理調》(1903)、《正義》(未完成)。左拉在巴黎死於煤氣中毒(有說他為政敵所害,但終因無根據而作罷)。死後舉行公祭,遺體移置先賢詞。左拉生前是壹個有爭議的人物,他的作品被具有保守思想的公眾視為淫書,尤其是1887年他的作品《土地》出版時,更遭到輿論的非難,終其壹生,未能進入法蘭西學院。

福樓拜(1821~1880)法國作家。生於法國西北部魯昂城壹個世代行醫的家庭。父親是魯昂市立醫院院長兼外科主任。他的童年是在父親的醫院裏度過的。因此,他以後的文學創作明顯帶有醫生的細致觀察與剖析的痕跡。福樓拜從中學時代起就開始嘗試文學創作。1841年他就讀於巴黎法學院,22歲時因被懷疑患癲癇病而輟學,此後他壹直住在魯昂,專心從事創作,終生未婚。《包法利夫人》是福樓拜用了將近5年的時間於 1857年完成的。這部作品開創了文學史上的壹個新紀元,也成為他的代表作。隨後他又創作了《薩朗寶》(1862)、《情感教育》(1869)和《三故事》(1877)

居斯塔夫·福樓拜(1821-1880)是19世紀中葉法國現實主義作家。生於法國諾曼底盧昂醫生世家。童年在父親醫院裏度過,醫院環境培養了他細致觀察與剖析事物的習慣,對日後文學創作有極大的影響。福樓拜在中學時就熱愛浪漫主義作品,並從事文學習作。早期習作有濃厚浪漫主義色彩。1840年,他赴巴黎求學,攻讀法律,期間結識雨果。1843年放棄法律,專心文學。1846年,回盧昂,結識女詩人路易絲·柯萊,隨後有近十年的交往。定居盧昂期間,他埋頭寫作,偶爾拜會文藝界朋友,直到生命最後時刻。晚年,他曾悉心指導莫泊桑寫作。

1857年,福樓拜出版代表作長篇小說《包法利夫人》,轟動文壇。但作品受到當局指控,罪名是敗壞道德,毀謗宗教。此後,他壹度轉入古代題材創作,於1862年發表長篇小說《薩朗波》。但1870年發表的長篇小說《情感教育》,仍然是壹部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作品。小說在揭露個人悲劇的社會因素方面,與《包法利夫人》有異曲同工之妙。此外,他還寫有《聖·安東的誘惑》(1874)、未完稿的《布瓦爾和佩居謝》、劇本《競選人》(1874)和短篇小說集《三故事》(1877)等。小說集中的《壹顆簡單的心》,出色地刻畫了壹個普通勞動婦女的形象,是他短篇中的傑作。

福樓拜主張小說家應像科學家那樣實事求是,要通過實地考察進行準確地描寫。同時,他還提倡“客觀而無動於衷”的創作理論,反對小說家在作品中表現自己。在藝術風格上,福樓拜從不作孤立、單獨的環境描寫,而是努力做到用環境來烘托人物心情,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他還是語言大師,註重思想與語言的統壹。他認為:“思想越是美好,詞句就越是鏗鏘,思想的準確會造成語言的準確。”又說:“表達愈是接近思想,用詞就愈是貼切,就愈是美。”因此,他經常苦心磨練,慘淡經營,註意錘煉語言和句子。他的作品語言精練、準確、鏗鏘有力,是法國文學史上的“模範散文”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