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十大國寶:四羊方尊、《清明上河圖》、“大禹治水”大玉山、鑲金獸首瑪瑙杯、曾侯乙編鐘、馬踏飛燕、越王勾踐劍、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春秋蓮鶴方壺。
1、四羊方尊
四羊方尊是商朝晚期青銅禮器,1938年出土於湖南寧鄉縣黃材鎮,現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四羊方尊每邊邊長為52、4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長頸,高圈足,頸部高聳。
四邊上裝飾有蕉葉紋、三角夔紋和獸面紋,尊的肩部四角各有壹個卷角羊頭,其中羊角是先鑄成後再合範澆鑄而成。
2、《清明上河圖》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壹,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被譽為“中華第壹神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清明上河圖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絹本設色。
3、“大禹治水”大玉山
大禹治水圖玉山的原料來自新疆和田密勒塔山,由於其重量過於龐大,所以光運到北京就花費了三年時間。這件文物是中國玉器寶庫中用料最宏,運路最長,花時最久,費用最昂,雕琢最精,器形最巨,氣魄最大的玉雕工藝品,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雕之壹。
4、鑲金獸首瑪瑙杯
鑲金獸首瑪瑙杯,是至今所見唐代唯壹的壹件俏色玉雕,也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壹件,此杯選用世界上極為罕見的紅色瑪瑙琢制,而獸嘴鑲金的工藝處理,也是匠心獨運,它金光閃閃,克服了獸嘴處材質色澤太深的不足,使獸頭的造型之美更為突出。
5、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戰國早期文物,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78年在湖北隨縣(今隨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6、馬踏飛燕
馬踏飛燕又稱銅奔馬、馬超龍雀等,1969年出土於中國甘肅武威雷臺古墓,現藏甘肅省博物館。“馬踏飛燕”的形象被確定為中華人民***和國國家旅遊局的識別標誌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標誌的主體形象,是國家壹級文物,為甘肅省博物館鎮館之寶。
7、越王勾踐劍
越王勾踐劍,春秋晚期越國青銅器,中國壹級文物,現收藏於湖北省博物館。劍身修長,有中脊,兩從刃鋒利,前鋒曲弧內凹。寬格上鑄陽文鳥篆書“越王鳩踐,自作用劍”。
8、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
玉衣是穿戴者身份等級的象征,皇帝及部分近臣的玉衣以金線縷結,稱為“金縷玉衣”,其他稱為“銀縷玉衣”、“銅縷玉衣”。劉勝的玉衣***享玉片2498片,金絲重1100克,竇綰的玉衣***享玉片2160片,金絲重700克,其制作所費的人力和物力十分驚人。
9、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為唐朝的文物,1970年窖藏出土於陜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高14、8厘米,口徑2、3厘米。現收藏於陜西歷史博物館。銀壺的造型采用了北方遊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和馬鐙的綜合形狀。
10、春秋蓮鶴方壺
春秋蓮鶴方壺,春秋中期青銅制盛酒或盛水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1923年出土於河南新鄭李家樓鄭公大墓,壹收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青銅館,壹收藏於河南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