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蘭肯斯坦》是世界上第壹部具備完整科幻小說特征的長篇小說。它的作者是英國女作家瑪麗·雪萊,即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雪萊的妻子。1816年,瑪麗壹家住在日內瓦附近,長期流亡的詩人拜倫正巧也在那裏。時值陰雨綿綿,拜倫建議大家各自杜撰壹個鬼怪故事,借以消遣解悶。結果,只有瑪麗壹人完稿,這就是《弗蘭肯斯坦》的問世。故事的梗概如下:
羅伯特·沃爾登是位勤奮好學、勇於探索的青年。他率領壹批水手駕船北上,經歷了無數艱難險阻,來到北極探險。當海船在浮冰區域緩緩前進時,他從望遠鏡裏發現遠處有壹架群狗拖拉的雪橇,上面坐著壹個巨人般的活物。雪橇朝北疾駛而去,消失在冰天雪地裏。
翌日清晨,船員們在浮冰上也發現了壹架雪橇,上面躺著壹個奄奄壹息的人。他們把他擡進了船艙,細心照料。數日後,該人蘇醒過來,並與羅伯特促膝談心,結為知交。他對羅伯特的北極探險,既贊賞又擔憂。他希望羅伯特能如願以償地獲得成功,卻又祈求這些成功不要像毒蛇那樣把人咬傷。當他看到羅伯特臉上那迷惑不解的神情時,就講述了自己的遭遇:
他叫維克多·弗蘭肯斯坦,是日內瓦壹個望族家庭裏的長子,從小受到良好的撫養和教育。他十七歲就進高等學府深造,最感興趣的是生命的奧秘。他日以繼夜地研究人體結構和從生到死的生理過程,並探索由死復生的可能。經過楔而不舍的努力,他終於在實驗中找到了創造生命的秘密。於是,他出入停屍房、解剖室,從那兒獲取人體骨骼、肌肉、毛發、皮膚和器官組織,配組縫合,然後輸入生命。但當壹具八尺巨人的軀體顯露出生機時,弗蘭肯斯坦未曾體會成功的欣喜,反而對他自己創造出來的這個“人”的樣子感到無比的厭惡和恐懼:“他”枯萎的皮膚尚未遮盡肌肉和血管,披頭散發,白齒烏唇,面若死灰,猶如猙獰的惡魔。弗蘭肯斯坦實在無法忍受,魂飛魄散地奔出了實驗室。
怪物有了生命,在身心兩方面都超過常人,但是他出世後的第壹種感覺就是孤寂和淒涼。他走出實驗室,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他渴望世人的憐憫,可是無論怎樣努力,得到的都是社會的唾棄。當他從水中的倒影裏看到自己的面容,這才意識到人世間以貌取人的偏見和虛偽。他努力學習人類的語言,希望能得到人類的善待,卻被他幫助過的鄰居粗暴地趕了出來;他奮不顧身救起落水的少女,卻被少女的男友開槍打傷;當他遇見壹位幼童,滿心希望兒童不存偏見,不料幼童竟詛咒他為吃人的惡魔,並說父親弗蘭肯斯坦決不會饒恕他。盛怒之下,怪物用雙手卡死了小孩。這小孩正是維克多·弗蘭肯斯坦的弟弟威廉。
弗蘭肯斯坦悲慟欲絕,悔恨不已,意欲結束那怪物的生命。這時,怪物卻自己找上門來,訴說他的悲慘遭遇和復仇之舉的原因。他懇求弗蘭肯斯坦再為他創造壹個女人,以撫慰他的孤寂,這樣他就不會繼續作惡,而寧願和賜給他的女人壹起到南美洲的荒野去過遠離人類的生活。弗蘭肯斯坦想到自己也應該對他負些責任,於是有條件地同意了他的要求。
然而就在女體完成,即將賦予生命之時,弗蘭肯斯坦猶豫了起來。萬壹這對夫婦再繁衍壹個惡魔的種族,人類就會蒙受萬劫不復的禍害。他毅然決定撕毀女體。怪物見他食言違約,發誓報復。他在城裏卡死了弗蘭肯斯坦的知交好友克萊瓦爾,又在弗蘭肯斯坦的新婚之夜,卡死了他的新娘伊麗莎白。噩耗傳回,弗蘭肯斯坦年邁的父親經受不住打擊,不久也離開人世。
悲憤萬分的弗蘭肯斯坦決定為親人報仇,結束怪物的生命,而怪物知道弗蘭肯斯坦在追殺他,就壹直北上,讓自己的創造者飽嘗饑寒之苦,並成為最後壹個受害人。弗蘭肯斯坦在體力上決非怪物的對手,他終於身心交瘁,死在了北極的冰天雪地裏。
弗蘭肯斯坦講完故事後不久去世。就在他的遺體旁,羅伯特見到了行蹤詭秘的怪物的真容。怪物來向遺體告別,因為他對弗蘭肯斯坦既感激又怨恨。感激他,因為他賦予自己以生命;怨恨他,因為他造就自己醜陋的外貌,致使自己壹生受盡冷眼以至在憤恨之下奪取他人性命。怪物決心到地球的最北端架起篝火,在烈火中焚身,結束自己那該詛咒的生命。
羅伯特目送他遠離而去,自己也結束了北極的探險,率領船員返回故鄉。
《弗蘭肯斯坦的靈與肉》人性深處的善與惡
來源:新京報
“怪物”被科學家弗蘭肯斯坦以死屍、腐肉重新縫合,並加電擊復生。然而這醜陋的怪物被他的創造者所拋棄,嘗遍苦難與羞辱的“怪物”,從此學會了“恨”與“復仇”。
《弗蘭肯斯坦的靈與肉》開場,“怪物”破繭而出,起初癱軟且只能爬行,繼而手腳支地,開始不斷嘗試站立、跌倒、站立、跌倒、站立、跌倒……直至最終可以踉蹌而行。
這部2小時10分鐘的戲劇電影,光開場這段戲,便用足十多分鐘。從頭至腳赤裸著、針縫墨染的“怪物”。如果不經人提醒,即便是他的忠實粉絲,也不會意識到其扮演者是人稱“卷福”的英國男星本尼迪克特(BBC《福爾摩斯》主演)。但這十分鐘的摸爬滾打,已足以證明倫敦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re)的實力,即使是“明星戲”,也絕不會在人選上稍有含糊。沒有真功夫,是上不了這世界級劇院的舞臺的,更遑論在NT Live這種戲劇版現場電影鏡頭的放大與掃描之下。
作為文學史上第壹部“科幻小說”,1818年《弗蘭肯斯坦的靈與肉》(又名《科學怪人》)的出版,帶著永久的神秘氣質。它的“母親”是位年僅18歲的少女瑪麗·雪萊,她在和著名詩人雪萊私奔的過程中創作了這部作品。創作期間,除了少數幾個月的時間,她壹直在不斷地懷孕、生產、再懷孕……孕育新生命的她對生命為何出現、生命的過程將如何發展、生命的終點將是何方,充滿了疑問與思索。
而瑪麗自己的母親,則在生下她後死於難產。她從未見過自己這位被譽為西方世界第壹位女權主義者的媽媽,如同《弗蘭肯斯坦的靈與肉》中壹“出生”即被拋棄的“孤兒”。瑪麗與詩人雪萊在雪萊的第壹任妻子自殺後結束了私奔生活,他們的三個孩子也連續夭折。萬般苦難,生命的無常與脆弱,個體深淵與世界萬象之間的復雜聯接和糾結,在瑪麗的小說中壹壹呈現,也成為後來西方電影中壹再被重新解讀的母題。
這次由丹尼·博伊爾導演的劇場版《弗蘭肯斯坦的靈與肉》,著力於觸發關於“人之初,善與惡”的深入討論。“怪物”被科學家弗蘭肯斯坦以死屍、腐肉重新縫合,並加電擊復生。然而這醜陋的怪物被他的創造者所拋棄,嘗遍苦難與羞辱的“怪物”,從此學會了“恨”與“復仇”。他不惜燒殺了教會他語言與思考的善良盲老頭全家,更先奸後殺了弗蘭肯斯坦溫柔美麗的新娘伊莎貝拉,只為彌補自己未能獲得如意伴侶的痛苦。壹個曾經看到陽光、聽到鳥叫,便會歡快喊叫的新生命,終於在世間“以貌取人”和“被拋棄”的種種傷害之後,內心只剩下叢叢硬刺,再也無法去愛。
是“人之初,性本善”,社會、文明卻教人“惡”;還是“人之初,性本惡”,社會和文明使人“善”?《弗蘭肯斯坦的靈與肉》提出的疑問沈重而傷感。如果“人人互害”社會壹旦形成,這種可能的螺旋式“多米諾骨牌”效應,令人著實不敢想象“惡”的傳染將產生多麽大的危害。
對經典的重新解讀,是西方舞臺常見的形態。每壹次解讀,都因時代的變化、藝術家新的二度創作而賦予原作新的意義。在奔跑速度越來越快的時代,需要壹些看似“舊事重提”的作品,在更新了的聲光電、表演、服裝和宣傳口號之下,樸素而誠懇地發問:“嗨,妳是誰?妳從哪裏來?要到哪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