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化”,這個馬克思主義裏最被西方思想界接受的名詞,在這部影片裏再次被生動地演繹。與卡夫卡《變形記》等文藝作品不同的是,別的作品是用寓言等過於追求藝術性的抽象方式來揭露資本主義對人的異化,結果就是回避了異化的根源在於作為社會組織的人而不是別的神秘力量這非常關鍵的壹點。相比之下,《驚心動魄》盡管沒有直接點明資本主義社會的病態人際關系是導致人被異化的根源,但是整個影片背後沒有任何神秘因素,壹切都是背後有人安排,巧妙到天衣無縫的安排,人在資本主義世界純粹是別人的試驗品——這才離“異化”根子不遠。
表面上看,雯雯幸運地獲得了幸福女人所應該有的壹切——美貌,成功的丈夫,愛情,悠閑的生活,財產,尤其普通人們難以奢望的名譽,是主流社會裏的人,不是象《項鏈》裏那種需要虛榮來裝點自己微寒地位的女人,她不需要。很難相信壹夜之間,她忽然無緣無故喪失得幹幹凈凈,她並沒有象瑪帝爾德那樣因為貪慕虛榮而招惹無妄之災。但是,壹夜之間,她徹底地壹無所有,她之前的名譽並不象可口可樂的商標壹樣幫助她能克服困難,連為她證明她的名字叫雯雯這最起碼的壹點也沒有任何作用,她是個善良的女子,做過不少善事,盡管她的交際圈子由於貴婦式生活顯得狹窄。但是,壹夜之間,所有她認識的、幫助過的人,全部不認識她。她不是丟失了財產,不是丟失了愛情,不是丟失了名譽,所有財產、愛情、名譽仍然被社會每個人認為在壹個叫雯雯的女子那裏,只是,那個女子已經不是她——她僅僅喪失了壹個叫“雯雯”的姓名符號而已。
但是,就是丟失了壹個姓名符號,她已經不再是她,“雯雯”這個名字所伴隨的壹切,也與她無緣。
社會並不認識哪壹個人,而僅僅認識壹個符號,不管符號代表的實際是哪個人,甚至是不是人,因為人不過是試驗品,和化學藥品沒有任何區別——這就是資本主義。
曾幾何時,“民主、自由”這些美麗的商標,加上絢麗的夜燈光,讓我們對資本主義向往不已。例如有壹位當年被大陸打擊出去的網友,向我們展示在美國“無悔”的生活,可是我們看到了什麽呢?也就是有錢了買了套漂亮的房子,有了車,有了寵物,可是我就奇怪,當年在大陸對當局慷慨激昂的激情呢?怎麽到了美國就不見去裹白布、絕食了呢?原來知識分子的良知已經消逝得無影無蹤了?難怪王朔到了美國說,在美國違反法律後果很嚴重,那裏就是壹個把刁民變成良民的好地方。
我每次讀到那種炫耀在國外“民主自由”生活的文字時,總忍不住發出疑問:其實妳們在美國的這種態度到了任何國家都是行得通的,如果妳只是想過日子,任何政府也沒閑心來迫害妳,早知道遲早做順民,又何必當初呢?妳們的“民主自由”除了因為那裏人口稀少有套大房子、有個院子外還有什麽?
富裕!這確實是資本主義給世人炫耀的壹面,也是民主人士最大的資本或者誘餌。但是,即使資本主義世界裏大紅大紫的明星,也不時發出“沒有人知道明天會怎樣”的感慨,妳就會明白,為什麽相當部分人有所謂“購物癖”——明明自己不需要,明明沒有任何用處,明明狹窄的房子裏已經根本堆不下,明明卡早就刷爆,明明因此可能要讓自己每天多勞動幾個小時,甚至根本不知道什麽原因,但是還是習慣性地再掏腰包——其實,這僅僅是壹種每天繃緊神經象驢壹樣轉後的發泄而已——而這正是資本家所喜歡的,沒有別人喪失理性的機械性購物,利潤從何而來?——壹切都如《驚心動魄》裏所揭示的,是背後有人在安排,妳認為是自由的購物僅僅是別人安排好的壹道妳去完成的工序而已,妳仍然是動物——當妳成為動物去購物時,當購物成為生產線上的工序時,規模自然就大了,背後就是產品壽命的縮短、粗制濫造成為主流和對自然資源的揮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