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航西飛》是壹本自傳性質的書,講訴了柏瑞爾·馬卡姆從童年到世俗意義上的人生頂峰的歷程。柏瑞爾·馬卡姆是英國人,於1902年出生,四歲的時候隨父親來到非洲,在非洲度過了她的童年時光。她的母親,在她五歲的時候帶著她的哥哥返回了英國。在她10歲的時候,她曾被獅子襲擊。17歲時,她父親的農場因為氣候的原因倒閉,她父親決定去秘魯討生活,而柏瑞爾決定留在非洲,通過訓練賽馬來養活自己。隨後在湯姆的影響下,柏瑞爾成為了飛行員,曾經多次完成非洲到英國的飛行,也是首個獨自駕駛雙翼飛機從英格蘭飛越大西洋到達美國的飛行員。柏瑞爾完成她人生中關註度最高的從英格蘭飛越大西洋到美國的飛行是在1936年。回顧柏瑞爾的人生,我只能用驚嘆號來表示,即使是在女性更加自由獨立的今天,她的行為依舊是令大多數女性望洋興嘆的。但也許柏瑞爾飛行時並沒有考慮過她女性的身份,她做這些只是緣於她本性的渴求,並不是為了向世界證明作為女性可以怎樣。我在閱讀整本書的過程中,並沒有感受到女性在對抗自己性別的社會屬性的氣息。
柏瑞爾在整本書中表達了對非洲的熱愛,在她的眼中,非洲文明比歐洲文明更為博大,孕育著壹種原始而神秘的力量。通過她的描述,我了解到非洲是充滿神秘氣息與無限活力的熱土,如果要探究文明的另壹種可能形式,我們需要去了解非洲。書中也表達了對自然以及動物的熱愛,在她的描述下,每壹種動物似乎都有了靈魂,有著自己的生存智慧。
之所以說,人生而孤獨,不僅是因為柏瑞爾在書中有對孤獨精彩的描述,這樣的感受更多的是來自於我的人生經歷。怎麽說,我覺得自從母親離世,我壹直是處於孤獨或者獨自壹人的狀態,心門似乎就這樣關閉了,自己走不出去,別人也走不進來。尤其是畢業以來,離開家鄉和陌生人合租生活,孤獨的感覺好像壹個幽靈壹樣,總是時不時地向我展示它強大力量。母親離開以後,總是感覺再也沒有人可以無條件的愛我,或者說是很久都沒有感受到被人愛的滋味,生活不僅孤獨,也缺愛。今天在看韓劇《Doctors》,可以說慧靜的人生是很糟糕,但我還是很羨慕她,她有壹個無條件愛她的奶奶,比起愛情來說,親情更讓我感覺到痛。但也許,可以換個角度想,人壹生當中能遇到壹個無條件愛自己的人多不容易,我遇到了,已經很幸運了,就不要奢求太多了。以後的人生當中,也許我得不到愛,但也許我可以去給予愛,高爾基不是說過“給予比獲得更讓人快樂”嗎?學會愛自己,畢竟在漫漫人生路上,自己是陪伴妳最久的人。除此以外,也要努力做壹個值得被愛的人,我壹直覺得自己不配得到愛,壹直很自卑,感覺自己把生活過得很糟糕。我會試著與自己的壞情緒相處,努力變得積極起來,過去的永遠改變不了,人生說長也長,說短也短,要鼓起勇氣面對以後的每壹天。
書評寫到這裏,仿佛變成了自己的加油打雞血,如何過好這壹生,也許需要我用壹生的時間去解答。
附上柏瑞爾關於孤獨精彩的描述:
我獨自度過了太多時光,沈默已成壹種習慣。
可能等妳過完自己的壹生,到最後卻發現了解別人勝過了解妳自己。妳學會觀察他人,但妳從不觀察自己,因為妳在與孤獨苦苦抗爭。假如妳閱讀,或玩紙牌,或照料壹條狗,妳就是在逃避自己。對孤獨的厭惡就如同想要生存的本能壹樣理所當然,如果不是這樣,人類就不會費神創造什麽字母表,或是從動物的叫喊聲中總結出語言,也不會穿梭在各大洲之間——每個人都想知道別人是什麽樣子。
即便在飛機中獨處壹晚和壹天這麽短的時間,不可避免的孤身壹人,除了微弱光線中的儀器和雙手,沒有別的能看:除了自己的勇氣,沒有別的好盤算,除了紮根在妳腦海的那些信仰、面孔和希望,沒有別的好思索——這種體驗就像妳在夜晚發現有陌生人與妳並肩而行那般叫人驚訝。妳就是那個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