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 2月4日 、雨水 2月19日 、驚蟄 3月5日 、春分 3月21日 、清明 4月5日、谷雨 4月20日?
立夏 5月5日 、小滿 5月21日、芒種 6月6日、夏至 6月21日、小暑 7月7日、大暑 7月23日?
立秋 8月7日、處暑 8月23日、白露 9月8日、秋分 9月23日、寒露 10月8日、霜降 10月23日
立冬 11月7日、小雪 11月22日、大雪 12月7日 、冬至 12月22日、小寒 1月5日、大寒 1月20日
擴展資料
歷史由來
中國古代利用土圭實測日晷,將每年日影最長定為“日至”(又稱日長至、長至、冬至),日影最短為“日短至”(又稱短至、夏至)。在春秋兩季各有壹天的晝夜時間長短相等,便定為“春分”和“秋分”。在商朝時只有四個節氣,到了周朝時發展到了八個,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名稱首見於西漢《淮南子·天文訓》,《史記·太史公自序》的“論六家要旨”中也有提到陰陽、四時、八位、十二度、二十四節氣等概念。漢武帝時,落下閎將節氣編入《太初歷》之中,並規定無中氣之月,定為上月的閏月。
百度百科:二十四節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