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大陸電影 - 第81集《貞觀長歌》吳王李柯之死,是由於他性格所致,還是大背景所致?

第81集《貞觀長歌》吳王李柯之死,是由於他性格所致,還是大背景所致?

轉自北大中文論壇

我說句公道話,歷史上的太宗之子吳王李恪不可能同電視劇《大唐情史》中的三哥吳王恪壹樣,生活在這樣壹個“普天之下、莫非王士、率士之濱、莫非王臣”的“天可汗”家庭,欲望是常人不能理解和比及的,魏王李泰就是壹個顯著例子,電視劇中吳王恪英俊瀟灑、心地善良、與世無爭、熱誠坦蕩,活像壹個極富修養的普通官家子弟,這是與歷史真實的貞觀吳王形象不相符合的。

至於吳王恪的能力,後人均以太宗壹句“吳王英果類我”說明吳王能力強,我認為太過免強,在魏王泰倒臺前太宗沒說過壹句稱贊李恪的話、也沒有與李恪有比較親密的關系(至少書上沒有記載),道是對李泰稱贊不已、極予愛護;況且李恪也沒有李泰建宏文館、編《地括誌》、富文澡、結經倫之士之功勞與影響,所以李恪能力怎樣,我想他應不是很傑出的,當時名臣無普,但與吳王恪唱和及交流的人很少,可見其影響不大,另壹方面講,生活在皇室家,既沒有爭得儲君當,也未能與當時政壇及文壇名流唱和、詩文會天下、仁孝傳千裏,更沒有在任職上作出任何可圈點的貢獻,那即便不是酒色之徒也當是祿祿無為之人,說有能力特別是能力強、“英武類太宗”自是牽強。

至於李恪能力不怎麽樣而太宗為何要說“吳王英果類我,我欲立為太子”之言,是不難想像的,因當時太宗看李治太柔弱、怕終結貞觀之宏規嘉模,而此時承乾同李泰已不可能為他扛起重任(壹死壹禁),眼前的王子不是酒囊飯袋就是弱不禁風,就只有李恪同李治資歷最高比較滿意壹點,我想太宗說這話應是自知後事不遠、更有老是見李治柔弱而產生憂郁感,加之楊妃的枕邊語及高陽公主的撒嬌,未加深思而脫口而出(如同李泰說殺子傳位而感動準備立為太子壹樣),換句話講,如果李恪真是很出色,太宗不會因長孫無忌壹勸阻馬上就改變了主意並從此不在提及,需知太宗是意誌非常堅定且著眼長遠、目光深遂之人。

回到歷史上說,如果真是立李恪為帝,誰能擔起繼承貞觀偉業的輔佐重任呢(若李恪稱帝,肯定會重用楊仁恭、楊師道家族),當時魏征、杜如晦已死,房玄齡、高士廉疾病纏身、時日不多,長孫無忌、褚遂良同李恪關系不好,能悉心輔之嗎,在當時要將貞觀事業發揚光大是必須依靠長孫無忌集團(長孫無忌、褚遂良、來濟、於誌寧、韓曖、張行成、上官義等)的,因此立李治是壹個比較明智的選擇。

將未立李恪同武氏改唐為周聯系在壹起,我個人認為太武斷也太無知,首先,李治信任長孫無忌時國家治理的很好,內政外交都取得豐碩成果,史有“永徽之治、貞觀遺風”的美譽,長孫無忌是李治壹生的兩個重要轉折,壹個是643年無意中成為萬秉之尊,壹個是655年由守成明主變成亡國(至少是亡唐)之庸主,就從這壹點就可以肯定長孫無忌在唐朝乃至整個歷史進程中的獨特功績和貢獻。另壹方面,連壹代英主太宗皇帝都賜名“媚娘”的武則天,既能克李治那又如何不能克李恪呢,只不過多花點心思而已,立了李恪、無長孫無忌集團的忠心輔佐,我想永徽之治都很難出現的。

至於長孫無忌殺李恪,是不是冤案尚不可知,即便是冤屈也不是什麽大不了的,因政權的鞏固開始需鐵血政策(政敵就是敵人)而後施仁政的(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明成祖就是榜樣),殺李恪對穩定當時政局有密切聯系(聯想壹下歷史上的帝位之爭讓人心驚膽戰,太宗仁孝尚且誅兄殺弟),畢競太宗曾經說過並有這樣的打算,誰敢保證吳王不亂呢!

吳王的母親是隋朝公主,楊廣的侄女(楚王楊秀之女),吳王是隋朝皇帝的外孫,楊廣的外甥!在當時妳可以娶前朝皇室女子為妾,因為她們出身高貴,但是絕不會指定她們的子嗣為繼承人的!

其實關鍵是在李世民心中,長孫皇後實在無可替代。看看貞觀的後宮,在長孫皇後去世前後,完全是不同的兩個階段。皇後在世時,後宮融洽,可稱中國封建史上最融洽的後宮。去世後,亂了,連李承乾都開始BT了......再加上小舅子的關系,只可能立長孫皇後親生的兒子,其他妃子的根本不可能。

轉自百度李恪吧

我們尋求歷史也只能從史書上去考證,至於它的真偽,我們也無從考證,不論如何,還是很喜歡這個故事《高陽公主》,喜歡這個王子,他的理想,他的學識。很感謝寫這個故事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