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賓根木匠 發布於:2008-04-18 12:38
片名: 偷心 Closer
導演: 麥克?尼科爾斯 Mike Nichols
主演: 朱莉婭?羅伯茨 Julia Roberts 裘德?洛 Jude Law
娜塔麗?波曼 Natalie Portman 克裏夫?歐文 Clive Owen
年代: 2004
國別: 美國
類型: 愛情/倫理
閱讀訃告,這是有史以來最好的年代。告訴妳們吧,死在這個時代是最棒的。
——《先上訃告 後上天堂》
小資聖經
讀了本小資的書——《先上訃告 後上天堂》,又看了部小資的電影——《偷心》,便生出了幾分小資的感受——“小資”在這裏純粹是比喻情感的形容詞,從經濟地位上來說,我是地道的無產階級。
原來可以這麽小資——這是這個詞匯進入我的視野以來表達得最淋漓盡致的壹次,我似乎開始捕捉到所謂“小資”的壹些本質內涵:衣食無憂、胸無大誌、生活無趣、靈魂麻木……小資們開始把玩他們認為可以把玩的壹切東西,然後妄圖從中獲取壹些樂趣:《先上訃告 後上天堂》在文字中把玩,《偷心》則在影像中把玩。
電影通過壹位訃告作者的角色曲徑通幽的跟書本搭上了關系,四位主角之壹的丹是位郁郁不得誌的小說家,只能靠給人寫訃告為生——《先上訃告後上天堂》書中就此提到了這部電影——在壹次偶然的邂逅中,壹位叫愛麗絲的姑娘愛上了丹,但是丹壹面跟愛麗絲糾纏不清,壹面又鐘情於風韻成熟的女攝影師安娜;安娜陰錯陽差間嫁給了皮膚科醫生拉裏,卻在婚後頻頻紅杏出墻;愛麗絲為博丹的歡心,成為了壹名脫衣舞女;當拉裏得知真相後,他成功的摧毀了丹對安娜的期望……最後,四個人都沒有歸宿,頹然的在這個世界上漂浮著。
壹場在現實生活中司空見慣的四角戀愛,壹個男男女女做排列組合的過家家遊戲,改編於同名舞臺劇的本片,似乎在全世界的年輕人中都有著言說不清的魅力——前不久在我居住的這個城市裏就又在舞臺上由本土演員復現了本片,據說女演員穿著褲衩登臺的場面很火爆。
這也正是為什麽這部誕生不過三、四年的電影可以放進《回憶經典》欄目的理由——“小資電影”作為影迷們口耳相傳的新的電影類型,《偷心》絕對堪稱是個中裏程碑。
其實小資並不是壹個嚴格的身份或者社會學意義上的指稱,在這個物質極大豐富、資訊傳遞快捷、事事都講究專業分工的社會裏,人們已經被擠壓成了麻木的紙片人。大部分人既不用憂心溫飽,又做不了什麽驚天大事——別跟我說甘於平凡,那只是吃不著葡萄說葡萄酸的抽劣伎倆,壹個沒有經歷過轟轟烈烈的人壓根就不知道什麽叫“平凡”,他拿什麽去“甘於”?
麻醉罷了,不用藥物,只是用死水微瀾的生活壹點點的麻醉自己,然後找幾個同命相憐的朋友互相慰藉,在表揚與自我表揚中自以為已臻化境,死乞白賴的“享受”起毫無滋味的生活來。
這樣的人,是看《偷心》的人;這樣的人,也是演《偷心》的人。
情欲寶典
這年頭,采花賊滿大街都是,但是采花采得像丹壹樣風流倜儻,就很需要幾分手腕了——當然,先天條件很重要,長不成裘迪?洛那模樣,估計再使心眼也是白搭。
情欲是不能回避的,我們首先不對這四個紅男綠女做道學上的評判——起碼按照弗洛伊德的理論,人與人之間的吸引很大程度上就依賴於情欲。當愛麗絲在大街上被丹吸引時,我們很難分清這種化學反應的準確成分。壹見鐘情是可能的,可要記住壹見鐘情也不過是生“情”而已,跟“愛”還是隔著壹層的。
愛麗絲是個有點悲劇的角色,最初她遇到丹的時候,她是死心塌地愛著對方的。而且丹也沒有拒絕,只是丹總抹不去對安娜的牽掛。在這個階段,應當說丹的心裏裝著的只有安娜——愛麗絲只不過是個擋箭牌,或者說是個聊以排遣寂寞的發泄品罷了。於是,我們看到單純的愛麗絲誤以為丹喜歡水性楊花、賣弄風騷的女子,便去做起了舞娘的營生,並且在大街上奇裝異服招搖過市——最初出場時,素面朝天的愛麗絲走在街頭無人註意,只有丹朝她看了壹眼;而當性感火辣的愛麗絲吸引了滿大街男人的目光時,她卻對任何人都視而不見了——包括曾經讓她魂牽夢繞的丹。
然而愛麗絲並不是壹個徹底的女性受難形象,在最後壹刻丹才知道她的真名——她叫簡,“愛麗絲”只不過是她從墓碑上隨便看到的壹個名字而已。
我不相信壹個真心愛著對方的女人會隱藏自己的真名——名字是極具象征意義的符號,還記得《千與千尋》的情節嗎?
簡變成愛麗絲,乃是因為她是戴著面具來面對丹的,也許正因為是這樣,她才可以如此的無所顧忌,如此的千變萬化。
丹並沒有失去愛麗絲的愛,他失去的是簡。
愛麗絲在酒吧裏賣身的時候,難道靠的不是情欲?
還是拉裏來得實在,他用金錢買到了愛麗絲的身體,然後又在安娜即將投入丹的懷抱時成功的誘騙她發生了壹次關系——此舉徹底擊潰了丹的心理防線。
拉裏顯然比丹更有手腕,不顯山,不露水,卻在衣帶群腳間徹底瓦解了丹原有的美麗幻想。
也不能全怪拉裏,總頂著丹給定制的綠帽子,普天下有哪個男人可以承受?
不過很奇怪,愛麗絲跟拉裏交歡的時候,用的是簡這個名字。
或許,在彼此情欲相對的那壹刻,才是真正的自己?
愛情訃告
墓碑上的愛麗絲其實就已經是壹個有意味的象征——這個敢愛敢恨的女子,是壹個已經不在人士的女子。愛麗絲——簡——的真愛,早已深埋在這墓碑之下了。
丹總能脫口而出“我愛妳”那三個字,說的太多當然是因為他不夠真誠,不過反過來想想,也許問題的癥結並不在這裏——丹頻繁的用語言表示愛意,其實是因為他根本就不懂什麽叫“愛”吧,在丹的世界裏,愛情是壹種幻相,他根本把握不住。
不知道愛的人,自然也不可能用愛來欺騙人家。所以,丹是個訃告作者——《偷心》的故事是圍繞丹展開的,丹的身份已經明白無誤的告訴大家:這個故事就是壹則寫給愛情的訃告。
歐美人的訃告跟我們不同,中國人講究為死著諱的官樣文章,歐美人卻總是拿訃告表現自己的文筆和幽默感。
或許,導演尼科爾斯也是想用這部電影來對愛情幽上壹默。
不過這幽默既黑色,又苦澀。
在整部《偷心》裏,我們已經看不清到底什麽是愛情了——妳來我往,她走他上,這邊廂剛寬衣解帶,那邊廂又擁吻上床……性解放的年代過去了,艾滋病的流行也無時無刻不提醒著我們對於自己身體的潔身自好。但是,飽暖過後的人們似乎已經忘了什麽叫愛。愛,已經成了某種供人把玩的玩物——真正的愛,只存在於文學藝術品裏,卻在生活中全然無蹤。
愛情死了,丹的文字是寫給死人的訃告,丹的生活卻是壹則寫給愛情的訃告。
正如本文開頭所引的那句話所說:在這個“有史以來最好的年代裏”,死是最棒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只有死亡了的愛情,才是最棒的愛情,才是我們可以把玩的愛情。
也只有可以把玩的愛情,才是讓小資們願意去嘗試的愛情。
因為把玩意味著不用觸及靈魂,意味著可以隨時全身而退,意味著房子、車子比愛情本身更重要。
孔慶東老師說過,大部分夫妻之間是沒有愛情的,只不過是互相幫襯的互助組關系。
上個禮拜壹個剛失戀的女孩對我說,愛情是現在這個社會的奢侈品。
如果妳還相信絕對不摻和雜質的純凈愛情,那《偷心》是株大毒草。
如果妳想了解現代人的真實生活,那就去看《偷心》,去讀訃告。
刊載於《世界電影之窗》08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