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燧,明太宗(成祖)第三子,明洪武十六年(1383年)十二月,生於燕藩(北平),父朱棣時為燕王,鎮守北平。生母燕王妃徐氏,魏國公徐達長女。
明宗室制度,親王諸子,世子外,其余年十歲即封,朱高燧長兄即燕世子朱高熾,次兄朱高煦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封高陽郡王;但是朱高燧不知何故,查不到洪武年間受封郡王的資料。而建文年間,燕王已經起兵?靖難?,朝廷自然不可能再冊封燕藩宗子。所以,朱高燧壹直都沒有爵位。
朱高燧是燕王朱棣最在世最小的兒子(朱棣第四子朱高燨年幼早夭),自幼聰明伶俐,能察言觀色,又因其相貌酷似燕王妃,所以頗得燕王夫婦鐘愛。
洪武三十壹年(1398年),朱高燧祖父-明太祖朱元璋駕崩,皇太孫、也是朱高燧的堂兄朱允炆繼位,即建文帝。
建文帝接受諸文臣建議,針對手握兵權的諸王叔,展開?削藩?策,先後削周、代、齊、湘、岷諸王,最終的目標是諸王之首:燕王朱棣(太祖長子太子朱標、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晉王朱棡均早於太祖去世,四子燕王朱棣為在世最長皇子)。
建文元年(1399年),在朝廷步步緊逼下,燕王被迫起兵?靖難?,對抗朝廷。那個時候,誰也沒有料到,將來燕軍會擊敗南軍,燕王會打敗建文帝奪取江山。燕王的想法,不過是死中求活,就算是最終失敗,也算是反抗過,壯烈不屈而死,好過窩囊地被侄子廢黜,狼狽不堪度過下半生。
這個時期的朱高燧,因為年幼,無法獨立擔當重任,所以基本沒有什麽出彩的時候。
朱高燧大哥,燕世子朱高熾,在靖難中臨危受命,率領萬余人,抵擋李景隆五十萬大軍圍攻北平,堅守並擊退南軍,為燕王保住大後方;並且在之後數年裏,管理燕軍後勤糧秣供應,井井有條,為燕軍最終取勝立下大功。同時對於建文帝親筆來信,以?封王?為條件的投降誘惑,毫不動搖,直接將南使及書信送交燕王處,顯示了作為燕王繼承人的優秀品質和堅定立場。
雖然他身體不好,無法上陣,實現跟父親壹樣的馬上戰功;但是在治理庶務上,燕王乃至整個靖難集團,都缺少不了他在後方的運轉帷幄。尤其是他的燕世子,是太祖親封,祖制所在,燕王是打著恢復祖制的旗號舉兵靖難的,朱高熾的世子地位,穩固不可破。
朱高燧二哥,高陽王朱高煦,雖然性情暴躁、為人粗魯,但是於軍事上,就是燕王朱棣的翻版。在靖難中,每每身先士卒,躍馬橫刀,交戰時沖鋒於前,撤退時為全軍斷後,多次出生入死,勇冠全軍。尤其東昌之戰,南軍包圍燕軍,四面圍攻;燕軍大敗,主將張玉(日後永樂朝大將英國公張輔之父)戰死,燕王本人身陷重圍,幾乎喪命;是朱高煦冒死殺入陣中,陣斬南軍勇將翟能,擊退南軍,救燕王於危難。所以燕王對朱高煦器重無比,乃至有了手撫其背,說的那句話:?小子,努力!妳大哥身體不好!?
這個時候,燕王就有了易儲的想法。而父親的暗示,給了朱高煦無限的想象,從此後,取代大哥,成為貫穿朱高煦整個生命歷程的願望,並鍥而不舍地去實施,最終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至於朱高燧本人,燕藩舉兵時,不過年僅十六,於政務沒有多少可以施展的地方,於軍事更加不可能躍馬沖鋒。雖然史書上沒有記載他在靖難時期的具體作為,但是可以想到,十幾歲的少年,至多是在燕王府內陪伴母親,協助大哥管理好王府內部,或者做壹些輔助後勤,鼓舞軍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