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她繼續生命中的輾轉搬遷,在壹次前往南美的旅行途中,生病的她被貨船留在了巴西,從此後的18年她把這個國家當成了家。她與索瑞茲(Lota de Macedo Soares)的同性戀關系給她帶來了安定的生活和愛,她在彼得羅波利斯附近的裏約熱內盧和稍後的Ouro Prêto都建造了住房。1955年,她的第二部詩集《春寒》出版,在十年後的詩集《旅行的疑問》中,巴西成為許多詩的創作背景。
索瑞茲自殺後,畢肖普回到美國居住的時間越來越長,於1969年成為哈佛大學的常駐詩人。1971年她與愛麗絲·梅斯菲瑟爾結成了親密的友誼,這段友誼壹直持續到畢肖普1979年逝世。她的最後壹部詩集《地理III》於1976年出版。
畢肖普經常會花數年的時間寫壹首詩,力求其渾然天成的風格。她飽含“把握語言準確性”的激情,再創了壹個自己的多國世界:加拿大、美國、歐洲和巴西。詩中避開自哀自憐,淡淡的掩飾著自己的疏離,作為壹個女人,壹個同性戀、壹個孤兒、壹個漂泊無根的旅人、壹個經常住院的哮喘病人,壹個抑郁癥患者和壹個酗酒的酒鬼。“本質上來說,我對大型的東西不感興趣,”有壹次她對洛厄爾說,“有些東西不必靠大來體現自己有多好。”
保存其手稿的地方有:哈佛大學的霍頓圖書館、賓夕法尼亞州費城的羅森巴赫博物館和圖書館、瓦薩學院圖書館和華盛頓大學圖書館。
出自《牛津指南——美國女性作家》,牛津大學出版社版權,安妮·艾格尼絲·科爾韋爾(Anne Agnes Colwell)
詩人伊麗莎白·畢肖普(Bishop, Elizabeth)(1911年2月8日——1979年10月6日)出生於馬薩諸塞州伍斯特市,是J.W.畢肖普承包公司老板——格特魯德·布爾默(Gertrude Bulmer )和威廉·托馬斯·畢肖普(William Thomas Bishop)夫婦的女兒。畢肖普的童年嘗盡了被遺棄的滋味,這種情感在詩中無處不在。她的父親在其八個月大時死於白萊特氏病(腎臟炎),她的母親精神錯亂,在隨後的五年中不斷出入精神病院。威廉去世後,格特魯德迅即喪失了美國公民身份,她回到娘家(加拿大東南部)新斯科舍省,在壹次徹底的精神崩潰後,被送進了當地達特默斯鎮的壹家公***療養院。伊麗莎白·畢肖普當時5歲,它後來在散文《在村莊》裏詳細敘述過此事。她的母親被診斷為永久性精神失常,從此再也沒見過伊麗莎白。
母親住院後,畢肖普與外父母壹起住在新斯科舍的大村,日子過得友愛舒適。但是這種寧靜的生活很快就被打亂了,他的祖父母決定把孩子帶到伍斯特撫養。在她的回憶散記《鄉村老鼠》中,畢肖普寫道:“沒有人征求我的意見,他們違背我的意願,把我帶回了父親出生的地方,把我從貧窮和地方主義裏‘被拯救’出來。”在那裏,在孤獨的富豪階層裏,畢肖普敏銳的感覺到親情的匱乏,她寫道:“我感覺自己在老去,邁向死亡。我孤獨而無聊的伴隨著祖母、沈默的祖父、孤單的晚餐……晚上,我躺著,開開關關閃著手電筒,然後哭泣。”
1918年5月,當她母親的妹妹莫德·布爾默·謝潑德森(Maud Bulmer Shepherdson)將畢肖普營救出來時,連她的祖父母也親眼目睹了“實驗”的失敗。生來就不是個健壯孩子的畢肖普當時已多病纏身,濕疹、哮喘、舞蹈病,神經不安導致她虛弱得幾乎無法行走。莫德住在南波士頓壹處租借的公寓裏,在壹部未出版的手稿《樓下的蘇利文太太》中,畢肖普重敘了自己對這位鄰居的愛。她後來回憶說,由於受莫德阿姨喜歡文學的影響,她在那裏開始了寫詩。
等她稍微強壯壹些後,畢肖普在新斯科舍度過了夏天,並參加了科德角的Chequesset露營。她不尋常的境遇和虛弱的健康狀況導致她在14歲前都沒能正常入學,但她是壹個優秀的好學生,在讀完核桃山女校後,畢肖普進入了瓦薩學院1934年班。
在瓦薩學院,畢肖普與小說家瑪麗·麥卡錫(Mary McCarthy)、和其他壹些人創辦了地下文學雜誌——《精神抖擻》,與合法的《瓦薩評論》相比,它刊登社會意識更強、更先鋒派的文章。1934年是她母親去世和自己從瓦薩畢業的壹年,這年春天,她遇見了詩人瑪麗安·穆爾並與之成為朋友。受穆爾的影響,畢肖普認識到詩歌可以作為女性的壹個切實可行的職業,穆爾向霍頓·米福林獎推薦了畢肖普,她的手稿《北與南》從800多名選手中脫穎而出,於1946年8月出版。
《北與南》表達了畢肖普詩歌的核心主題:地理風光、人與大自然的聯系、對知識和觀念的質疑、控制紊亂的形式能力與不可能。在羅伯特·洛厄爾評論《北與南》之前,他 在壹個晚餐會上遇見了畢肖普,這次會面為壹段關鍵性、或者說是復雜的友誼劃下了起始符。就像穆爾壹樣,洛厄爾為畢肖普提供了可能性——以實際性的授予、學術獎金和獎項的形式,以及藝術性的。1950年洛厄爾幫助畢肖普獲得了國會圖書館詩歌顧問的職位,當時她正在寫第二本書。
1950年畢肖普獲得了布林茅爾學院的露西·馬汀·唐納利獎學金,和美國藝術文學院的獎章。1951年,她去南美旅行,想看亞馬遜河,然而就在她動身前往夢想的航行前,畢肖普吃了壹個腰果,導致她嚴重過敏以至於臥床不起。當畢肖普恢復健康時,她深深愛上了她的朋友兼護士——索瑞茲(Lota de Macedo Soares)和巴西的風光、文化。畢肖普與索瑞茲壹起在佩特羅波利斯和裏約熱內盧的的山區小鎮上生活了15年。這份新的愛情和家給畢肖普帶來了之前只在大村短暫領略過的快樂,她給洛厄爾寫信說:“在我生命中第壹次感覺無比幸福。”(1953年7月28日)
1954年4月,畢肖普與霍頓·米福林達成協議出版她的第二本書《春寒》,這部詩集包括她在第壹本書中的詩歌,題為:北與南——春寒。這部詩集獲得了1956年普利策獎。詩集於1955年8月壹出版,好評如潮,唐納德·豪爾稱畢肖普是“在世的最佳詩人之壹”。
《春寒》出版後,畢肖普在接下來的三年中翻譯了壹部巴西人的作品,“海倫娜·茉莉”(愛麗絲·布萊特小姐)的日記——Minha Vida de Menina。海倫娜1893年在小鎮迪亞馬蒂納的生活喚醒了畢肖普1916年在大村生活的記憶,邊翻譯邊撰寫童年回憶錄有助於畢肖普把過去當成藝術元素去探索。譯作於1957年由法勒·斯特勞斯和卡達希出版社(Farrar, Straus, and Cudahy)出版,題為《海倫 娜·茉莉日記》。
畢肖普的第三部詩集《旅行的疑問》(1965年)折射了她的童年經歷,也有關於巴西新家的詩作。這本書被分成兩部分:巴西和其他地方,兩者之間放了壹篇散文“在村撞”。畢肖普又回歸到了地理、形式和風光的主題,但在遊客和風光之間、讀者和詩人之間,她表達了更多的親昵感。《旅行的疑問》獲得了肯定的評價,羅伯特·馬佐科在《紐約書評》(1967年10月)中稱贊畢肖普是“閃亮的當代核心人才之壹”。書中充滿了描繪的色彩,這也正是畢肖普獲得如此眾多稱贊的地方,但書中無疑也充滿了壹種感覺,懷亞特·普拉蒂稱之為“歪斜”,感情在未能成功表達現實的片刻滑入了神秘、恐怖或狂喜。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畢肖普在巴西的生活陷入了困境。歲瑞茲參與裏約的政治,其負責的公園項目占據了她的時間和註意力。隨著政治形勢惡化,畢肖普在巴西的家裏感覺越來越不舒服。1966年畢肖普以常駐詩人的身份在華盛頓大學呆了兩個學期,然後回到裏約,希冀能重建在那裏的生活。畢肖普和索瑞茲都深受生理和心理痛苦的折磨,雙雙住院。等畢肖普稍稍恢復後,她離開巴西,回到紐約,期待著索瑞茲壹恢復好就也能過來,索瑞茲於1967年9月19日下午到達紐約,當晚服用了過量鎮靜劑去世,享年57歲。
失去索瑞茲對畢肖普個人造成了極大的打擊,雖然她仍堅持寫作和出版。1969年畢肖普出版了《詩歌全集》,收錄了所有她之前出版過的詩歌和幾首新作品。這部詩集贏得了1970年全國圖書獎。在授獎典禮上,畢肖普再壹次試圖重建巴西的生活,但是,沒有索瑞茲的幫助,她沒有能力在政治和文化之間談判做出讓步,畢肖普最終確信自己在巴西的生活已經是不可能了。1970年秋天他回到美國在哈佛任教,在那裏她遇到了愛麗絲·梅斯菲瑟爾——壹個在她的余生給她力量和愛的女人。
畢肖普最後與哈佛簽訂了四年合同。雖然她從未徹底喜歡自己教師的身份,但她的學生們認為從她的用詞精準、從她冷靜的談話中學到了很多。1976年畢肖普以第壹個美國人和第壹個女性身份獲得了諾伊施塔特國際文學獎的海外圖書獎,同年她還出版了最後壹部詩集《地理III》,該書獲得了1977年書評圈獎。九首文筆精湛的詩歌回歸了《北與南》的主題,但更親昵、更直白。阿爾弗雷德·考恩全面而富有洞察力的閱讀了《地理III》,他在1977年佐治亞評論中稱贊道:
1977年10月1日當畢肖普申請古根海姆獎學金的時候,她表示將出版新的詩集——暫名《祖母的玻璃假眼》,和壹首象書的篇幅壹樣長的詩——“挽歌”,當她於馬薩諸塞的波士頓逝世時,已經完成了新詩集中的四首:“聖塔倫”、“北部港口”、“粉紅色的狗”和“十四行詩”。畢肖普的詩作被收錄於《詩歌全集(1927-1979)》中,由法勒·斯特勞斯和吉魯克斯出版社(Farrar, Straus, and Giroux)出版(1983)。
文獻
伊麗莎白·畢肖普的文稿保存於哈佛大學霍頓圖書館和瓦薩學院圖書館特別收藏。布雷特·C.米利爾的傳記《伊麗莎白·畢肖普:生命及其回憶》(1993)提供了寶貴的參考價值,同樣的還有坎迪斯·W.麥克馬洪的文獻《伊麗莎白·畢肖普:文獻,1927-1979》(1980)。其他對畢肖普的作品作出重要評價的有:邦妮·科斯特洛的《伊麗莎白·畢肖普:精通的疑問》(1991)、大衛·卡爾斯通的《成為壹個詩人》(1989)、傑爾迪斯·梅林的《授權的謙遜:瑪麗安·穆爾、伊麗莎白·畢肖普和傳統的用途》(1990)、羅伯特·戴爾·帕克的《無信仰者:伊麗莎白·畢肖普的詩》(1988)和托馬斯·特拉維薩諾的《伊麗莎白·畢肖普:她的藝術發展》(1988)。她的散文收錄於《散文集》(1984),由羅伯特·吉魯克斯作序。吉魯克斯還編輯和出版了畢肖普的信件和名作《壹種藝術:書信》(1994)。訃告登載在紐約時報上(1979年10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