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大陸電影 - 四大副刊【副刊危局】

四大副刊【副刊危局】

副刊作為報紙的四大要件之壹,這些年陷入危局,透過其跌宕命運,我們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近年來媒介生態的變遷、新聞話語的衍化和媒介文類的消長。  載體、內容的替代與受眾流失

副刊目前正遭遇著系統性的多重替代。

首先,是媒介環境出現劇變。報紙走下坡路已有數年,發展瓶頸很難突破。影視自然是第壹殺手,影像消費比文字的編碼解碼成本低得多,特別是近年來,網絡新媒體風生水起,使以印刷文本為載體的語言符號更顯得笨拙和過時。2012年4月公布的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11年我國18~70周歲國民上網率為54.9%。副刊壹直作為報紙“附張”以附屬地位存在,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其次,新的閱讀方式和習慣分流了大量可能成為副刊讀者的人群。報紙早已成為壹種即用即棄的快速消費品,而且,在速讀淺閱讀情境下,副刊由於話語的特性、版位的劣勢,更易遭遇視覺倦怠和閱讀歧視。2011年我國18~70周歲國民數字化閱讀方式(網絡在線閱讀、手機閱讀、電子閱讀器閱讀、光盤閱讀、PDA/MP4/MP5閱讀等)的接觸率已達到38.6%。從讀紙到讀屏,網絡化傳播正在青年群體中營建新的渠道霸權。

第三,在報紙內部,傳統副刊已失去內容的號召力和比較優勢。文學邊緣化後作家們就感嘆:文學的想象力不如現實奇譎詭異,很多公***事件比世界上任何壹個小說家、劇作家寫出來的作品都要精彩,現實幾乎天天都在上演匪夷所思的人間奇跡。但他們還是低估了新聞的敘事能力和對文學優質資源的轉化吸收能力。《南方周末》“特別報道”的 口號 就是“探尋復雜的真,呈現文字的美”;壹些財經媒體則要求報道具備文字之美,邏輯之美,思想之美。當文學話語失去虛構的能力,失去描述真實的能力,非虛構作品就有可能取而代之,至少會吞並許多本屬於它的地盤。

還有,“就著時事讀時評”現在已成為許多讀者的新習慣,因時而作,幹預生活也正是時評的自我期許。評論還特別炫耀自己的表達效率和邏輯力量,特別劃清自己與屬於文學體裁的雜文的界限,這些分明是在與副刊文字的閑適性、審美性、文學性撇清關系,拉開距離。更有人刻意將二者對立起來,把副刊比為花瓶,用“時評不是供人欣賞的,那是副刊的某些特性”,來彰顯其優勢。

四次內容大調整中的稀釋與滑落

報紙內容形態的轉換本是傳播規律使然,版面、欄目的更新現在也屬家常便飯,可在報紙四次傳播內容大調整中,唯有傳統副刊壹直警鐘長鳴:生存空間不斷被壓縮,生存焦慮與日俱增。

第壹次是上世紀90年代初的“周末版”大潮,在報業發展沖動而主流新聞又難有突破的形勢下,以傳統副刊為根據地,擴充放大為“周末版”等形式,從側面迂回搞增量改革,以副刊包圍新聞,甚至試圖“以副壓正”,於是被稱為“大特寫”的文體風行,休閑娛樂信息上位。此次變革的操刀者許多為副刊中人,他們從邊緣到前臺,著實風光了壹把,為副刊掙了面子,也贏了裏子。但因副刊文學性的內容旁逸斜出,並逐漸被稀釋,副刊的正統標準形象開始模糊;更重要的是,這種策略在傳播理念上趨向受眾本位,讀者對副刊的期待與其傳統定位從此漸行漸遠,為以後副刊的急速滑落埋下了伏筆。

第二次是隨著都市報興起和報紙擴版風出現的綜合性副刊和各類專刊,不少人認為它們是副刊的衍變形態,其實更多的是新聞的變種,是報紙新聞傳播和服務功能雙重觀念強化的產物。綜合性副刊以服務性、實用性以及消遣娛樂性信息為主的傳播定位,徹底顛覆了傳統文學副刊的傳播內容結構,即使仍有文學性內容,也多演化成文體邊界模糊的故事、小品、遊記、隨筆等,輕薄短小、通俗簡潔已成所刊載內容的主流,它反映的是較為典型的大眾文化特質。各類細分化服務性專版的湧現,則進壹步讓文學副刊陷於進退無據的窘境,副刊的內容既無力點燃社會議題,在市場拓展功能上也大大遜色於專版新貴。

第三次是新世紀以來,黨報為鞏固話語地位提出做強新聞版面,晚報、都市報為追求主流化增加硬新聞版面,在內容結構的平衡上和版面增減的選擇上,大量傳統副刊被轉型或幹脆淘汰出局。這時候,幸存的文學副刊往往被要求服從整個報紙傳播內容“新聞本位”的取向。應該說,這種要求是符合報紙作為新聞紙的傳播規律的,副刊不能遊離或逸出整個報紙的定位。但新聞版面擴張在更多的情況下直接導致了文學副刊的死亡。

第四次是評論在市場化媒體的快速崛起,評論成媒體生存競爭前沿。現在但凡有點影響的都市報,不開設獨立的評論板塊是不可想象的。時評追逐新聞熱點,加上版位優越,吸睛能力遠非閑散的副刊可比,對提升報紙話語地位和品牌的貢獻遠大於副刊。具體操作上,新聞與評論內容和版面的分離作為客觀性報道理念的實踐,已成常規,但時評版面的推出與擴張,就要壓縮其他版面,副刊類版面往往是被砍殺的對象。此消彼長之間,時評與副刊的境遇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四次傳播內容大調整反映了報紙在有限空間中的輾轉騰挪,副刊壹直是這個過程的參與者,或主動或被動,或上位或滑落。但到目前為止,它整體下行且尚無築底跡象。

難去的情結與無奈的沈屙

中國報人多有揮之不去的副刊情結。壹是因為副刊的輝煌傳統;二是由於副刊在報紙內容結構中壹直被認為是反映報紙格調、品位的窗口;三是副刊的作者隊伍多為文化精英或是社會名流。在相當壹段時期,它在讀者心目中遠不是“附張”或“附出”的地位,相對於語境低度、語義淺豁的新聞話語,它是具有精致和深刻特征的精英文化。

副刊復歸原位,既是報紙復歸新聞紙的表征,也是副刊卸下過重枷鎖,依其本性有所作為的常態。盡管副刊的紅利時代早已結束,甚至四面楚歌,但它存在的理由還在。

壹是媒體疊加***存還會持續壹段時期,報紙生存合法性仍然強大。我國入圍世界報紙發行量前100名的黨報、晚報、都市報都保留著文學副刊;同時,由於高品質的新聞壹直供應不足,副刊事關報紙整體布局,還要擔當彌補內容不足的任務。

二是審美性文字在過多的非虛構語境、過多的圖像、過多的同質化新聞中,作為壹種“他者”話語,愈顯超越價值。可讓讀者得以與剛硬的現實疏離開來,從另外壹個路徑找尋自我,撫慰心靈。

三是閱讀慣性與中老年讀者群體尚能構成壹定的市場支撐,如傳統晚報和黨報的讀者群體。

副刊自身的問題在哪裏

首先,傳統報紙副刊文學傳播的定位在文學早已邊緣化的今天已失去根基,而其穩態的傳播內容已難成為文學議題,更無力喚起閱讀期待。從總體上講,在傳播內容上亟待由精英文化向大眾文化轉型。

其次,傳統副刊形態衍生能力弱化。有的副刊總以為牌子老,歷史久,壹味恪守本色,幾十年壹貫制,抱殘守缺,其讀者群已嚴重老化、窄化。曾有的輝煌和過久的傳統已成了創新的負擔,大部分機關報的副刊不同程度地面臨這種情況。

第三,傳統副刊對文化價值的註重、話語方式的講究和文采意蘊的追求與報紙作為文化快餐的消費性相抵觸,在經營報紙、追求傳播內容交換價值的語境下,副刊獲取註意力的能力與壹些娛樂版比相形見絀。

副刊面臨的問題可以從傳媒生態、傳播理念、內容定位和讀者需求的變化中找出原因,但要改變現狀,關鍵則在於自身能否超越傳統,適應報紙內容結構調整和傳播方式演進的趨勢,在重構與創新中爭得應有的地位。

本文為上海市教委科研創新項目成果

(作者單位:上海對外貿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