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大陸電影 - 牛郎織女壹共有幾個版本啊

牛郎織女壹共有幾個版本啊

牛郎織女的幾個版本:

壹、河南省南陽市伏牛山區

南陽牛郎織女傳說是流傳最久,最具有歷史價值的傳說。

河南省南陽市寶天曼伏牛山區是壹個人傑地靈的地方。這裏古樹參天,鳥獸群集,石人山南麓奇峰競秀,滿目湧翠,西峽龍潭溝瀑布群水石相依,風景獨秀,是壹個著名的旅遊勝地。相傳牛郎由於得到千年古牛的指點,與織女在這裏相遇並相愛,從此過著和諧甜美的生活。他們生了兩個孩子後,王母娘娘知道織女下凡後大怒,派下天兵捉拿織女,牛郎大哭。老牛卻讓牛郎披上自己的通靈牛皮追趕,牛郎忍痛照做,後登天去尋織女,為了紀念這個通人性的千年老牛,牛郎曾經住過的山就叫做伏牛山。

而在南陽市城南20裏的宛城區溧河鄉,有壹個叫牛郎莊的自然村,與許多資料中關於牛郎織女傳說發源地的記載相吻合。該村人也說,傳說中的牛郎就是他們村的人,是壹個叫孫如意的年輕人。牛郎織女的傳說就源於此地。

在牛郎莊發掘出了“神牛冢”石碑,隨後村中修建了牛郎織女像,壹到七月初七這裏就香火旺盛。

牛郎莊中祖輩流傳下來的牛家宅,據說是牛郎曾經的居住地。

牛郎莊祖輩流傳下來的飲牛坑,據說是牛郎當年放牛飲水的地方。這裏無論是旱澇年份,該坑壹直保持這個狀態。

傳說中的鵲橋所在地,據說該橋以前是石頭橋,“文化大革命”中被毀,隨後建碑紀念。

因為牛郎織女被拆散後,傳說中織女的出生地史窪村還保留著和牛郎莊不通婚的習俗。

至於人物原型方面,相關人士指出,牛郎織女其實都是凡人,是地道的南陽人。牛郎是南陽城西二十裏的桑莊人,織女是城南二十裏史窪村(俗稱織女村)人。織女私奔嫁給了牛郎,織女家人發現後把他們拆散了。牛郎尋找妻子來到史窪村附近住下,隨後便形成了現在的牛郎莊。

如今每年七月初七,牛郎莊不僅傳承著“炸巧果”、“乞巧”、“祭祀”等習俗,並且在這壹天早上,老人還要把公雞殺掉,怕它提前報曉而縮短牛郎織女相會的時間。

每年的七月初七前後,白河東岸的牛郎莊及其周圍村民,都要到牛郎莊燒香祭祀、祈福求子。

牛郎織女傳說最早起源於古人的星辰崇拜,是人們把天上的星宿神化與人格化的結果,對此南陽也存在物證。上世紀70年代,在南陽白河西岸的白灘漢墓發掘出壹塊“牛郎織女星座”漢畫像石,右邊牛郎執鞭所牽之牛,從體態、神態及行走來看,無疑是經過馴化的耕牛——南陽黃牛;左下角織女的跽坐狀,也是漢代婦女操機織布的勞動姿態。

《牛郎織女傳說源自南陽》壹文報道,引起了眾多南陽及外地文化界知名人士、學者的關註。其間,鄭州輕工學院副院長、民俗學專家陳江風教授,湖北襄樊市某高校學者杜漢華,河南歷史學會會員白萬獻,南陽集郵協會副會長杜全山,著名作家二月河,中國民俗學會會長劉魁立及南陽籍軍旅作家夏廷獻等,對“牛郎織女傳說”表現出高度的熱情。劉魁立特為“七夕起源地南陽”明信片題詞:“民間傳統節日是人民生活的美麗花朵”。著名作家二月河認為:“牛郎織女乃中國之愛神,中國之美神,中國人文之精神。”南陽應積極申報發源地,發掘“七夕”現代生活的內涵,讓古老的傳統節日煥發新的生機。今年1月,借助“牛郎織女傳說起源南陽”明信片發行之際,二月河又親筆題寫了:“考證牛郎織女,構建和諧社會”。

2012年10月,南陽市文化局具體實施了“牛郎織女傳說起源南陽”的申報工作,最終成功,由此在文化上認定了"牛郎織女傳說源於南陽"的說法。

二、山東省沂源縣

天上銀河 ,地上沂河。沂河的源頭沂源三原:生命之源 沂水之源 情愛之源。

沂源縣位於山東省中部,隸屬:原臨沂地區,今淄博市,山東省最長的內陸河沂河發源於此,沂源因此而得名。沂源縣是山東古人類發源地、山東屋脊生態高地、中國北方溶洞之鄉和牛郎織女之鄉。織女洞與牛郎廟,是中國唯壹壹處以牛郎織女傳說為題材的古建築遺址。 牛郎織女的傳說始於《詩經·大東》:“跂彼織女”、“睆彼牽牛”的記載。《古詩十九首·迢迢牽牛星》已稱牛郎織女為夫妻。應劭《風俗通》逸文:“織女七夕當渡河,使鵲為橋,相傳七日鵲首無故皆髡,因為梁以渡織女也。”

據有關專家考證,《詩經》中周王朝的“大東”所描述的地理位置,橫跨今山東臨淄、曲阜壹帶,而位於沂河上遊的沂源縣正介於臨淄和曲阜之間,在地理位置上是“大東”的核心地區。今天的沂源縣燕崖鄉大賢山上的織女洞及與之隔河相望的牛郎廟,是壹處與牛郎織女傳說故事最為吻合的地方。其最初的修建時間可追溯到中國的唐代,是目前國內唯壹壹處以牛郎織女傳說為題材的古建築遺址,在國內同類資源中具有壟斷性。

牛郎織女”的故事傳遍天下,家喻戶曉。出在哪裏,卻幾乎無人知道。經過專家學者多方面考證,發現“牛郎織女”故事原來出在山東省沂源縣燕崖鄉。

首先,當地有實景。山東省沂源縣燕崖鄉擁有中國內唯壹壹處傳說與實地實景相對應並存有古建築遺址的珍稀景觀—建於唐代的織女洞和牛郎廟。二者隔沂河東西相對,壹河兩岸的山水格局,與天上“牽牛星-銀河-織女星”遙相呼應,有著驚人的相似,形成了天人合壹、天地神奇的獨特景觀。牛郎廟原先是壹幢兩層閣樓式建築,後經多次重修,始具規模,建有三間正殿,青磚綠瓦,彩繪鬥拱,建築宏偉。廟內大殿塑有牛郎及其子女像,旁臥金牛塑像壹尊。院內古柏參天,清幽別致。其中,“沂河”更是與“銀河”絕妙諧音。

其次,居住有其人。牛郎廟旁邊的村叫牛郎官莊, 村裏的人大部分都姓“孫”,與牛郎(孫守義)剛好同姓,這個村子明朝年間就有,村裏人以牛郎後代自居,並歷代傳承牛郎織女故事,至今沿襲著養蠶、織布、取雙七水等習俗。每至七夕節,牛郎官莊的婦女都會興致勃勃的用紙折出金元寶,供奉在織女洞中。

第三,文獻有記載。最早在西周的詩經小雅·大東篇就有:“跂(qi)彼織女”、“睆(huan)彼牽牛”的記載,據考察大東的位置是泰山以東,臨淄、曲阜壹帶,而大東的核心位置正是沂源。

第四,石碑有見證。沂源縣燕崖鄉整個大賢山上的石碑非常的多,只是因為先前被破壞過,現存完好的為數不多,但是所有的石碑上所刻的內容,都與牛郎織女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其中有壹塊石碑,它對牛郎織女的記載是美且清晰的,這塊石碑是嘉慶20年所立,石碑上面所刻的兩首詩叫登織女臺,作者是王松亭,詩的第三和第四句“仿佛星河垂碧落,依稀牛女降人間”。非常形象的描寫了在天成象、與地成形的意境。還有壹塊石碑“織女洞重樓記”是明萬歷七年(1579)所立。碑文記載說:“誌雲唐人過谷,聞洞內劄劄機聲,以故織女名”,講得就是織女的來歷,意思是說在唐代時有人從此經過,聽到洞內有劄劄的機杼聲,以為織女在織布,所以就修建了此織女仙洞,碑文的第二句——“對岸並起牛宮,於是乎在天成象者,於地成形矣……”。

再者,據考證,牛郎織女景區內還有織女泉、織女臺(天孫臺)以及罕見的葉籽銀杏、角度不整合面等自然和地質奇觀,都與牛郎織女傳說有關,具有濃重的文化色彩。葉籽銀杏,是中國獨壹無二的,在全世界也是非常罕見的。葉籽銀杏所結的果實是長在葉片上的。奇怪的是並不是這棵樹上的所有果實都是長在葉片上的,只有這個枝幹上結的果實是葉籽銀杏,就是織女洞附近無生殿上方彎的很漂亮的壹枝,這些果實約占這棵樹的20%,而這枝正好是沖著織女洞的方向,也許這是老樹為牛郎織女的愛情做的壹個見證吧。這裏還有壹汪清泉,傳說是王母娘娘留下的淚珠,被人們津津樂道。在此處殷紅的櫻桃也被賦予了壹個浪漫的名字,被叫做愛情果。

三、山西省和順縣

山西和順是地處太行山之巔的壹山區小縣,因為壹個優美的民間傳說而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長久占有壹席之地。此前,和順縣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後來又被國務院正式公布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年春天再次被山西文化部門命名為“山西省首批民族傳統節日(七夕節)示範保護地”。

在和順當地鄉間,壹直傳承著許多與牛郎織女故事相關的古老地名與景物名稱。諸如牛郎洞、金牛洞、喜鵲山、南天門、天河池等與故事主人翁相對應的地名,壹段段優美的故事被當地百姓傳誦著。

和順縣牛郎織女傳說和文化是壹份難得的寶貴人文資源,具有很高的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聰明的和順人正在憑借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打造文化品牌,提升此間整體形象,增強經濟社會綜合競爭力。

和順縣加快傳統文化資源的搶救、開發與利用,唱響“牛郎織女”文化品牌。由省城晉劇名家主演的新編晉劇《鵲橋會》今夜開始在山西省演藝中心演出。在和順城鄉,“民間剪紙作品展”、“民間布藝絨畫中藥畫展覽”、“民間手工藝品展”等相繼舉辦,壹批包括牛郎織女、華夏聖母、鳳臺小戲、五谷畫、剪紙、刺繡等人文歷史、典故傳說和民間藝術,被當地的能工巧匠展露出來。

“七夕”來源於牛郎織女的神話故事,而這故事的起源地正是山西,是山西省晉中地區的和順縣,這裏是牛郎織女浪漫愛情故事發生、發展的重要地域(並非說是唯壹的地域),是七夕風俗傳承與發展具有典型意義的重要地域。和順縣的南天池與牛郎峪不到10平方公裏的境域中至今保留著與牛郎織女故事相關的自然與人文景觀、景物20處之多,從地名來看,天河梁、牛郎峪、南天池與磨子峪(簪峪)是地方誌中早有記載的地名或村名,其余地名及相關景物名稱均長期流行於民間,如今能見到的有牛郎溝、牛郎洞、天河池、牛郎廟、織女廟、南天門、金牛洞、老牛口、牛頭山、相思背、喜鵲山、八仙洞、哪咤塔、驢打滾等等,還有如今已毀圮無蹤的王母娘娘廟、李天王塔、磨簪石等。村民世代傳承著生動鮮活的牛郎織女故事和七夕風俗活動,其整體環境與牛郎織女故事的情節十分融洽和諧。經有關專家多次實地考察,2006年12月13日,中國民間文藝協會正式命名和順為“中國牛郎織女文化之鄉”,2008年6月7日,國務院以國發(2008)19號文件將和順縣“牛郎織女愛情傳說”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源於這樣的故事,山西民間習慣稱七夕節為“天河配”。據史料記載清末民初時,山西民間還曾保留著紮像賀節的風俗,人們在街頭巷口用樹枝等物紮成壹對青年男女像,表示牛郎織女相會,在像前供獻瓜果桃李以示祝賀。

七夕節裏,民間流行姑娘媳婦向織女討教手藝的活動,稱為“乞巧”。山西南部民間習慣用當年的新麥稭編成壹座橋,配飾以牛郎、織女、老牛、男孩與女孩、喜鵲等形象置放案頭;或用彩色紙剪成上述景物貼在墻上,向織女祈禱後,拿七根繡花針並列手中,用壹根彩色線穿針孔,壹次順利穿過七個針孔者就被認為乞得了巧。曲沃縣盛行男女孩童以星星草投放水中乞巧。晉北民間百姓習慣白天在院裏曬壹盆水,任灰塵飄落,晚上盆水表面形成壹層薄膜,姑娘媳婦把繡花針塗油之後輕輕放置水面,能使針浮水面者便認為乞得了巧。晉西北壹些地方人們在盆水中放置豆芽,在陽光下經過水的折射,水底倒影會顯示各種形狀,或蜈蚣或水蛇,或豬狗或雞鴨,倒影愈豐富逼真就意味乞巧愈多。長治壹帶的女孩,七夕節前壹天要逮壹只吐絲的蜘蛛圈在盒子裏,第二天觀察其結網疏密狀況,網愈密則認為乞巧越多。

在山西,男孩也要在七夕節向牛郎討教耕耘本領。晉南壹些地方,青年男子七夕節在木板或石板上覆土,上作茅屋小景,屋旁田地中種粟生苗,稱為“谷板”。晉中、晉北流行將小麥或豆類浸水生芽,七夕節用彩線纏芽,謂之“種生”。晉西北牧童要為耕牛編戴花環,稱之“為老牛過生日”。

山西境內七夕前後多降雨,民間把七夕節看成是“下雨天”,稱織女渡河會牛郎,悲喜交加,禁不住淚如泉湧,淚落人間,便是雨水,遂有“七七不出門,出門被雨淋”之諺。此日,少女們有搗鳳仙花染紅指甲習俗,據說老年人見了便雙目清亮、頭腦不昏。山西舊時講究七夕看天河預測米價,七夕天河昏暗則米價漲,天河明亮則米價賤,民間有“天河目米價,太乙照時康”之說。現代的七夕節,山西民間已沒有那麽多講究,只是在姑娘媳婦中間還流行著壹些乞巧活動;不少地方仍保留著制作“巧食”的習慣,用白面或糕面加糖、油,做成各種食品;還有壹些地方家家吃西瓜,並在西瓜上鏤刻圖案花紋,稱之“花瓜”,這些習慣都是七夕風俗的遺存。

中國牛郎織女的故鄉---江蘇太倉市南碼頭,至今還在織女廟就可見證這壹切。

四、湖北省鄖西縣

湖北省鄖西縣中部,有壹條由北朝南的蜿蜒河流,叫天河。天河是鄖西境內的第三大河流,也是世界上唯壹壹條叫天河的河流,它在世界地圖上獨享“天河”之名,鄖西的天河,流淌著壹個美麗的傳說。古老天河在鄖西,七夕傳說源於天河。牛郎織女的傳說是壹個很美麗的,千古流傳的愛情故事,也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壹。這個傳說始終和七夕節相連,七夕坐看牽牛織女星,是民間的習俗。相傳,在每年的這個夜晚,是天上織女與牛郎在天河鵲橋相會之時,這是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壹個節日。天河發源於秦嶺東南部陜西照川,全長69公裏,是漢水的重要的支流之壹,流經鄖西62.7公裏。天河東邊是楊家河、歸仙河,西邊是美女河、仙河,正好與天象相對。而天河邊的石公公、石婆婆、懸鼓觀、天池庵等景點卻都與星象圖相反,說明了鄖西人對沖破天河阻隔的期盼。有天河,就有牛郎織女的傳說,就有獨特的七夕民俗。在鄖西,人們將牛郎織女忠貞不渝的愛情故事代代相傳。老人時時告誡後輩:男兒要像牛郎壹樣勤勞、質樸、善良、執著,女兒要像織女壹樣智慧、忠貞、節儉、孝順。這條天河仿佛壹下讓人迷失,不知該從哪裏遊走。因為鄖西的天河是有靈性的,她完全充當了導遊角色,天河的方向就是人想要去的方向。每年農歷七月初七,人們過“乞巧節”。那天,婦女們組織開展各種勞動競賽,以在競賽中提高技藝。夜幕降臨,人們來到河邊燃放河燈,順河漂流的盞盞河燈,寄托著人們對逝去親人的哀思,承載著人們對家庭、親人的祈福,同時,也是在為牛郎指路以盡快與織女相會。“河燈亮,河燈明,牛郎織女喜盈盈”的民謠,在鄖西縣境內廣為流傳。

七夕在中國,天河在鄖西。“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詩經·小雅·大東》中這段有關織女、牽牛星宿的記載,被專家認為是牛郎織女傳說的萌芽和胚胎。還有壹首與織女有關的《詩經.周南·漢廣》中述“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據史料記載,這些詩中的“漢”即指漢水,又指天漢(銀河)。鄖西有漢水,《鄖西縣誌》介紹,境內有漢水。漢水沿縣境穿行91.8 公裏,是鄖西南與陜西、本省的鄖縣的界河,上起陜西旬陽仙河口,下至本縣河夾歸仙河口鷹嘴石與鄖縣。“天河”是牛郎織女相會之地,鄖西境內有天河,全長65公裏,它發源於陜西照川,經城關、觀音出天河口入漢江,是漢江的第三大支流在天河口流入漢江。對於天河的記載,目前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明嘉靖(1522年——1566年)《湖廣鄖陽府誌》(薛鋼纂修、吳廷舉續修)中已有天河的記載:“天河,在縣西壹裏。水出虎鳴峪山而下以達於漢,望之如天上來,故名”。鄖西有天河、臨漢水,而且是唯壹的漢水連天河之地,有名稱,也有實物。因此,僅從地名上講,鄖西與牛郎織女傳說的起源相連緊密。

鄖西的“鄖”,在字典中專釋地名,“隕”乃隕石,意即墜落的流星;“西”乃方向,織女星就在銀河的西岸。“鄖西”二字意味天上織女星落在鄖西,織女與牛郎相親相愛。鄖西境內的天河,不僅在河名上與牛郎織女故事中的天河吻合,而且與天河流域的自然地貌和人文景觀也有十分密切的聯系。在天河流域,鄖西縣城東南邊的石門灣山上有尊貌似女像的山石被稱作“石婆婆”,在西北部的華蓋山上也有座似男人像的山峰被稱作“石公公”。

鄖西人祖祖輩輩都認為這兩塊山石是牛郎、織女的化身。在天河上遊的河中間有塊兀立的巨石叫“金釵石”,傳說是王母娘娘拔簪劃天河時遺落在此的金簪化石。鄖西縣城西部的懸鼓公園裏還有壹個如“懸鼓”的山石,傳說是女媧煉石補天的石頭,也有傳說是織女下凡洗浴時放置衣服的仙石。天河東面有壹座海拔1069米的娘娘山,山頂的娘娘廟裏供奉著王母娘娘的神像。懸鼓觀東北方向的石梯子山上有壹座尼姑庵,叫“天池庵”。以前,這裏是香火旺盛的地方。壹邊是觀壹邊是庵,壹邊是女壹邊是男。經考證,是淳樸的鄖西人為了紀念牛郎、織女而修建的。“要吃大米到竹溪,要娶媳婦到鄖西”,鄖西是美女之鄉。鄖西女子的俊美、心善、手巧是人們公認的。專家認為,牛郎織女確有其原型,後演變成了神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