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開頭, 亞瑟·佛萊克 在 “樂哈哈公司” 的化妝鏡前補妝,導演巧妙地運用燈光和布景將鏡面呈現出了那個著名的漫畫形象、小醜壹生最重要的對手, 蝙蝠俠 。
個人認為這樣的安排十分巧妙,這個版本的 《小醜》 本質上是壹部討論犯罪心理學的電影,雖然借用了DC的漫畫形象,其實是在描述 社會 底層的人們如何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中掙紮求生。這裏用壹種無心之舉的方式引出這個經典形象就是在提醒觀眾,本片和妳們印象中的漫改電影完全不壹樣。
影片中的電視新聞有幾次提到了 哥譚市 環衛大罷工,導致大量城市垃圾得不到清理,隨後有 “超級老鼠” 被市民目擊,我們可以在後面 韋恩夫婦 遭槍殺和亞瑟在電話亭打電話的鏡頭中隱約看到這種個頭巨大的老鼠。
其實本片並沒有註明故事所發生的確切時間,但是從人們的服飾打扮和大街上車輛的款式可以推測出大概發生在80年代。而且報紙在報道 小醜 行兇的版面下方出現了 切爾諾貝利事故 的新聞,可以推測這個小醜的故事應該發生在 1986年 。
每當亞瑟試圖表現得像個正常人時,他總是將自己的右手作為主手,比如在聽脫口秀記筆記的時候。
不過當他展現出邪惡的壹面時,便切換成左手,比如他記錄自己內心真實想法的時候。
還有在地鐵中開槍打死霸淩自己的三個年輕人,他開的幾槍都使用的左手。
當 亞瑟 把自己的筆記本交給社工看時,她註意到了其中壹句話, “我希望自己的死亡能比人生更有意義。” ( 亞瑟 用左手寫下的),但是這句話的上面還有壹段話,記錄了 亞瑟 曾經看到壹個人在人行道上倒下就此死去,而過往的行人卻對他不聞不問。
他後來把這個故事在 莫瑞·富蘭克林(Murray Franklin) 的脫口秀上講了出來。
另外仔細看他的筆記可以發現很多拼寫錯誤,比如把 “people” 寫成 “peeple” , “happier” 寫成 “happyer” 等等。雖然都可以讀得懂,但是可以看出 亞瑟 並沒有接受過很好的教育,確實符合他的人物背景。
亞瑟 的奔跑姿勢很特別,是 傑昆·菲尼克斯 在塑造這個人物時有意為之,因為 亞瑟 的人生前半段壹直以扮演小醜為生,演出時所穿的大頭鞋讓他已經習慣了這樣走路和奔跑。
但是 亞瑟 在成為真正的 “小醜” 之後,走路、奔跑姿勢簡直判若兩人,不得不佩服演員的表演功力。
亞瑟 在收到 莫瑞·富蘭克林脫口秀 的邀請後,在家裏練習應該如何出場,他使用了壹段從前錄制好的脫口秀節目作為伴奏。
莫瑞·富蘭克林 在這段錄像裏介紹的出場嘉賓名叫 “伊森·切斯”(Ethan Chase) ,這個 “著名演員” 當然是杜撰的,來自本片導演 托德·菲利普斯 的另壹部喜劇電影 《預產期》 。
影片的最後 韋恩夫婦 在小巷子裏被壹個帶著小醜面具的暴徒槍殺,很多人不明白以 托馬斯·韋恩 的身份為什麽要徒步離開劇院,實際上在之前的壹個鏡頭中有交待韋恩家的加長版林肯已經被人焚毀,同時司機也不知去向。
而且現場只有 韋恩家 的車子遭到焚毀,再結合 韋恩夫婦 死亡前槍手的反應,有理由判斷他們的死可能是壹場經過事先謀劃的行動,至少不是某個不滿現狀的憤青壹時頭腦發熱所為。
亞瑟 槍殺 莫瑞·富蘭克林 後被哥譚市警方帶走,不過警車的車牌上寫著 “工業優先” (諷刺現在的 “美國優先” ),而不是 “保護與服務”(Protect and Serve) ,暗示這個城市的警察只關心富人和稅收,不再顧及平民。
最後是本片最重要的幾個細節,它們甚至影響了整部電影的基調。
片中有壹段表現 亞瑟 母親在 阿卡姆瘋人院(Arkham Asylum) 接受治療的情節,正是這個場景確認了 潘妮·佛萊克(Penny Fleck) 患有精神分裂和妄想癥,她認為自己與 托馬斯·韋恩 有過壹段情史,其實是腦中的幻想,那麽她聲稱 亞瑟·佛萊克 是 托馬斯 的孩子自然也就成了無稽之談,不過真的是這樣嗎?
根據影片最後的演員表可以得知,為 潘妮 做心理評估的醫生名叫 本傑明·斯通納(Benjamin Stoner) 。在蝙蝠俠系列漫畫中, 斯通納 是 阿卡姆瘋人院 的首席醫師,也是個徹頭徹尾的反派,導演故意將這個醫生用壹個反派的名字命名就有點值得玩味了。
另外 亞瑟 與 托馬斯·韋恩 在洗手間對峙的過程中, 托馬斯 向 亞瑟 透露他其實是被 潘妮 收養的孤兒,但是如果仔細看 亞瑟 手裏 潘妮 的病例記錄可以發現,那張所謂的 領養證明 看上去比這個文檔中的其他文件要新的多,暗示可能這張 領養證明 其實是後來添加進去的。
最後再看 潘妮·佛萊克 的病例,裏面提到醫院對她施行了 腦葉白質切除術(lobotomized) 。
這項手術在上世紀 30-40年代 被認為可以治療壹些精神疾病,不過始終存在很大爭議,許多患者因為實施了這項手術表現出癡呆的跡象,到了50年代已經被逐步拋棄。這也是為什麽 潘妮 看上去年齡不大但行為舉止都很怪異的原因,最後還因為這個手術引發了癲癇而住院。
亞瑟 出生在50年代, 潘妮 接受心理治療至少已經到了60年代,但是醫院為什麽要對 潘妮 實施這種已經被放棄了的治療方法呢?再結合上面的那些細節,似乎都指向了壹個事實,就是導演想讓觀眾對 亞瑟 的真正身世抱有懷疑,其實影片到最後也沒有揭露 潘妮 到底有沒有精神疾病; 亞瑟·佛萊克 到底是不是 韋恩家 的大兒子。
看上去導演想要將這個懸念留給觀眾,不知道您是怎麽看的呢,歡迎給我留言,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