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影片由當時喜劇小生陳厚與剛產後復出的樂蒂夫妻檔主演,劇本則是胡金銓從老舍小說《火葬》得到靈感,加上結合《四世同堂》裏的部份內容編寫而成。影片的故事發生在九壹八事件後華北的壹個古城文成縣內。
從胡金銓第壹部電影《大地兒女》與沒有完成的《丁壹山》兩部影片來看,胡金銓在“意外”走上武俠片這個類型之前,他其實最早對於寫實類型還是比較有興趣。六十年代中期,臺灣與香港電影受到007電影熱潮的影響,紛紛推出以女間諜為賣點的間諜片。香港電影由於英國殖民政府在冷戰時期刻意維持的政治中立政策,因此銀幕上的間諜片多為影評人何思穎所謂的“無間諜的間諜片”,如《女間諜第壹號》( 1965 )、《藍色夜總會》(1967)與《特警009》(1967),劇情以打擊(男性)社會罪犯為主。臺灣在當時同樣也流行間諜片,以臺語片為大宗,而且幾乎清壹色都是以抗日為背景,如《天字第壹號》(1964)、《特務女間諜王》(1965)與《間諜紅玫瑰》(1966)。不過在這些間諜片裏,抗日只是模仿007間諜敘事類型所設定的方便歷史背景,雖然少數會在片中加入日軍轟炸與百姓逃難的歷史畫面(如《天字第壹號》),均屬點綴性質,影片的賣點還是爾虞我詐的間諜行動以及密室機關設施。
《大地兒女》在當時直接處理抗日議題,刻化在日軍占領地方縣城後,小老百姓受壓迫的生活與感受,以及組織遊擊隊英勇對抗,在六十年代的香港與臺灣電影銀幕上均屬少見。胡金銓的第壹部執導影片雖然在香港與東南亞票房失利,但是在臺灣受到金馬獎高度肯定,拿下第四屆金馬獎三個獎項。 制作高成本
胡金銓在提到影片《俠女》的制作規模時說:“制作費算是很大的了(指《俠女》,但跟我在邵氏拍的《大地兒女》比較,其實是低成本的了:
首先,拍攝《大地兒女》要全新縫制抗日戰爭時期的服裝。
其次,還要全新訂制日軍的槍、軍刀,和遊擊隊的槍、刀、大炮等等,爆炸的場面也很花錢。
當時香港拍同題材影片時,軍用道具要問英軍借,而胡金銓卻在制片廠中搞了壹間鐵工廠來制造軍用道具。
過去的遊擊隊有各式各樣的武器,連”馬克沁水壓機槍“也制造了出來,而這種水冷式機關槍組合很復雜,制造時很麻煩,但廠中有壹位姓唐的鐵匠手藝很好,只靠圖樣就造出來了。
此外,用了很多邵氏明星,花了很多錢。胡金銓認為樂蒂、陳厚看起來不像中國的鄉下人(陳受過外國教育,用手指指人時,像外國人那樣;樂哭的時候看起來像微微地笑)不想起用他們,也並不想花錢請大明星,而是希望李菁來扮演荷花,因為李當時才十五歲,也很像鄉下人,是最佳人選,而樂蒂已二十八歲了。
但由於樂、陳是胡的好友,又說很想參加演出,而且還跑去跟邵逸夫講,胡只好用了二人。
吳宇森演“死跑龍套”
吳宇森上中學開始,常跑去做臨時演員,其中就有《大地兒女》。因為吳宇森個子小,胡金銓就讓吳演日本兵。吳宇森第壹次面對面接觸的大導演就是胡,吳是做壹個死了的日本兵,躺在地上。拍攝那個鏡頭之前,副導演叫吳宇森這幫小臨時演員站好,然後胡金銓走過來,每壹個兵都檢閱壹次,檢查服裝對不對,鈕扣扣得對不對。這種事本應讓副導演來檢查才是,胡金銓不是,親力親為,哪壹個不對,趕快叫換衣服,或者頭發太長了,叫他去剪頭發。
日本攝影師
攝影師西本正當過從軍攝影師,動作很敏捷,他也是胡金銓認識的攝影師中,最不怕辛苦、最有忍耐力的人。例如,胡金銓需要很低的角度拍攝時,西本沒有怨言。這種拍法後來已常常用了,並不算新鮮,但當時的攝影老手都最討厭這種拍法,因為要躺在地上拍才行。
不但在攝影方面,其它方面也教胡金銓懂了很多。在拍《大地兒女》時,有場戲講日本憲兵檢查戶籍,胡說自己沒看過日本憲兵,西本說:”日本憲兵可不是這麽有禮貌。“(胡私心想著:看來西本曾給憲兵打過。)
除了西本正,當時還有兩位日本攝影師幫忙,其中壹位對燈光很熟悉。二人離開後,西本正就著手訓練中國攝影師。
胡金銓主要是在西本正身上學懂了怎樣將影片拍出躍動感。
(本片原由西本正攝影,中途被派往拍攝別組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