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維姆·文德斯而言,這個世界上已經再也沒有任何榮譽可以用來衡量他的成功與否了。當然,那種來自電影的所謂挑戰對他也已經失去了任何的意義。他只是那樣靜靜地處於世界的某壹個角落,然後等待著下壹個奇跡再次降臨到他的身上。
——德國電影工會
作為公路電影的創始人之壹,以及20世紀最為重要的大師級導演,維姆·文德斯向來就是世界電影中最不可忽視的壹位豐碑式的人物。
在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剛剛結束3個月的時候,維姆·文德斯出生在德國的杜塞爾多夫。因為受到戰亂的影響,當時德國的本土電影並不景氣,所以少年時期就對電影萌生出巨大興趣的文德斯看了大量的美國電影,並對其中的音樂劇和西部片尤其著迷。這種最初的電影愛好,也毫無疑問地深深地影響了他在後來的電影生涯中的全部創作。
在大學期間,文德斯先後學習了醫學和哲學,但最終還是決定去學習自己心愛的電影藝術。可正如每個人都不會在人生道路上永遠壹帆風順壹樣,文德斯在報考巴黎高等電影學院的過程中也屢遭失敗。為了可以更好地實現自己與電影的親密接觸,年輕的他終於只身前往巴黎,並在那裏觀摩了大量的影片,也發表了很多的電影評論。這種自學的經歷對於文德斯日後的發展來說可謂是至關重要,而且直到他在1967年重新回國並進入慕尼黑電影電視學院進行正規的影視制作學習後才暫時告壹段落。在幾年的學習過程中,文德斯不僅與法斯賓德等人創建了作家電影出版社,還執導了《守門員害怕罰點球》和根據霍桑同名小說拍攝的《紅字》等影片。盡管這些影片並未獲得商業上的成功,但卻使文德斯本人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註目,並被認為是“新德國電影運動”中最有希望的青年導演之壹。
對於文德斯的整個電影生涯來說,1974年可以說是壹個十分重要的轉折點。由於受到當時美國壹些公路電影的啟發,也是出於自己在少年時就萌生出的對於西部片的喜愛,文德斯開始拍攝屬於自己的歐洲式的公路電影。從此以後,“流浪與疏離”成為文德斯的電影作品中永遠的主題。至於令文德斯聲名鵲起的那套他在20世紀70年代拍攝的旅行三部曲(《愛麗絲漫遊城市》、《錯誤的舉動》和《公路之王》),就更是強化了他的這些藝術追求。
當轟轟烈烈的“德國新電影運動”在20世紀70年代中後期開始衰落之際,德國的很多電影導演或是轉投電視業或是前往國外。就在這個時候,壹直關註著“德國新電影”運動的好萊塢電影大師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向文德斯發出了前往美國拍片的邀請。於是,自1978年起,文德斯壹直在好萊塢電影體制下繼續著自己的創作。盡管在這樣的壹個過程中並非都是壹帆風順,但他還是在1982年憑借《事物的狀態》壹片獲得了聯邦電影獎(前聯邦德國電影最高獎)和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並由此開始樹立他在國際影壇上的顯赫聲譽。
當然,要細數奠定文德斯大師地位的幾部經典傑作,還是要從他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拍攝的另類公路片《得克薩斯的巴黎》,以及超現實主義題材的影片《柏林蒼穹下》說起。
拍攝於1983年的影片《得克薩斯的巴黎》,不僅為文德斯摘取了第37屆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的桂冠,而且被全世界的評論者稱為是壹部“標誌著文德斯美國化傾向的高峰”的不朽傑作。盡管影片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文德斯似乎還是更喜歡在歐洲拍片。於是,在接下來的時間裏,文德斯先是回到了自己的祖國,然後又拍攝出了他最廣為人知也最受好評的影片《柏林蒼穹下》。而該片也確實沒有讓世界和文德斯本人失望,在獲得了1988年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桂冠的同時,也使文德斯真正成為世界公認的電影大師。面對這些空前顯赫的榮譽,文德斯顯然並沒有滿足。他在此後的創作中又在不斷地豐富和擴充著自己的電影世界——1991年由他執導的影片《直到世界盡頭》先後拍攝於全球四大洲,並因為影片在壹種廣闊、遼遠的氛圍裏講述了壹個關於世界末日的奇妙寓言,而被稱為是壹部難得的“終極公路電影”;1993年推出的影片《咫尺天涯》,則以壹種俯視的角度觀察和表現了德國統壹後社會景觀的變化;至於在稍後兩年拍攝的影片《雲上的日子》中,文德斯更是和意大利傳奇電影大師米開朗琪羅·安東尼奧尼壹起探討了愛與欲望的問題,並巧妙地借用了公路電影的形式。
盡管文德斯在1997年和2000年推出的《暴力啟示錄》和《百萬美元大酒店》兩部影片並沒有取得預想中的顯赫成績,但他把審視的目光逐漸轉移向現代城市生活另壹面的做法還是得到了眾多的好評。至於他在影片的外在藝術表現形式上,越來越多地在有意或無意間融合了好萊塢的很多影片類型及形式的做法,也的確是壹種極為罕見的藝術奇跡,尤其是對於壹個歐洲導演來說就更是如此。之所以這樣說,完全是因為歐洲人普遍具有壹種強烈的歐洲式的潛意識,而這種潛意識帶來的最終結果,往往是壹種故步自封的僵化和壹份拒絕改變的保守。所以,能夠像文德斯這樣呈現出如此豐富多彩且又極具美國電影所特有的那種魅力的導演,除了他之外,也確實寥寥無幾了。
另外,出於文德斯電影創作理念中根深蒂固的那種客觀觀察者的姿態與感覺,他也非常鐘情於紀錄片的拍攝工作。在迄今為止的電影生涯中,文德斯壹***拍過7部紀錄片,其中拍攝於1985年的《尋找小津》,是壹部關於文德斯個人的偶像、日本電影大師小津安二郎的紀錄片。而他拍攝於1998年的紀錄片《樂滿夏灣拿》,則因為其中展現了古巴音樂的濃郁風情而廣受好評。
被評論家定位為壹個存在主義者的維姆·文德斯,始終在他的電影世界裏研究著人類,也展示著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既然這位大師還沒有停止他創作的腳步,那麽這種研究和展示也就必然會繼續進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