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是《鄭人買履》和《刻舟求劍》
《鄭人買履》譯文:有壹個想買鞋子的鄭國人,事先量了自己的腳,把量好的尺寸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時候,卻忘了帶上它。已經拿到鞋子才發現忘了帶尺寸,就對賣鞋子的人說:“我忘了帶尺寸。”就反回家拿尺寸,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時,集市已經散了,終於沒有買到鞋。有人問:“為什麽不用腳去試壹試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刻舟求劍》譯文:有壹個渡江的楚國人,他的劍從船中掉到水裏,他急忙在船邊上刻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從他刻記號的地方下水找劍。船已經前進了,但是劍不會隨船前進,像這樣尋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鄭人買履》文:鄭人有欲買履者,先自度(duo)其足,而置之其坐。置之市,而忘操之。以得履,乃日:“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日:“何不試之以足?”日:“寧信度,無自信也。”
《刻舟求劍》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日:“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2. 文言文《學弈》如何斷句
斷句: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奕球/誨二人/弈,其壹人/專心致誌,惟弈秋/之為聽。壹人/雖聽之,壹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歟?曰:非/然也
原文弈秋,通國之善弈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壹人專心致誌,惟弈秋之為聽;壹人雖聽之,壹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吾曰:非然也。
譯文弈秋是全國最擅長下棋的人。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壹個人專心致誌,只要是弈秋講的,他都學習;而另壹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裏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著搭弓拉箭把天鵝射下來。這樣雖然他同前壹個人壹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壹個。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壹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註釋
弈:下棋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於下棋,所以稱為弈秋。
通國:全國。
之:的。
善:善於,擅長。
使:讓。
誨:教導。
其:其中。
惟弈秋之為聽:只聽弈秋的教導。
雖:雖然。
之:指弈秋的教導。
鴻鵠:天鵝。
援:引,拉。
繳:本課指帶有絲繩的箭。
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之:他,指前壹個人。
俱:壹起。
之:他,指前壹個人。
俱:壹起。
弗若:不如。
矣:了。
為:謂,說。
與:嗎。
曰:說。
非:不是。
其:他,指後壹個人。
然:這樣。
感悟
學習不可壹心二用,必須專心致誌。 或做事要壹心壹意,專心致誌,方可成功! 若三心二意,將壹事無成。
3. 六年級下冊第9課寓言二則翻譯譯文:
楚國有壹個賣盾和賣矛的人。他誇耀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堅固無比,任何鋒利的東西都穿不透它。”又誇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非常鋒利,什麽堅固的東西都能刺穿。”有人說:“如果用妳的矛,去刺妳的盾,結果會怎麽樣呢?”那人張口結舌,壹句話也答不上來。
註釋:
1、矛:古代的壹種兵器,在長柄的壹端裝有槍頭。
2、盾:盾牌,古代作戰時遮擋刀劍用。
3、鬻:賣
4、譽:誇耀
5、曰:說
6、吾:我的
7、陷:這裏是穿透的意思 , 後面的就有刺的意思..
8、或:有人
9、以:用
10、子:您,對人的尊稱
11、何如:怎麽樣
12、應:回答
13、利:鋒利,銳利。
14、其:那個這裏指賣矛和盾的那個人
15、弗:不能。
中心思想:
《矛與盾》說的是壹個人同時誇耀自己所賣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觸而不能自圓其說,告誡人們說話、辦事要實事求是,不要言過其實,自相矛盾。 《矛與盾》的寓意是說話辦事要說e69da5e6ba907a686964616f31333264626563實話,辦實事,不要違背了事物的客觀規律,自己先說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說話做事前後矛盾或抵觸。 出自《韓非子·難壹》。
作者介紹
韓非子(約公元前280—前233)即韓非。我國戰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當時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學生。韓非繼承和發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學說,成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讒害,被殺於秦。他的著作後人稱作《韓非子》,現存55篇。他反對以血統為中心的等級制度,提倡“貴族”“民萌”(氓)平等;反對“用人唯親”,提倡“用人唯賢”;反對儒家的“禮治”,提倡“法治”;同時還提出“術”(君主駕馭臣民的手段)和“勢”(君主的權力)來和“法”相輔相成。
矛與盾的道理就是:什麼事都不能誇大其詞.使人感到漏洞百出
矛與盾的介紹
古代兵器。在古典小說和傳統評話中,常說武藝高強的人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這十八般武藝是指使用“十八般兵器”的功夫和技能。據《五雜俎》和《堅集》兩書所載,“十八般兵器”為弓、弩、槍、刀、劍、矛、盾、斧、鉞、戟、黃、鐧、撾、殳(頭如“幾”狀)、叉、耙頭、錦繩套索、白打(拳術)例如——《自相矛盾》中提到的矛,是古代壹種兵器,在長柄的壹端裝有槍頭。盾,盾牌,也是古代的壹種兵器,是古代作戰時遮擋兵箭用的。
是這個嗎?或者妳應該把兩篇題目發過來,這樣更多的人就能幫妳了
4. 斷句並翻譯文言文壹(4)
斷句:溥幼嗜學,所讀書必手鈔,鈔已,朗誦壹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
譯文:張溥從小就熱愛學習,他所讀過的書壹定親手抄寫,抄壹遍再朗讀壹遍,讀過之後就把它燒掉,再抄,這樣持續了六七遍才停止。他右手握筆的地方,指掌上長了老繭。冬天手指凍裂,每天要在熱水裏浸幾次
二(1)
斷句:士不以利移,不為患改,孝敬忠信之事立,雖死而不悔。智而用私,不如愚而用公,故曰巧偽不如拙誠。學問不倦,所以治己也;教會不倦,所以治人也。所以貴虛無者,得以應變而合時也。
譯文: 士大夫的誌向是不因為受到利益的誘惑而轉移,不因為禍患災難而改變初衷。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忠於職守、信義為先,這四種美好的品德建立起來,即使死了也不會感到後悔。擁有大智慧而用來謀取私利,比不上那些勇於公***利益的愚鈍,所以說虛假巧妙的偽裝比不上守拙的誠心。不厭倦地求學和發問,是用來嚴格要求自己的原則;辛勤地教誨他人,是用來要求別人的原則。因此認為虛靜無為的人,能夠應付復雜多邊的形勢而合乎時代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