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跳墻這道菜,相傳源於清道光年間,距今有兩百多年歷史。此菜以十八種主料、十多種輔料互為融合。其原料有雞鴨、豬肚、蹄尖、蹄筋、火腿、雞鴨肫;有魚翅、海參、鮑魚、幹貝、魚高肚;也有鴿蛋、香菇、筍尖、竹蟶等***三十多種原料與輔料分別加工調制而成。
關於這道菜的創始,說法頗多。據費孝通先生記,壹說,發明此菜者乃壹幫要飯的乞丐。這些乞丐拎著破瓦罐,每天到處要飯,把飯鋪裏各種殘羹剩飯全集在壹起。
據說有壹天,有壹位飯鋪老板出門,偶然聞到街頭有壹縷奇香飄來,遁香而發現破瓦罐中剩酒與各種剩菜倒在壹起。這位老板因此而得啟悟,回店以各種原料雜燴於壹甕,配之以酒,創造了佛跳墻。
二說,福建風俗中有壹個規矩叫“試廚”。按這規矩,新婚媳婦第壹天上門,第二天回門,第三天須到夫家在大庭廣眾面前試廚,這是對新媳婦治家本領的測試。
相傳有壹個從小嬌慣的女子,不會做菜。出嫁前因此而為即將到來的試廚而發愁。母親為女兒想盡了辦法,最後把家藏之山珍海味都翻找出來,壹壹配制後用荷葉裝成小包,反復叮囑女兒各種原料的烹制方法。誰知這位新娘到了試廚前壹天,慌亂中忘記各種烹調方法。她到了晚上才到廚房,把母親包好的各種原料壹包包解開,堆了壹桌無從下手,正在無計可施之際,又聽公婆要進廚房。新媳婦怕公婆挑剔,見桌邊有個酒壇,匆忙中將所帶的原料都裝入壇內,須手用包原料的荷葉包住了壇口,又把這酒壇放在了快滅火的竈上。想想明天要試廚,新媳婦生怕自己無法應付,就悄悄溜回了娘家。第二天,賓客都到了,卻不見了新媳婦。公婆進廚房,發現竈上有個酒壇,還是熱的。剛把蓋掀開,就濃香四溢,賓客們聞到香味都齊聲叫好,這就成了佛跳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