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影響力的李小龍武學名著 永不過時的截拳道理論經典
深度揭示《李小龍技擊法》的精神內核
全球首次授權中文版
《截拳道之道》是壹本非常獨特的書,因為它是傳達李小龍截拳道武術精髓的文章的有機匯集。它不是壹本關於“如何練成”的書。此書是壹個異數。
——李香凝,李小龍之女
每次翻開《截拳道之道》,我會在腦海中浮現李小龍卷曲書籍、手執筆桿的畫面。我對於他在人類身、心、靈方面的探索所下的工夫感到驚訝。
——琳達·李·卡德韋爾,李小龍遺孀
《截拳道之道》事實上是永無止境的。這本書也只能作為讀者的壹個開端,它是無形、沒有層級的。……妳會發覺,截拳道並沒有任何明確的界線或界限,除非妳劃地自限。
——吉爾伯特·約翰遜,《截拳道之道》編者
許多《截拳道之道》的思想和概念,都可以應用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我發現《截拳道之道》在我的整個人生都非常有用。
——賈裏·尼曼
《截拳道之道》中的內容是李小龍靈魂的指紋,我深信它會繼續流芳百世。
——戴安娜·李·伊魯山度
《截拳道之道》為妳提供壹把鑰匙,妳可以利用這些洞見來提高妳生活的每壹個領域。我曾嘗試把這些知識運用到事業、家庭和社交上。令人驚奇的事情在生活中發生,是連做夢也想不到的。
——奧克塔維奧·金特羅
1975 年原版序壹
我丈夫李小龍主要視自己為武術家,其次才是演員。從他13 歲起,為了自衛防身,開始學習詠春拳。19 年來,他把所得的知識轉化成為壹種科學、藝術、哲理和人生之道。他通過不斷的鍛煉和訓練身體,通過閱讀與反省培育其心智,壹直不斷記錄自己的感悟與意念。本書每壹頁的內容都代表他畢生的心血。
在李小龍壹生無止境的自我了解與自我表達之中,他從未嘗中止過探索、分析與修正其所學之壹切。他主要的資料來源是其私人的圖書室,藏書超過2,000 冊,題材包括各式各樣的身體鍛煉、各類武術、搏擊技術、自衛術及其他相關領域的資料。1970 年,李小龍的背部受了重傷。醫生囑咐他停止練武,並要乖乖臥床治理背傷。這段時間也許是他壹生中最難熬與最沮喪的時刻了,他平躺在床上足足有6 個月之久,可
是他的腦子壹刻也閑不下來──結果就寫成了這本書。這本著作大都是那時所寫的,但也有些零散的筆記,是較早或稍後時候所記錄下來的。從李小龍個人的讀書筆記中,可發覺他特別對Edwin L. Haislet、Julio Martinez Castello、Hugo 和James Castello,及Roger Crosnier ①的著作感興趣,李小龍不少的理論均直接受到這些作家的影響。李小龍決定1971 年完成這本書,但他的電影工作使他無法脫稿。同時,他亦為這本書的出版可能被人誤用而感到躊躇。他不想這本書成為《如何練成》或《輕松習武十堂課》之類的書。他只希望這本書能作為壹個思想的方法,作為壹種指引,而絕非壹套牢不可破的教導。倘若妳能以這種觀點來讀這本書的話,妳將會發覺它頗有可讀之處。也許妳會產生壹大堆問題,這些問題的答案都要由妳親自來解答。當妳閱畢整本書,相信妳會更加了解李小龍,同時希望妳也能因此更加了解妳自己。
現在,敞開妳的心扉,閱讀,理解,體會。壹旦妳到了某種理解程度,不妨把這本書拋開。
妳將會發覺這本書是用來清除紛擾思想之最佳讀本。
琳達·李(Linda Lee)
1975 年原版序二
在超凡的人手中,即使是簡單的事他亦能化腐朽為神奇,尤其是李小龍在搏擊時動作的美妙與和諧更是如此。幾個月的背傷使他無法動彈,於是他提起筆桿,寫下如他所言,也如他所作的——直接而真誠的文字。
正如聆聽音樂作品般,能夠了解樂曲的內在元素,可增加聲音的獨特性。為了這個原因,琳達·李與我便毫不吝嗇地將李小龍的書介紹給讀者,並在此提供個人見解,以解釋壹下這本書的誕生。
其實,《截拳道之道》早在李小龍出生之前便已經開始了。他入門所學的傳統詠春拳在當時已有400 年歷史。他所擁有的2,000 余冊藏書,以及他所讀過無數的書籍,更是數以千計前賢的發現成果。本書並沒有什麽新穎的事物,也沒有任何秘技。李小龍常說:“這沒有什麽特別的。”是的,的確如此。
李小龍超乎常人的壹點是,他深深地了解他自己,也了解他自己的能力,以正確地選擇壹些適合他的事物,並善加運用,融會於其言行中。他以孔子、斯賓諾莎(Spinoza)、克裏希那穆提(Krishnamurti)與其他哲人的思想,構成他的概念,而且憑借這些,開始為他的武道撰寫本書。
可惜,這本書在他去世時只完成了壹部分,在他的原稿中有七大冊,但完全寫滿的卻只有壹冊。在主要的部分裏,常有無數的空白稿紙上面只寫了個簡單的標題。有時,他也會寫些自省的話,自己提出疑難來質問自己。最常見的是,他向無形的學生──讀者提出問題。在他書寫得快捷的時候,往往犧牲了文法上的規範,但在他從容下筆時,他卻是條理分明的。
在他的原稿中,有些資料往往是極有條理,而且是井然有序地寫下來的。而其他的部分,則是在他突然有靈感,或是思想還未成熟時,迅速記錄下來的。這些皆可散見於他的原稿中。除了這七大冊裝訂好的原稿外,李小龍在發展截拳道的過程中,還留下了大量筆記,並將之收藏在書堆中和抽屜裏。其中許多已經不合時宜,但也有部分是較近期的,且仍有極高之價值。
得到李小龍遺孀琳達·李的幫助,我將所有的資料收集、細看和分門別類,做了極完備的索引。然後,我嘗試抽出他零散的意念,有凝聚力地匯集在壹起。本書大多數的原稿均未曾被改動過,而其中的插畫和草圖皆出自李小龍之手筆。然而,這本書如果沒有李小龍的助教伊魯山度(Danny Inosanto)的耐心校閱,和他資深弟子的幫助,是絕對無法完成的。他們正是過去八年來為我提供訓練的人,把它放在地板上,並以他們的知識,把理論轉化為動作。如今,我不僅作為這本書的編輯,也是以壹個武術家的身份向他們表達我的感激。
必須壹提,這本《截拳道之道》尚未最終完成。李小龍的武藝是每天都在變化的。舉個例子,在“攻擊五法”壹節中,最初李小龍曾寫了“封手”壹個類別,但後來他又覺得不妥,因為“封固”也能同樣施用於對手的腳、臂,甚至頭部。由此可見,對任何概念冠上“標簽”,都會帶來限制。
《截拳道之道》事實上是永無止境的。這本書也只能作為讀者的壹個開端。它是無形、沒有層級的——雖然訓練有素的武術家可能覺得很容易閱讀。也許書中每壹個論點都可能存在例外,因為沒有壹本書可以描述搏擊的全貌。這本書只能概略地介紹李小龍的研究方向。在書中有些部分並未作更深入的探討,也有壹些基本或復雜的問題,要留待讀者自行探索解答。同樣的,壹些繪圖並未作出解釋,或只提供壹些模糊的印象,但若其引發了問題、激發了妳的靈感,也算是達到了目的。
但願這本書不僅成為所有武術家的意念源頭,更盼能將其進壹步發揚光大。不過,無可避免和遺憾的是,這本書也會對那些假借李小龍名聲,“攀龍附鳳”的所謂“截拳道武館”主持人造成極大的不安。要當心這些武館!如果這些教練錯過了這本書的最後、最重要的方向,他們可能並未真正理解這本書。
即使是這本書的編排也絕不具任何意義。也許在速度與勁道,準確性與腿擊、拳打與距離之間並無真正的界限,搏擊的各項因素都是互為影響的。而這本書的編排完全是為了方便閱讀──切勿過於執著。妳閱讀時可以拿起鉛筆,在妳發現各部分內容的關聯時寫下註釋。妳會發覺,截拳道並沒有任何明確的界線或界限,除非妳劃地自限。
吉爾伯特·L·約翰遜(Gilbert L. John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