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大陸電影 - 山洞人

山洞人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海上航線之壹,我國開辟的海上絲綢之路,自古便成為國際交通貿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交通大動脈。廣西合浦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壹,早在數千年前就被記錄在冊。廣西少數民族先民的足跡遠渡重洋,最遠到達了美洲大陸,比哥倫布宣布發現美洲,早了2500多年。

1. 北海 當年曾經叫“海口”

中國有兩條絲綢之路。壹條叫做陸上絲綢之路。唐代以後,在西北界,這條絲綢之路經過大沙漠、東亞,到達阿拉伯,到達非洲。另壹條年代更早,稱海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要起點,在廣西的合浦,廣州的徐聞。合浦之所以成為最重要的出海基地,是因為當時珠江出海口尚未開辟,從中原來的物資,通過湘江進入靈渠,沿桂江南下到藤縣、蒼梧、梧州囤積,再沿北流江南下,進入南流江,運到被稱為“海口”的北海。因此,合浦早在先秦便成了中國海上絲綢之路最主要的出海基地和口岸。“北海”在壯語裏面,就是“海口”的意思。“北”是壯語,在壯語裏是“嘴巴”的意思。

中國壯侗語族民族的先民,早在新石器時代就開發了南海,並以此為基地開拓出海上絲綢之路。廣西少數民族先民的足跡甚至遠渡重洋,最遠到達了美洲大陸。

這麽說依據何在?

中國人幾千年前去美洲,在民間傳說中早有傳聞。壯族民間傳說《母子訪天邊》膾炙人口,故事說的是壯族祖先向往太陽升起的東方,壹個強壯的男子爭著要去。可另壹個小夥子說:我年輕,日子比妳長,天邊很遠,我去合適。大家壹想也對,都同意他去。這時壹位年輕的孕婦站起來說:我去最好,尋找天邊的路很長很長,萬壹壹輩子走不到就誤事了。我肚子裏有個孩子,我走不到,就由孩子走下去,保險!大家聽了都很感動,同意孕婦去找天邊。孕婦勇敢地上路,壹路上不知道吃了多少苦頭,卻沒有走到天邊。她的兒子繼續母親的路程,終於找到天邊。他在遙遠的東方變成了壹顆啟明星,每天早晨從東方升起,告訴家鄉的父老兄弟:我找到天邊了!

這個故事蘊含著壯族祖先崇拜太陽和出海尋找生活新空間的憧憬。

2. 怪石 來自遙遠的東方

中國人最早到達美洲的傳說後來終於得到事實的認定。1975年,美國潛水員梅爾斯特裏在洛杉磯附近海裏發現了壹塊形如輪胎的怪石,重達250公斤。他與夥伴繼續尋找,又得到了8塊怪石。經過鑒定,“怪石”是5塊石錨、2個石枕和1個石碼(起錨工具)。1976年,類似的怪石發現更多,達到30多塊。美國聖地亞哥考古學家詹姆斯·莫裏亞蒂對之做了如下描述:“新發現的石錨有兩起,壹起是兩件‘圓柱體’和壹件‘正三角形’的人工石制品。另壹起是‘壹塊中間有孔、大而圓的石頭’,石頭上集聚了壹層薄薄的錳礦外衣。”

這些石塊從何而來?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印第安文化權威克萊門特·米恩認為:“這種石塊顯然不是印第安人制造的。”美國地質學家皮爾遜和詹姆斯·莫裏亞蒂經過研究指出,這類石料為砂巖(灰巖),不存在於美洲太平洋沿岸。美國學者最後在中國華南沿海找到了這種石料,並在中國文獻裏找到了2000多年前的航海記錄,當時的船只習慣於用石錨,形狀和加利福尼亞淺海發現的相同。可以肯定,這是中國華南人早先到達美洲時留下的。他們對石錨表層的錳進行測定,厚達3毫米之多。錳在石頭表面的積累是1000年1毫米,故可斷定中國南方人是在3000年前到達美洲的。

這消息振奮了中國人!北京大學專家趕到美國對石錨進行鑒定,結論與美國專家相同。據查,中國古稱石錨為“矴”,又作“碇”。字典解釋為垂舟石,意思是下垂使舟船穩定,是早期用於穩定舟船的工具。它有三個功能,壹是停船時下水為錨;二是行船時作鎮舟石以穩定航行;三是平時可作體能鍛煉工具石鎖。《新唐書·孔戣傳》載:“戣為嶺南節度使,蕃舶泊步,有下碇稅,戣禁絕之。”可見嶺南船舶有以石錨為鎮舟石之俗。廣州市東郊出土的陶船模型上,船頭即吊有石錨。在廣西貴港出土的銅鼓上,刻有鳥形船紋,船頭船尾各刻有個帶長繩的石錨。這是海船,故有兩錨,泊舟時可以防止巨浪覆船。而河姆渡出土的是真正的石錨。石錨在壯族地區壹直使用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筆者1951年在廣西馬山勉圩紅渡便見過泊舟時使用石錨定舟。

中央民族大學著名越史專家、《太平洋》編委會副主任石鐘健教授認為:“第壹,中國古代東南沿海越人船隊,由於種種原因,早在公元之前的壹二千年間,已經來到了南北美洲。第二,他們分別從太平洋北岸航路和太平洋中路諸島間,從西到東,闖出了太平洋上的兩條古路,留在北美‘淺海’中的石錨,和散布在太平洋群島以至南美等地的石錛,就是古代越人打通太平洋航路的實物見證。第三,越人船隊雖不能說是世界上從海路最先來到美洲的人,但至少比哥倫布到西印度群島早幾千年。第四,亞、美兩大洲的海上交通,至晚在公元之前的壹二千年間,已經開始了。”

3. 鏈條 蜿蜒在太平洋上

那麽,去美洲的航線在哪裏呢?

在南太平洋的大洋洲,從西到東有壹系列島嶼,形成鏈條。駱越人從南海出發,由東沙群島或西沙群島到中沙群島,再到南沙群島的太平島。準備就緒後,橫過蘇祿海、蘇拉威西海,在巽他群島落腳,而後往東到達西裏安島。經珊瑚海,在斐濟群島、薩摩亞群島停留補給,再經庫克群島、土布艾群島繼續往東。沿皮特克島、漁西島、復活節島、聖安布羅修島等到達南美。

在這條航線上,沿途密布許多島嶼和島礁,被稱為鏈形地帶。小島上草木繁茂,周圍水族麇集,給航海者提供了取之不盡的衣食之源。這壹鏈條與赤道平行,離赤道不遠,氣候溫暖潮濕,終年可以航行。3000年前,越人由於崇拜太陽,往東尋找太陽升起的地方,加上受到北來的壓力,海邊駱越人在原始宗教的導引下,往東尋找生存的新天地。他們耐心地壹個島嶼壹個島嶼往東,最終到達美洲。

考古發現,當年的駱越人出海對付海浪也有很聰明的辦法——他們把兩只船連在壹起,扛三個杠在中間,叫做雙體船,古籍上稱為“雙體舲舟”。雙體舲舟走起來比較慢,但不容易翻。

在駱越人走過的路線上,除了石錨,還留下了其他足跡:

(1)有段石錛:專家認定,有段石錛是中國新石器晚期越人的生產工具,是越文化的主要標誌之壹,分布於中國東南沿海和華南廣東、廣西等省區。越人石錛區別於中原石錛的特點,是中部隆起壹脊楞,為的是方便綁在鶴嘴鋤形木柄上。凡越人到過的地方,都有這種工具出土。中國著名考古專家林惠祥著文說:“在南洋、太平洋和南美洲也有發現,菲律賓的數量相當多。在太平洋玻利尼西亞群島,如夏威夷、馬克薩斯、查森姆、庫克、塔西地等島都有。在太平洋東部的復活節島,甚至南美洲的厄瓜多爾,同樣也有發現。”林惠祥進壹步指出:“有段石錛散布的原因,是‘由於民族大遷移,人類物質文化也隨之而傳播’。”

(2)駱越人留下了甕棺葬。在菲律賓中部的巴拉望島塔崩洞發現的甕棺葬,年代與加利福尼亞的石錨相同。壯族祖先早在壹萬年前的甑皮巖時代,就留下了甕棺。壯族至今還完整保留這種習俗。

(3)懸棺。先秦南方民族有將棺材放置於山崖巖檐下或山洞裏的習俗,駱越人也不例外,他們把這種習俗帶到了太平洋鏈形島嶼上。

(4)經科學測定,鏈形地帶民眾的DNA與壯族很接近,說明鏈形地帶的人在血緣上與華南人種很接近。日本大阪醫科大學科學家松元秀雄通過DNA研究,發現復活節島上人的遺傳基因與嶺南壯人相同的頻率達到67%。加裏曼丹的尼爾山洞人、澳大利亞的維蘭德拉湖古人,與廣西“柳江人”有壹定聯系。

(5)幹欄建築。幹欄建築是壯侗語族民族祖先的創造,至今這些民族居住地還有不少幹欄。沿鏈形島嶼有不少幹欄,如新幾內亞人和美拉尼西亞人中,仍喜住幹欄。其他各島的住宅也或多或少有幹欄的特征。

(6)吃生魚片。壯族人喜歡吃生魚片,壯話叫做“巴生”。今粵語中的“魚生”壹詞就來自壯語,可見是壯人的食品。鏈形島嶼上至今仍普遍有此習俗。

(7)文身。古史載:“披發文身,錯臂左衽,甌越之民也。”鏈形島嶼沿線多有此俗,類似嶺南越人遺風。

(8)語言化石。中央民族大學倪大白教授、美國白保羅教授、法國奧德裏古爾教授、美國馬蒂索夫教授等都認為壯語與馬來-玻利尼西亞語為代表的南島語系之間有某種親緣關系。瑪雅語中稱“腳”為“卡”,壯語也稱“腳”為“卡”,美洲印第安人語言中也能夠找到相似的詞。

壹條鏈形航線,眾多考古文物,默默地證明著早在3000年前壯族祖先駱越人橫渡太平洋的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