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大陸電影 - 卡泰蘭詩歌

卡泰蘭詩歌

卡泰蘭詩歌

西班牙卡泰蘭詩歌有著奇特的命運。在長達幾個世紀期間,卡泰蘭詩歌主要不是用卡泰蘭語,而是用其他語言創作的:中世紀時使用普羅旺斯語,在西班牙國勢上升時期使用的是卡斯蒂利亞語。自浪漫主義時期以來,用卡泰蘭語創作的詩歌才在卡泰羅尼亞和使用卡泰蘭語的巴倫西亞、巴利亞裏群島興旺起來。

在中世紀,卡泰羅尼亞與普羅旺斯在地理位置、語言和政治上很接近,普羅旺斯詩歌在歐洲又享有極大聲譽,這就促使卡泰羅尼亞人用普羅旺斯的文學語言創作自己的詩歌。同時,他們也借鑒了宮廷情詩、諷刺詩、道德詩等普羅旺斯詩歌的模式和吟遊詩人的作詩法。自12世紀至15世紀,絕大多數卡泰羅尼亞詩人壹直以這種方式進行創作。紀廉·德·貝爾奎達(1140—約1200)和塞韋裏·德·吉羅納(1250至1280年間為他的創作盛期)是早期卡泰羅尼亞最優秀的吟遊詩人,而若梅·馬爾克(1335—約1410)、佩雷·馬爾克(約1338—1413)是後期最優秀的吟遊詩人。

然而,有資料表明,在卡泰羅尼亞同時也出現用卡泰蘭語而不用普羅旺斯語創作的詩歌。這種宗教詩廣為流行,至今在卡泰蘭文學中仍很普遍。拉蒙·盧爾(約1232—1316)用卡泰蘭語創作出比較正規的詩歌,他的抒情詩具有很高的藝術性。《阿米克與阿馬特之書》是他最優秀的抒情詩。這壹首散文詩受到阿拉伯神秘主義的壹些影響,歌頌人類的靈魂在愛神的幫助下升歸上帝。

14至15世紀期間,在卡泰羅尼亞出現了敘事詩,壹般為八音步雙行體。若梅·羅伊格(卒於1478)的長篇敘事詩《技能之書》比較著名。這部敘事詩為四音節雙行體,主要描寫女人的詭計和邪惡。

由於阿拉貢王國與西西裏、那不勒斯和整個意大利在政治上關系密切,於是深受普羅旺斯影響的卡泰蘭詩歌又進壹步受到意大利詩歌的影響。可以看出,霍爾迪·德·聖霍爾迪(約1400—1424)雖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屬於普羅旺斯的傳統作家,但他的詩歌帶有彼特拉克的某些特色,其中的語言與他同時代的卡泰蘭語十分相近。奧西亞斯·馬爾克完全用卡泰蘭語進行詩歌創作。他繼承了吟遊詩人的傳統和意大利抒情詩的風格,使他的詩具有深刻的心理洞察力。他善於將普通的中世紀和意大利式的主題用於表達人類的普遍情感。他的詩歌分為四組,分別以《愛情之歌》《死亡之歌》《道德之歌》和《精神之歌》為題。正如他自己所表白的,在這些詩作中不存在謊言,有的只是真理、苦悶和孤獨。15世紀另壹位偉大的卡泰蘭詩人是瓊·羅伊克·德科雷拉。他起初描寫肉體之愛,然後歌頌純潔之愛,最後贊美神聖之愛。他的詩歌具體、形象,富於意象主義特征。他率先將意大利十壹音節詩引入卡泰蘭詩中。

卡泰蘭詩歌在奧西亞斯·馬爾克、羅伊克·德科雷拉及其追隨者的作品中得以確立,但不久,由於西班牙王國的統壹,卡泰蘭詩歌日漸衰落了,並且沈寂了300年之久。事實上,從16世紀初至19世紀初,大多數卡泰蘭詩人放棄卡泰蘭語,而借用卡斯蒂利亞語進行創作。雖然卡泰蘭語仍然是卡泰羅尼亞人的口頭用語,可是只有部分次要詩人繼續用卡泰蘭語寫作。那時真正活躍的、用卡泰蘭語創作的詩歌形式是民謠和流行的宗教歌曲。這兩種詩歌均流傳於註重自身傳統的普通人中間,而不為上流社會的文人所問津。

19世紀初,卡泰蘭文學開始復興。這與當時的民族主義、自由主義和浪漫主義思潮有著密切的關系。浪漫主義思潮旨在恢復本民族的母語,以表達民族情感,重振民族聲威。布埃納文圖拉·卡洛斯·阿裏鮑(1798—1862)的愛國主義長詩《獻給祖國的頌歌》(1833)標誌著這個運動的起點。接著,諾阿金·魯比諾、伊·奧爾斯(1818—1899)和曼努埃爾·米拉·伊·豐塔納爾斯(1818—1884)等詩人學者推動、領導和組織了壹場文學復興運動。中世紀壹年壹度的“花節”(賽詩會)於1859年在巴塞羅那再度舉行,推動了民族文學的發展,激勵了許多作家繼續用卡泰蘭語進行創作。他們創作出了大量愛國詩、宗教詩、詩劇和抒情詩,雖然並非都是上乘之作,但其影響卻十分深遠。其中,哈辛特·維爾達格爾(1845—1902)的詩作最為突出。他創作了史詩《大西洋國》(1877),歌頌壹個沈沒在大洋底的理想國家。他創作的另壹部史詩《卡尼古》(1866)取材於卡泰羅尼亞從摩爾人統治下贏得解放,恢復自治的歷史。在維爾達格爾之後,用卡泰蘭語創作便不再被視作低人壹等了。維爾達格爾的創作十分豐富。除了史詩之外,他還寫了宗教詩、自然詩,以及感情極為真切的抒情詩。他所使用的音律格式多樣,有簡短明快的四音節,有流行的傳統民謠音律,也有亞歷山大格;詩節的組合既富於變化,又恰到好處。

在維爾達格爾之後,現代卡泰蘭詩歌趨於成熟。現代主義運動將歐洲文化的影響帶到了卡泰羅尼亞,使卡泰蘭詩歌再度繁榮。這個時期最有代表性的詩人是若安·馬拉加爾(1860—1911)。他不但使用傳統詩體,而且創作了大量的自由詩。他的詩歌表達了對美的欣賞,對生活、大自然、力量、工作和創造的熱愛和贊美。他的風格被稱為“馬拉加爾樂觀主義”。

馬拉加爾有時遵循有時打破古典規則,而用卡泰蘭語創作的巴利亞裏詩人米格爾·科斯塔·伊·洛貝拉(1854—1922)和若安·阿爾科維爾(1854—1926)則重申了酷愛韻律和智慧的卡泰蘭古典文化傳統。

後壹代詩人壹方面繼承了科斯塔·伊·洛貝拉和阿爾科維爾的古典主義,又繼承了馬拉加爾的樂觀與活力。例如,何塞普·卡納(生於1884)給卡泰蘭詩歌增添了優雅和輕松的風格;蓋羅·德·利奧斯特(豪梅·博菲利·伊·馬特斯的筆名)的詩歌帶有理智主義的傾向;何塞普·瑪麗亞·洛佩斯—比科(1886—1959)的作品反映了詩人的天主教世界觀;何塞普·瑪麗亞·德·薩加拉(1894—1961)的詩作樸實通俗;卡萊斯·裏瓦(1893—1959)作為壹位希臘語教授,在創作中追求“純詩”。

西班牙內戰(1936—1939)後,卡泰蘭文學和卡泰蘭文化遭到佛朗哥 *** 的壓制和摧殘,卡泰蘭文的著作也被當局禁止出版。然而卡泰蘭文學始終在發展。內戰後的壹代卡泰蘭詩人,無論留在國內的還是流亡國外的,都繼續用卡泰蘭文進行詩歌創作,反映卡泰蘭的社會風貌。內戰後,卡泰蘭最著名的詩人為薩爾瓦多·埃斯普裏烏(生於1913)。他創作了具有社會意義的諷刺詩。阿古斯蒂·巴特拉在流亡國外的詩人中最負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