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鄧小平提出的“冷靜觀察、沈著應付、韜光養晦、有所作為”十六字方針
“韜光養晦”是鄧小平針對1990年前的國際局勢提出來的。面對東歐劇變、社會主義陣營瓦解而出現的不穩定形勢,鄧小平提出“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沈著應付、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方針。鄧小平在提出這個思想時還強調了“決不當頭”。實際上,“韜光養晦”的具體政策含義,就是“決不當頭”。這在當時是有具體含義的,“決不當頭”是指不覬覦蘇聯老大哥留下的社會主義領袖的位置。當時,國際國內都有人希望中國成為社會主義的扛旗者。針對這種思潮,鄧小平說,頭頭可不能當,頭頭壹當就壞了。搞霸權主義的名聲很壞,當第三世界的頭頭名聲也不好。這不是客氣話,這是壹種真實的政治考慮。即使將來中國強大了,也永遠不當頭,不稱霸,不謀求勢力範圍,不搞集團政治,不幹涉別國內政。過頭的話不講,過頭的事不做。要埋頭實幹,做好壹件事,就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鄧小平的這個思想,因其高瞻遠矚而具有政策指南針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方針越來越顯示出它的重要性。它完全可以作為中國未來幾十年的國家哲學,像美國開國者確立的不卷入歐洲事務的外交政策壹樣有意義。小平當時主要針對社會主義陣營瓦解而提出的不當頭,在後來的政策中,得到了貫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