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開篇並不討喜,最讓人匪夷所思的是南霽雲和夏淩霜之間的壹段感情。南霽雲名字聽來斯文至極,實則是壹三十出頭的虬髯漢子,夏淩霜當時不過十七八歲,即使七年後她羽翼漸豐,南霽雲那也已年近四十。 這基本是武俠小說中最對不上號的兩類人,最初幾回看得稀裏糊塗,夏稱呼段圭璋“叔叔”,而印象裏又錯把南和段當成是壹代人,於是每每讀到南見到夏時的欲語還休,心裏總覺得納悶,琢磨著梁羽生該不會要在南夏之間搞出個昔日戀人女兒的橋段,怎知最後鐵摩勒壹個無心玩笑,竟帶出南霽雲壹直來對夏感情的默認。大駭,壹段連剖析也省略了的愛情就這樣順理成章地開始了。 賀偶拿殷梨亭和楊不悔的例子來反駁我,完全沒有可比性。壹來楊不悔初識殷時已帶有愧疚之情,二來她長期照料殷日久生情那也是合情合理,何況其時殷雖已有四十出頭,但怎麽說也是壹清秀書生型,楊不悔芳心暗許就不顯得奇怪。反觀南對夏的感情,壹***也沒見上幾面,說過的話不上十句,心下竟是已起漣漪,不能不說有幾分突兀。何況夏的出場又並不討好,心高氣盛壹小女孩,完全不把別人放在眼裏,言語間鋒芒必露咄咄逼人,不知南看上她哪點了,就因為長得漂亮嗎?觀之南的為人又實在不像,總之把壹中年漢子的感情描寫得如此細膩讓讀者有些措手不及,又或許是我們潛意識裏的封建觀念在做怪,英雄應以國家社稷為己任,而不是壹味地沈溺於兒女情長之中。 鐵摩勒與王燕羽的感情更是來得沒有理由。鐵摩勒本該是全書的主角,風采卻完全被段南兩人蓋過,尤其是開篇幾回,不過跟著叔叔伯伯們打打殺殺做個下手,和王連正面交鋒的機會都少之又少。而這麽個土氣的鄉下少年,竟在刀光劍影中被王燕羽記掛住了。如果說殷離對張無忌的刻骨銘心是出於兒時手臂上難以愈合的傷痕,那麽王又是憑什麽在七年漫長的離別之後--壹而再再而三地助鐵脫險,甚至不惜於背叛自己的家族? 鐵摩勒與韓芷芬的感情更是典型的梁式拉郎配。退壹步說,王燕羽於鐵的傾心總還有七年前龍眠谷中劍下留情壹幕做鋪墊,而韓與鐵之間,我看不出任何由兄妹情轉至男女情的過渡,韓屢屢揶揄鐵與王的關系,說話時臉不變色心不跳,壹不吃醋嬌嗔、二無黯然神傷,好壹位清心寡欲的神仙姐姐,俺們俗人實是自嘆不如。 上面說的多只是小兒女間鶯鶯燕燕之事,不足以敗大局,而縱觀全篇最大的硬傷是在情節的駕馭之上。驪山腳下土地廟中皇甫嵩的出場本是開了個好頭,落難英雄,美人奇丐,懸念劇所需要的所有因素壹應俱全。到玉樹峰上車遲的死更是漸入佳境。有金庸珠玉在先,故事的推動雖不及天龍中蕭峰“大秘密”來得驚心動魄,也頗是讓人欲罷不能。雖然隱隱猜出了這是千尺千丈壹幕的重演,但總還是懷著贊許的態度,繼續滿懷希望看了下去。怎知讀者不急,梁羽生反而先急了,尚未寫到後半闕,這就匆匆忙忙地將沒鋪墊好包袱壹股腦抖了出來,於是冤頭有了,債主也認了,該死的趕快都死了,該回憶的也急著都回憶了,而在這所有的於是之後,該駭人心魄的--卻終是沒能駭人心魄成。看到這裏不由地感慨,梁老真不是壹個會講故事的人,生生浪費了之前營造出的大好氣氛,皇甫華與皇甫嵩、皇甫華與冷雪梅、冷雪梅與夏聲濤……多少條錯綜復雜的暗線,就這樣被白開水壹般的報告式文學壹壹埋沒了。 除卻皇甫兄弟與冷雪梅這壹線索,以安祿山與段圭璋之間的過結為整篇故事的引子,也實在夠不上分量。安段兩人間的恩怨到最後都沒有再交待,故事由此而起,卻空無結果,難免不給人上當受騙之感覺。又比如比如夏淩霜與王龍客之間壹段糾結,先是欲說還休給讀者空留了許多懸念,最後只用了短短幾句話草草解釋了下了事。類似的情節,換成張無忌與朱九真之間的壹段瓜葛,金庸洋洋灑灑用了三四回來寫。 發了大半天的牢騷,其實自古就是批評容易過贊美,而這諸多的不滿,在馬嵬驛之變後即不由地被拋在了腦後。廣元城後鐵摩勒三人夜戰宇文通壹段寫得煞是精彩,空空兒加入戰團,與鐵摩勒冰釋前嫌,已是大快人心,而鐵與秦襄並肩作戰壹幕更是讓人傾嘆不已。梁對秦的刻畫甚好,自得知玄宗對鐵的暗害,從黯然不語到虎目蘊淚,廖廖幾筆已是將其矛盾的心理勾勒出來,他身為朝廷大將,又與鐵肝膽相交,眼看沙場上之合作無間、心領神會尚還歷歷在目,下壹刻卻就要勞燕分飛各奔前程。秦襄的離別感言讓人希噓不已,但願妳莫計較所受的委屈,心存漢闕,同誅逆賊。天下太平之後,咱們還有相見之期。 可嘆天下太平尚沒有盼到,悲劇的結局卻早已註定--秦鐵兩人因毒酒事件身不由己分道揚鑣,恰是巧妙地暗示出晚年唐玄宗性格中復雜的元素,他壹方面良知尚未完全泯滅,逃難路上見到民間疾苦,亦是揮淚不止,另壹方面卻又貪生怕死、心胸狹窄,為寵妃之死懷恨在心,不惜殺功臣泄恨。適逢時局動蕩,卻為壹己之忿於人心而不顧,讓臣民如何能不寒心?馬嵬坡壹幕註定了大唐江山的衰落,亦為之後的睢陽血戰抹上了悲劇的色彩。 睢陽壹役的軍事意義史書上早有定論,這壹戰成功牽制了史思明的兵力,遏止了叛軍長驅直入江浙壹代的美夢。而梁羽生則劍走偏鋒,沒有過多挖掘戰役本身的歷史價值,卻是著力於刻畫人性中光輝壯烈的壹面。大唐終章包羅萬象,可謂道盡世間情事--南霽雲油盡燈枯之際強做最後的掙紮,只為了安撫愛妻盼她能安心而退;段圭璋強忍悲痛,生死之際亦不忘篡詞給予愛兒希望,心思之縝密令人希噓不已;南段二人義薄雲天,並肩守城捐軀,更是壹幕血淚交融的戰友之情,連賊帥令狐潮也是蹉嘆不已,視二人為好漢子,無愧俠之大名;張巡落敵之際段圭璋亦是不顧身前險境相救,悔恨之情溢於言表,恨當初未能血刃王龍客以至貽害至今。說到張巡,尤記得他突圍前的豪言壯語,大意是說壹城壹池的得失算不了什麽,只要民心未失,便有千百個張巡繼之而起,中華錦繡江山又豈能容胡虜染指。段圭璋、南霽雲等人先後慷慨赴義,亦是抱著同樣的信念。而這麽個簡單的道理,卻是肅宗所不能參透的,他棄危城於不顧,視上千拋頭顱灑熱血之將士於不顧,七道金牌急招郭子儀西救靈武,守住了江山卻人心盡失,比其老子的做法可謂有過之而不及。 讀到終回時只覺得血脈賁張悲從中來,郭從瑾、雷萬春、張巡、段圭璋、南霽雲……多少大唐英雄好漢,滿腔的熱血,連帶城中上萬條人命,竟是白白獻給了昏庸的唐玄宗父子。又或許意難平的僅是書頁後置身事外的我們,沒有什麽能挨得過時間,總是會有遲暮的那壹天,再偉大的英雄也終將會老去--如此說來,戰死沙場留青史,於他們而言,也許就是最好的歸宿了。 大唐的結局甚是具有梁羽生特色,郭令公收睢陽李光弼入潼關,亂戰指日可平。待讀到空空兒盜劍相還,只覺得物是人非恍若隔世。竇缐娘臨終托孤於夏淩霜,聯想到之前諸多是非恩怨--這廂我們還沈浸於悲切之中惘然嗟嘆,那邊梁老竟已忙不叠地將金龍玉釵擺出,預示又壹段拉郎配故事的開始,看到這裏禁不住啞然失笑,壹時間悲壯的氣氛煙消雲散。陳墨有句話說得甚好,金庸的小說是小說家的小說,而梁羽生的小說則更多是文人的小說。想看癡情愛情的大可找瓊瑤阿姨,註重故事情節自有金庸古龍把陣,《大唐》本就不是壹部以愛情亦或故事性著長的小說,但這些都不重要-- 掩卷間忍不住希噓感慨,這還是梁羽生,還是當年陪我們從《七劍》、《雲海》、《萍蹤》壹路走來的清雅書生。刻板些又怎樣,平淡些又怎樣,那些驚心動魄的大繁華大悲劇,還是留在他人的故事裏去述說吧。人生本就是這樣,猶如飛鴻踏雪淡淡留痕,妥協多是勝過激烈的情感,無奈終是多過圓滿的結局,就如同《大唐》中王燕羽於展元修的開懷、薛嵩於安祿山的妥協。神雕之襄陽大捷縱是大快人心,卻更要感謝梁羽生為我們重現了睢陽歷史上最真實的壹幕。自恃能冷眼旁觀歷史,安史之亂不過是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鬥爭,是朝廷與地方割據勢力內部的矛盾,待讀完《大唐》,卻發現已不能用課本上的性質定義睢陽之戰的意義。這壹仗最大的贏家,自不是以唐肅宗為首的中心政府,更不是血洗睢陽的叛軍功臣令狐潮、尹子奇,他們亦或保得了江山,亦或打了漂亮的壹仗,卻都是百姓眼中不折不扣的失敗者。最值得開懷壹笑的,是誓與睢陽***存亡的四千大唐英雄將士,碧血丹心永不滅,正是他們--給《大唐遊俠傳》這麽壹個非圓滿的結局賦予了不壹樣的意義。
希望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