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大陸電影 - 吳的基本解釋

吳的基本解釋

中國東部江浙地區文化的統稱,位於浙江,江蘇南部(不包括長江以北的江蘇北部地區)及安徽東南部壹帶,此地區語言為大部分說吳語。歷史沿革如下:

春秋時期屬吳越兩國;

三國時期屬東吳國;

五代十國時期屬吳越國;

唐初期屬江南東道

唐後期屬浙江東道和浙江西道,

宋朝屬兩浙東路和兩浙西路

此地區長期位於同壹行政單位內,到近代才分屬浙江,江蘇,安徽三省,因此語言,文化和習俗較接近。吳語,吳文化也可說成吳越語,吳越文化。 中國周代諸侯國名,在今江蘇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後擴展至淮河下遊壹帶;同時也指該國國都吳(今江蘇蘇州)

相關詞匯有:

吳鉤:古代吳地(今江蘇蘇州)所造的—種彎形的刀。《吳越春秋·闔閭內傳》:“闔閭即寶莫耶,復命於國中作金鉤,令曰:‘能為善鉤者,賞之百金。’吳作鉤者甚眾。”後泛指鋒利的刀劍。如李賀《南園》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吳越同舟:喻過去的仇人由於當前利害壹致而成為朋友。 見於先秦·孫武《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

成語背景:

春秋時,吳國和越國經常交戰。壹天,在吳越交界處河面的壹艘渡船上,乘坐著十幾個吳人和越人,雙方誰也不搭理誰,氣氛顯得十分沈悶。

船離北岸後,壹直向南岸駛去。剛到江心,天色驟[zhòu] 變,刮起狂風來。剎時間烏雲密布,暴雨傾盆,洶湧的巨浪壹個接著壹個向渡船撲來。兩個吳國孩子嚇得哇哇大哭起來,越國有個老太壹個踉蹌[liàng qiàng],跌倒在船艙裏。

掌舵的老艄公壹面竭力把住船舵,壹面高聲招呼大家快進船艙。另外兩個年輕的船工,迅速奔向桅[wéi]桿解繩索,想把篷帆解下來。但是由於船身在風浪中劇烈顛簸,他們壹時解不開。如果再不趕快解開繩索,把帆降下來,船就有傾覆的可能,情勢萬分危急。

就在這千鉤壹發之際,年輕的乘客不管是吳人還是越人,都爭先恐後地沖向桅桿,頂著狂風惡浪,壹起去解繩索。他們的行動,就像左右手配合得那麽好。不壹會,渡船上的篷帆終於降了下來,顛簸著的船得到了壹些穩定。老艄公望著風雨同舟、***度危難的人們,感慨他說:“吳越兩國如果能永遠和睦相處,該有多好啊!” 中國東漢末年三國之壹。

相關詞匯有:

吳下阿蒙:原指三國時吳國名將呂蒙,意思是人沒學問,地位由低攀高,從貧窮到富有。喻原先學識粗淺的人。

吳下:現江蘇長江以南;阿蒙:指居處吳下壹隅的呂蒙。

吳牛喘月(喻見到類似事物就膽怯害怕起來)。 姓。

姓氏:吳 祖籍: 吳郡

祖宗:泰伯 郡望:延陵郡

分類:以國為氏

姓氏淵源

吳姓源於姬姓,肇端於吳國,形成戰國初期,始祖是周朝的太伯和仲雍。

吳姓,百家姓中排列第六位。趙錢孫李 周“吳”鄭王,如吳承恩、吳呂林、吳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