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大陸電影 - 劉秀兄長劉演被殺死後埋在宛城?後來呢,劉秀稱帝後壹直沒遷其墓嗎?

劉秀兄長劉演被殺死後埋在宛城?後來呢,劉秀稱帝後壹直沒遷其墓嗎?

劉演(?─23年),字伯升,南陽蔡陽人,東漢光武帝劉秀的哥哥。新莽末年,他與劉秀等人率七八千人起義,號「舂陵兵」,自稱柱天都部。後加入綠林軍,更始政權建立後,任大司徒,封為漢信侯。昆陽之戰後被更始帝猜忌,被殺。劉秀建立東漢後,追謚他為齊武王。 人物詳細經歷 齊武王演字伯升,是漢光武帝之長兄。劉演此人與劉秀雖為同胞兄弟,但性格迥異。他鋒芒外露,史書上記載“性剛毅,慷慨有大節。自王莽篡漢,常憤憤,懷復社稷之慮,不事家人居業,傾身破產,交結天下雄俊”。 地皇三年(公元22年),當其賓客為“小盜”,這“小盜”就是從事打家劫舍的活動。劉演好俠養士,他的賓客中自然也有“小盜”之人。 劉秀為擺脫幹系,避地新野時,劉演就開始了起事的謀劃。他秘密召集諸豪傑計議說:“王莽暴虐,百姓分崩。今枯旱連年,兵革並起。此亦天亡之時,復高祖之業,定萬世之秋也。”於是分遣賓客,四處聯絡。 正在此時,劉秀與李通等拉上關系,準備在宛城起事。正值劉演籌劃舉事,兄弟二人不謀而合。於是決定劉演在舂陵,劉秀與李通等在宛城,鄧晨在新野,同時舉義。他於十月合子弟賓客七八千人,在舂陵舉起了反莽的大旗,自稱天都部,即自喻為擎天之柱。 劉演 與劉秀在南陽起事以後,面臨的軍事形勢十分嚴峻。因為,此時雖然綠林軍民發展壯大,新市、平林兩支人馬已發展到南陽。但是,南陽郡的大部分還掌握在王莽官軍手中,新市、平林的勢力只在南陽的南部邊緣活動,劉演明白,行動稍有不慎,就有被消滅的危險。僅靠自己這支隊伍單槍匹馬地發展,顯然是不行的,必須投到綠林軍中去,走***同發展的道路,才有自己這支隊伍的前途。 於是他派遣隨同自己起事的族兄劉嘉前往新市、平林軍中聯絡。劉嘉父早歿,劉演父視他如已出,資助他與劉演壹起到長安求學,所以他與劉演壹家有著特殊感情。 劉嘉到新市、平林軍中,與其領袖王鳳、陳牧等聯系,表示了聯合對敵的願望。新市、平林正急於向北發展,以便在南陽打開新的局面,對在南陽地區頗有影響的劉氏宗族的合作自然竭誠歡迎。雙方合軍壹處,開始了***同對王莽官軍的作戰行動。他們聯軍進擊長聚,與官軍作戰。義軍並力西進,攻克唐子鄉(今湖北棗陽北),殺死湖陽(今河南唐河南)尉。接著全軍奮力、北進,攻克棘陽(今河南南陽市南)。 王莽南陽的最高軍政長官前隊大夫甄阜、屬正梁丘賜見義軍威脅自己的老巢,率軍全力迎戰,雙方激戰於小長安(今河南鄧縣境)。 這壹天,大霧彌漫,官軍憑借有利的地形和對環境熟悉的有利條件,猛力反擊,使起義軍遭受重大失敗。劉氏數十個同宗兄弟都死於這場劇烈的混戰中。起義軍調整部署,退守棘陽。 甄阜、梁丘賜獲此大勝,決心乘勝追擊,全殲義軍。他們率10萬精兵南渡黃淳水,前鋒達沘水,在兩河之間安營紮寨,同時拆掉架在黃淳水上的橋梁,示無還心,擺出要同義軍決壹死戰的架勢。 新市、平林兩軍新敗之後,已經對官軍產生了很重的畏懼情緒。今見官軍窮追不舍,且其軍力、裝備又遠勝義軍,因而對能否戰勝敵人信心不足,打算脫離接觸,迅速南逃。 劉演與劉秀計議,如果此二支友軍撤走,單憑他們統帥的部隊,實在難以戰勝敵人。必須設法穩住二支友軍,同心協力,***同對敵,才是萬全之策。恰在此時,王常、成丹、張昂所統帥的壹支5000人的下江兵北抵宜秋(今河南唐河東南)。劉演決心說服這支部隊參加戰鬥,這可增強對官軍戰鬥的力量,又能穩住處於動搖中的其他二支義軍。 劉演兄弟二人與李通壹起前往下江兵駐地,劉演說:“願見下江壹賢將,議大事。”成丹、張昂***推王常。劉演對王常“說以合從之利”。常大悟,曰:“王莽篡弒,殘虐天下,百姓思漢,故豪傑並起。今劉氏復興,即真主也。誠思出身為用,輔成大功。”劉演曰:“如事成,豈敢獨饗之哉!”王常被說的口服心服,五體投地,表示決心追隨劉氏兄弟***創大業。 然而,當王常將與合作的意向告訴成丹、張昂二人時,他們極力反對,主張不應該受制於劉氏兄弟。此時王常已傾心歸漢,乃勸導下江諸將:“夫民所怨者,天所去也。民所思者,天所與也。舉大事者必當下順民心,上合天意,功乃可成……今南陽諸劉舉宗起兵,觀其來議事者,皆有深計大慮,王公之才,與之並合,必成大功,此天所以佑吾屬也。”壹席話說服了下江兵諸將,他們的態度又影響了新市與平林兩支隊他。三支義軍決心與劉氏兄弟統帥的南陽義軍團結戰鬥,***同反擊。 劉演、劉秀對此十分高興,他們同綠林軍領袖們“大饗軍士,設盟約。”休息三天,同時制定了周密的作戰計劃。 更始元年(公元23年)正月甲子,劉演將全軍分為六部,借助黑夜的掩護,分進合擊,壹舉奪取官軍的後勤基地,“盡獲其輜重”。 第二天早晨,劉演兄弟率兵自西南方向攻擊甄阜軍,下江兵自東南方向攻擊梁丘賜軍,雙方拼死搏鬥,激戰早飯時,梁丘賜陣腳先亂,士卒潰逃。甄阜軍見狀,頓時也失去抵抗的勇氣,紛紛逃竄,義軍緊追不舍,逃散的官軍被逼至黃淳水邊,欲渡無橋,欲戰無力,被殺或溺水死亡者近兩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