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大陸電影 - 對未成年人的教育應遵循哪些原則

對未成年人的教育應遵循哪些原則

系統地確立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則,為我國未成年人道德教育提供科學依據和價值取向是十分重要和緊迫的.人本性原則、主體性原則、公民性原則、實踐性原則是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則.這些基本原則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貫通,為確立我國未成年人道德教育的目標、性質、模式、內容和方法提供了重要的理論依據,為探索有中國特色的未成年人道德教育路徑指明了方向.

這有篇論文,您去看壹下吧~

/Periodical_ddywm200505013.aspx

還有另外壹篇

很多人相信這樣壹個道理,人的欲望是永遠無法滿足的。這是人類社會進步的基本動力。也就是在這種源動力的推動下,人類文明才不斷發展著。因此,在未成年人的教育問題上,不僅家長,就是有些學者也堅信,不必擔心下壹代會因為滿足而放棄努力。

但是,筆者認為,“欲望無限”的提法主要是指人類的精神與理想追求,屬於“高級需求”範圍;而在感官與心理等“低級需求”方面,則很容易由現實條件實現滿足。而且,這種滿足往往並不由事務的絕對程度來決定,而是相對條件就可以實現滿足。比如富裕,就沒有絕對標準。再比如,沒有電影的時候,唱大戲也能滿足人們的心理與感官需求。還有,比如壹個學校,不管其整體教學水平如何,都不影響名列前茅的學生產生自豪感。這都是相對標準。相對標準,很容易讓實現了相對滿足的人不思進取。比如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很容易產生驕傲自滿的心理。

現實中,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滿足個人低級需求的條件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在學校教育方面,隨著各種教育形式與方法的改進,對知識的傳授手段也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現在有很多學校,各種教學設施、儀器壹應俱全。對現有知識的剖解真可以用“掰開了揉碎了”來形容。但盡管課堂教學的手段進步了,可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卻反而降低了。究其原因,是現有的教育理念,限制了孩子們對未知世界的好奇,進而,對固定範圍內課本知識的反復咀嚼,更讓孩子產生了枯燥感,讓很多學生對課堂教學感覺味同嚼蠟。對此,也有很多老師鼓勵學生帶著疑問學習,有些學校也倡導啟發式教學,但在這樣壹種教育體制與社會環境中,這些措施無法解決根本性的問題。

這裏,教育體制不是本文討論的重點,只是想說明,對於教學大綱要求的課本知識,學校對學生采取的是壹種“無限滿足”形式,這種形式對學生來說弊大於利。學校、老師對學生的所有問題都窮盡壹切可能進行剖解,而對教學大綱之外的知識,盡管學生有著豐富而多樣化的需求,但多數學校則唯恐避之不及。這就好象是吃飯,饅頭米飯管夠,但菜肴卻奇缺、乏味,這種形式的無限滿足,相當於吃飯時過於強調主食而忽視了營養搭配,只註意了熱量,而忽視了營養均衡與微量元素的補充。久而久之,不僅不能使學生對知識產生更多的好奇與渴求,相反,卻使學生主動學習的熱情在下降。試想,壹個捧著壹堆饅頭的人,盡管他不必擔心挨餓,但他會思索食物的來源嗎?

同時,在家庭教育上,盡管有些家長意識到孩子應該全面發展、綜合提高、健康成長,但可惜的是,很多家庭缺少科學的理念。對於孩子的成長需求,所采取的,僅僅是在教育投入上“舍得花錢”。很多家長認為,只要條件允許,孩子的要求就應該盡量滿足,孩子們的學習用具、用品能買就買,孩子喜歡的興趣班、特長班要報就報,孩子想參加的活動能參加就讓他參加,甚至孩子想出國出境學習,家長也會努力想辦法。在這種指導思想下,孩子被無限滿足著,造成很多負面效果。即使有些家庭也有挫折教育、磨難教育、體驗教育的意識,但實施起來,也無非是參加個主題訓練營之類,其做法仍然是“無限滿足”式的。在這些家長看來,只要讓孩子參加了這樣的主題練習,就可以讓孩子經風雨長閱歷了。

筆者認為其實不然。且不說這樣的主題訓練有沒有意義,單就無限滿足式的教育方法來說,其負面效果就至少有以下兩個方面:

壹,無論是學校教育還是家庭教育,無限滿足式的方法,往輕了說會造成孩子性格的逆向發展,往重了說會泯滅孩子求知的天性。學校那種“保證饅頭管夠”的教育固然不可取,家庭教育中,孩子想啥就給啥的做法同樣不可取。這就好比孩子吃厭了學校的饅頭,於是家長在孩子的要求下又為他買回壹大堆垃圾食品。這同樣不科學。其實,很多家長的心理是,用經濟手段在物質消費方面盡量滿足孩子,以企望孩子能夠感到快樂,學會感恩。然而,這樣做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不僅可能會對自身能力與社會環境產生誤判,還很容易形成很深的紈絝思想,極端的表現是“以自我為中心,依賴、偏執、無責任感的恣意妄為”等。現在社會上有為數不少的“啃老族”“月光族”,嚴格說他們並不是失敗的壹群,但他們普遍缺少自我規劃,缺乏理想追求。在他們心裏,只有生存目的,沒有人生目標;只有現實的感官快感,少有思想成就感。

無限滿足還有壹種負面作用,就是會對孩子與生俱來的求知欲進行溫柔扼殺。這並不難理解,人的欲望在什麽時候最強烈,是在這種欲望不能被充分滿足的時候,某種欲望壹旦有條件被長期滿足著,這種欲望便會消減、消褪,甚至消失。就象科學進食,八分飽最理想,如果每天吃得太多、過飽,甚至吃到消化不良,往往就會厭食了。孩子的求知欲同樣如此。現在很多學生厭學,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正是這樣造成的。

二,無限滿足不會為未成年人帶來真正的快樂。成年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些“小時候”的回憶,但哪些記憶會歷久彌新呢?大多是那些充滿創造性的行為,哪怕是那些“不太光彩”的事情,比如男孩子的惡作劇等。現在的多數未成年人,由生活條件好了,所以對“接受”接受不太感興趣,但對“創造”卻不乏熱情——包括策劃惡作劇。如果我們在孩子小時候,只是壹味給予,試圖用無限滿足來為他們制造快樂,那麽肯定事與願違。有些家長認為:以前自己曾經受過苦,可不能再讓下壹代受苦;或者,以前自己沒條件達成的願望,現在有條件了,就不能再讓孩子重復上壹代人的遺憾。其實這是壹個誤區,壹代人有壹代人理想和追求,在實現這些理想追求的過程中,即有成功的快慰和欣喜,也有失敗的惆悵與遺憾。這是任何時代都改變不了的。成人如此,孩子亦然。家長希望孩子們快樂的願望是良好的,但家長應該懂得,真正的快樂,是孩子們自己創造的,而不是家長所能給予的。因此,社會要為孩子們留出足夠的、由自己創造快樂的空間。

因此,筆者主張讓孩子們接受壹些真正的磨難和挫折,這種磨難和挫折,不是類似訓練營、夏令營那樣人為設計的形式,而是學校與家庭通過在現實中實實在在的拒絕幫助來體現,讓孩子們的某些願望與理想,在自己的主導下實現或者失敗。成功了,便得到真正的快樂,失敗了,也有利於幫他們認識實現社會。同時,這也對未成年人常葆對未知世界的好奇大有裨益。

不必擔心的是,挫敗,傷害不了孩子們的求知與創造熱情,相反,還會激勵他們,磨礪他們。

再窮不能窮教育,是指國家、社會之與教育事業的態度。再富不能富孩子,卻是學校、家庭之於教育的方法。孩子的天空也會下雨,讓孩子學會自己帶傘,或者選擇在雨中瘋玩,都好過妳次次送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