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可汗之怒》的總毛利要低於《星際迷航大電影》,但卻因為其低制作成本而讓派拉蒙獲得了更大的利潤。由馮達·N·麥金太爾根據電影撰寫的小說,在《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上停留了三周還多的時間。與前作不同的是,《可汗之怒》在當時並沒有推出玩具產品;1990年代,彩星集團推出了可汗與莎維可的玩偶;直到2007年,為紀念這部電影上映25周年,Art Asylum才推出了全系列的動作玩偶。驚奇漫畫在1982年並未出版過改編的漫畫作品,但IDW出版社已宣布將在2009年4月推出改編的漫畫作品對《可汗之怒》的評論趨於正面。爛番茄影評網站曾對此進行抽樣調查:基於對38份樣本的統計,其中***有92%的評論對電影持有正面態度。繼對第壹部電影的冷淡回應後,愛好者們對《可汗之怒》的反響非常正面。這部電影的成功被贊譽為重新吸引了公眾對《星際迷航》的興趣。《每周娛樂》的馬克·貝爾納丁(Mark Bernardin)對其評價更高,稱《可汗之怒》“這部電影被公認為拯救了我們所知的《星際迷航》”;此外,《可汗之怒》還被壹些影評家們認為是這壹系列中最好的電影之壹。
《可汗之怒》的節奏明顯快於前部電影,並與《星際迷航原初系列》電視劇非常接近,《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的影評員們都對這壹點加以贊譽《紐約時報》的賈內特·馬斯林認為,《可汗之怒》要比它的前作有著更出色的故事情節,並做到了其前作沒有做到的事:令結局意味著壹切。《劇藝報》認為,《可汗之怒》比其前作更接近於早期《星際迷航》的精神。角色間的強烈互動亦被認為是這部電影的壹大特色,蒙塔爾萬飾演的可汗亦是影評人們關註的焦點之壹。
《芝加哥太陽時報》的羅傑·埃伯特與《暫停》周刊的德裏克·亞當斯(Derek Adams)抱怨電影的戰鬥場面看起來並不是那麽激烈,且感覺它像是壹場通俗鬧劇。埃伯特與《電視指南》都覺得制片方將史波克之死處理得體且富有戲劇性,但《華盛頓郵報》的加裏·阿諾德(Gary Arnold)卻不這麽認為,他覺得史波克之死“是[對故事情節]無必要的扭曲,制片方顯然已準備好靠胡編亂造來滿足公眾對修改結局的要求。”表演上的不足也是負面評論批評的焦點之壹《帝國雜誌用“難看的頭飾”(dodgy coiffures)與“聖誕老人裝”(Santa Claus tunics)來諷刺電影中的某些元素,認為這部電影還不到火候。
1982年,《可汗之怒》贏取了兩項當年度的土星獎,分別是最佳男演員獎(夏納)與最佳導演獎(梅耶)。1983年,這部電影被提名到雨果獎“最佳戲劇表演獎”,但卻輸給了《銀翼殺手》。《可汗之怒》還對後來的壹些電影產生過影響:梅耶先前被拒絕的電影標題“The Undiscovered Country”後來被使用在了1991年的《星際迷航6:未知國度》,該部電影亦沿用了前作的美國海軍風格.導演布裏安·辛格還曾提到說,《可汗之怒》對他導演的《X戰警2》以及他為《超人歸來》撰寫的結局(後來被放棄)都產生了影響。此外,傑弗裏·艾布拉姆斯、戴蒙·林德勒夫。、羅伯托·奧奇和亞歷克斯·庫茲曼。也都十分喜愛這部電影,他們正是派拉蒙重啟“星迷”事業後的新壹代《星際迷航》制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