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在線》欄目的選題多以事件為主,事件本身的故事性是吸引觀眾的壹個重要因素,在“第壹現場”版塊所應該擁有的是大量的細節鏡頭,攝像機要捕捉的是與案件息息相關的物證以及人物的反應,尤其是當事人的表情及語言,而且要兼顧辦案人員富有動態感的言行和情緒特征。在“馬家爵”案中,看到馬家爵落網時滿身汙垢,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是壹個“黑人”的時候,編導無須用更多的解說來表述馬家爵在逃期間惶惶不可終日的狀態,畫面本身就是“敘述者”,而這樣無聲的語言則更具震撼力,它留給觀眾更多思考的空間,觀眾與畫面形成壹種交流,張力因此而構成。假設前期擷取的鏡頭都很完美,在後期節目制作過程中的敘事就應該將重點放置在敘事結構上,而這個結構的原則應該是不斷地設置“懸疑”。“懸疑”構成事件的結扣,也是矛盾沖突的交匯點,它推遲了結果的展示,在敘事上形成跌宕起伏的節奏,觀眾的收視註意力被這樣的“懸疑”所牽引著,觀眾容易沈浸到這樣的疑點重重的敘事過程中去,從而獲得現場的感受,這正是“第壹現場”版塊的魅力所在。
2003年8月《法治在線》播出“第壹現場:高架橋夜捕飛車賊”,通過隱藏在高架橋邊壹座居民樓內的攝像機真實記錄了廣州某高架橋上壹段時期內頻頻發生的飛車團夥搶奪行人財物的現場,其中壹個1分鐘左右的長鏡頭讓我們記憶猶新:飛車賊為搶包明目張膽的將壹名不肯放手的受害者在橋上拖了20多米,犯罪者的張狂、受害者的無助就在這個搖搖晃晃的長鏡頭中壹覽無余,鏡頭的客觀冷靜、觀者的拍案而起,現場的張力勝過壹切有聲有色的描述和評論。因為播出篇福所限,這個節目是分上下集播完的,上集剛播完,中心的電話就被打爆了,觀眾幾乎是憤怒的指責欄目為什麽不將該節目在壹期中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