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頭飾
頭飾包括銀角、銀扇、銀帽、銀圍帕、銀飄頭排、銀發簪、銀插針、銀頂花、銀網鏈、銀花梳、銀耳環、銀童帽飾。
1·銀角
落銀角分三種類型,即西江型、施洞型、排調型。西江型銀角兩角分叉,主紋通常為二龍戲珠形象,龍身、珠體均為凸花,高出底面約1厘米。西江型銀角因體積大而頗具恃色。其寬約85厘米,高約80厘米,飾件高度超過佩戴者身高的壹半,即使在世界上也堪稱壹絕。姑娘們佩戴時還要在銀角兩端插上白雞羽,雞羽隨風搖曳,使銀角顯得更為高聳,巍峨壯觀中兼有輕盈瓢逸之美。西江型銀角造型簡樸, 線條明快,最具古風。施洞型銀角又稱銀扇,因其在分叉的兩角間均勻分布四根銀片頗類扇骨而得名。銀角主紋亦為二龍戲珠,龍、珠皆單獨造型制作,用銀絲同主體焊連。兩角頂端為錢紋,四根銀片高過兩角。頂端為蝴蝶,蝶口銜瓜米垂穗。銀片間立六只鳳鳥,展翅欲飛。各型銀角中,施洞型銀角造型最繁綢奢華,制作亦最為精細。佩戴者行走時,銀角上龍鳳顫動,躍然譬項。同為銀扇形的舟溪苗族銀角,兩角間數根扇片,無裝飾,薄而輕。排調型銀角同上述兩種銀角有所區別。其壹,佩戴不是靠插針,而是靠銀片緊裹頭帕起到固定作用。其二,銀角似角似羽。兩角壹分為二,遠觀似角,近觀如羽。正中開出壹支,頂端則明顯為變形銀羽。突出三艾皆插白雞羽。造型主題的含混沖突,是根植於造型者宗教觀念中萬物有靈多元表現意識的物化。經實地考察,排調亦為巫術發達地區,當地敬奉的神邸***148種。
2·銀帽
銀帽分為三種類型,即重安江型、雷山型、革東型。銀帽為苗族盛裝頭飾,由眾多的銀花及各種造型的鳥、蝶、動物和銀鍵入銀鈴組成,給人以滿頭珠翠、雍容華貴的印象。重安江型銀帽為半珠形,全封頂,分內外兩層。內層用纏布鐵絲編成適於頂戴的帽圈,外層分三段,上段為帽頂,通冠由成百上幹的銀花組成,簇簇擁擁,十分繁密。帽頂正中,銀扇高聳。銀扇四周,有數只鳳鳥、蝴蝶、螳螂高處花簇之上,或翔或踞,形態逼真。中段帽箍為壓花銀片,上有二龍戲珠紋樣,兩側有孩童嬉戲形象。下段沿帽箍垂下壹排吊穗,皆以銀鏈相連,銀鈴叮當。冠後拖三組銀羽,***十二根,羽長及腰。重安江型銀帽的造型及結構設計充分吸收了古代“步搖”之長。步搖出現於戰國時期,文字記載最早見於宋玉的《風賦》。其曰:“主人之女,垂珠步搖”。《釋名·釋百飾》記:“步搖,上有垂珠,步則搖動也。”步搖具有兩個特征,壹為垂珠,二為顫枝。重安江型銀帽凡銀花、銀鳳、銀蟲均用簧形銀絲與帽體相連,並作顫枝處埋。額前流蘇低垂,戴帽人舉手投足,則銀花晃動,流蘇輕搖,整個銀帽頓時被註入生命活力。雷山型銀帽上大下小,無頂,通高約30厘米。其恃點是註重突出帽圍的平面裝飾,帽圍約10厘米高的銀片上布滿凸紋動物及花卉形象,帽圍前疊飾蝶、鳥等單體銀片,並以銀絲焊連,層次感極強。帽頂為顫枝銀花,銀光閃爍,花姿綽約。銀帽下部為齊眉流蘇,密勻整齊。革東型銀帽,半封頂,是銀圍帕和銀替的組合體,較為簡單。
3·銀圍帕
銀圍帕有兩種類型,壹種是將散件銀飾固定在頭帕上,另壹種則整體為銀制,內襯布墊或直接固定在頭上。貴州都勻壩固苗族將五件銀帽飾綴在紅綠豎條相間的頭帕上,正中銀飾稍大,綴於額部,其余四件稍小,對稱綴於兩耳前後,均為鏤空銀花。該頭帕銀色閃爍,布彩絢麗,相得益彰,頗有特色。羅甸逢亭苗族在青色包頭帕上,橫排五個圓錐形銀飾,紋樣皆為銅鼓紋,並以兩根銀鏈相連。每個圓錐形皆垂吊有蝴蝶瓜米穗。雷山苗族把二十個渦紋銀帽飾分上下兩排對稱地釘在15厘米高的紅布上,排間綴長方形銀花片,紅白相襯,色彩對比鮮明。整體為銀制的以施洞苗族銀馬圍帕最為精致。其分三層,上層為二十九個芒紋圓形銀花;申層正中鑲嵌圓形鏡片,鏡片兩側各有十四位騎馬將士;下層為垂穗。銀馬圍帕以騎馬將士為主紋。兵士們披盔戴甲,隊列整齊;駿馬蹄踏銀鈴,威武雄壯。貴州凱裏舟溪苗族的銀帕中間寬,兩端窄,系於額際,頗類古代首飾中的抹額。
4·銀發簪
苗族銀發簪式樣極多,題材以花、鳥、蝶為主。雖然同樣是花,但單瓣、復瓣,或束或簇,繁簡密疏,造型大不相同。就風格而言,有的發簪纖巧細膩,靈秀生動,有的古拙樸實,渾厚凝重,各具特色。雷山西江苗族銀發簪數十朵連枝銀花呈扇形展開,綠、黃、紅、白四色料珠裝飾花蕊。扇心有五只銀風昂首欲鳴。其排列疏密有致。發簪平伸譬後,如雀尾般散開,很是美麗。凱裏苗族的銀蝶發簪三支為壹套,五花銀簪插在頭頂,雙花銀簪分插左有。施洞苗族銀鳳發簪造型生動,風頭冠雄嗓秀,鳳頸用銀絲編織,質感極強。王司苗族銀鳳簪的造型則手法誇張。銀鳳背上滿布銀花,翅腹密垂燈籠穗、葉片穗。整簪以鳥身為中心,輔飾的銀片、垂穗呈輻射狀向四周伸展,恰似壹團錦繡花簇。苗族銀飾所顯示出的不同風格及特征,極大程度上同當地服裝繡染紋飾緊密相關。如與壬司苗族屬同壹文化地域的丹寨苗族,其蠟染紋飾中也常見鳥背生蔓、蔓頭長魚、魚口吐枝、枝頭綻花的形象,表達了當地苗族篤信生命不滅、循環無窮的觀念。
5·銀插針
銀插針同屬銀發簪類,但通常造型簡單,因此單獨列類介紹。
插針的類型很多,有葉形銀插針、挖耳銀插針、方柱形銀 插針、錢紋鑲珠銀插針、幾何紋銀插針、壽字銀插針、六方珠丁銀插針等等,數不勝數。
苗族插針的佩戴方式各有不同。龍裏苗族銀插針為三個銀泡,每個銀泡上吊三個銀鈴,插於髻後。施洞苗族龍首插針大小不等,大的用於節日,小的為日常生活中所佩戴。其插法為橫向貫穿頂髻,留出壹截簪桿斜出髻頂,格外惹眼奪目。黎平苗族寬花插針柄部為雙層桃形,中間高,四周薄,上部飾有單層花瓣,造型與眾不同。從江苗族的鬥簽插針簪獨具特色,壹式數支,團團圍住發髻,雖不能遮風避雨,卻艷艷生輝,別有壹番情趣。貴陽苗族銀牛角簪造型如銀筷,十支壹套。每支根部皆垂有吊穗,佩戴時自左向有插入發髻,橫成壹排,遠觀猶如排炮。
6·銀網鏈飾
銀網鏈飾屬發簪類,都柳江流域較多見。典型的有墜魚五股網鏈飾,由插針穿環固定,五股銀鏈如網張開,罩在簪後。清水江流域流行的毛蟲形銀圍帶也屬銀網鏈飾。其為八棱空心圓條,以銀絲編織而成,用來裝飾腦後發髻。
7·銀花梳
銀花梳既可梳發、壓發,又是裝飾品,通常內為木質,外包銀皮,僅露梳齒,梳背上銀制各類形象以為裝飾。其造型有繁有簡。雷山西江苗族銀花梳梳背滿飾花、鳥、龍、鹿等形象,是花梳中的上乘之作。都柳江流域的銀花梳,往往在梳背上裝飾十數位菩薩形象或尖角狀物,並附有長長的銀鏈。戴上花梳後,銀鏈分五層或六層呈梯形自然垂下。而凱裏爐山銀花梳只是在木梳外包上壹層壓花銀片,制作較為簡單。
8·銀耳環
銀耳環是苗族銀飾家族中款式最多的壹支,僅貴州博物館不完全的收藏,已近百種。耳環分懸吊型、環狀型、鉤狀型、圓輪型四種,以懸吊型、環狀型較多。其多樣的款式,壹是得益於仿生設計的大量運用。苗族耳環造型除了常見的花、鳥、蝶、龍等題材外,其他形象亦多有出現。湘西苗族的茄子形耳環,從對整體造型的把握,到茄柄、茄蒂等細節的處理,都忠於原型,力求逼真。流行於貴州都勻的蒜蔓耳環,將蒜蔓桿設計為環,壹筆略過,著力喧染作為墜飾的蔓尖部分。整個耳環造型簡約,風格獨特。松塔形耳環以剝離後的松球為原型,自下而上,層層收斂,韻律感極強。塔尖處理成銅鼓紋圓頂,虛實結合,相得益彰。類似的設計還有牛角形耳環、釘螺墜耳環、催米蟲耳環、隋蜒耳環等等,這從壹個側面反映出苗族銀匠師承自然、積極進取的創作精神。二是得益於相同題材不同的處理手法。如造型並不復雜的牛角形耳環,即有四棱柱、刻花挖槽四棱柱、刻花扁平形、絲編圓柱形之分。題材相同的墜朵花耳環,不同造型的更是不下數十種。另外,苗族銀匠還善於從生產、生活中捕捉靈感。都柳江流域水源充足,池塘、稻田養魚十分普及,流行黎平迫東壹帶的墜魚罩籮耳環便是當地捕撈方式在銀飾上的反映。罩籮當地叫圓籮,無底,捕魚時先將魚罩在籮內,然後抓獲。墜魚罩籮耳環上段為籮,以銀絲編就,沿籮口為魚墜,魚頭朝籮,仿佛成群結隊的魚兒遊迸罩籮,寓意芋收。按照文化生態學的觀點,文化形態首先是人類適應生態環境的結果,作為銀飾,也離不開其獨特的地域性,並直接受到它的影響。苗族耳環的款式如此豐富多樣,更重要的壹個原因是苗族分支眾多。同壹分支內,往往男女耳環不同,婚前婚後有異,而且與其他大件銀飾相比,耳環較少受到經濟因素的限制,因此,在所有苗族銀飾中以耳環分布最廣,款式最多。
9·銀童帽飾
由於苗族視銀為避邪之物,生活在清水江流域的苗族有給兒童飾銀的習俗。銀飾通常釘在童帽上。傳統的童帽飾造型多見獅、魚、蝶等形象,還有受漢族文化影響的“福祿壽喜”、“長命富貴”等字樣及“六寶”等,構思巧妙,造型別致。貴州施洞有壹種專為嬰兒特制的銀菩薩帽飾,壹套九枚,件小,片薄,份量輕,適於不堪重負的嬰幼兒佩戴。
苗族銀頭飾還包括銀護頭花、銀頂花、銀瓢頭排等。
苗族銀質頭飾的貼力在於其特殊的組合、特殊的佩戴方式以及同頭帕相得益彰的搭配。這種組合方式非常傳統,銀簪的位置、銀梳的方向、銀帕的圍法以及所有散件的佩戴,都有嚴格的規定,不能隨心所欲。往往是由母親親手為尚不精通的女兒逐壹插戴。頭飾的偏重位置亦因地而異,或髻頂,或額前,或髻側,或腦後。有些地方並不把頭飾直接插於髻頂發間,而是以"青布蒙頭",把飾件固定在頭布上,展現出獨特的裝飾風格。
(二)胸頸飾
胸頸飾包括:銀項圈、銀壓領、銀胸牌、銀胸吊飾等。
1·銀項圈
苗族很重視對胸頸部位的裝飾,由此銀項圈成為銀飾中制作考究的壹支。其可分為鏈型和圈型兩種。鏈型以鏈環相連,可活動變化;圈型則用銀片或銀條制成圈形,定型後不可活動。少數亦有鏈圈合壹的。此外,在貴州都柳江流域還流行壹種銀排圈,即套圈,每套少則幾個,多則十兒個,由內及外,圈徑遞次增大。屬於鏈型的有8字環形項鏈、金瓜項鏈、串珠型項鏈、四方形項鏈、響鈴項鏈等。屬於圈型的有扭索項圈、絞絲項圈、串戒指項圈、百葉項圈、 簍花項圈、藤形項圈、銀龍項圈、方柱扭索項圈。鏈圈合壹的有百家保鎖帶鏈項圈。串戒指項圈很奇特,是以簍花銀片 為內圈,用十四枚戒指串成的。為避免戒指重疊,以銀絲將戒指等距固定,戒面以蝶及瓜米為垂穗。絞絲項圈呈絞花狀,系用兩根銀條互相穿合,連續編圈制成,兩端用細銀絲扭索纏成圓柱形。其造型華麗。銀龍項圈為雙層,以銀片拼合,裏層扁平,表層呈半圓弧狀。其上為凸紋二龍戲珠圖,項圈下緣垂十壹串銀吊,吊分四級,為蝶、蓮臺菩薩、銀鈴、葉片等形象。其造型芋滿,工藝復雜,是苗族銀項圈中的精品。藤形項圈制作工藝較簡單,但古枝紮藤的造型卻令人感受到山野清新的氣息。
2·銀壓領
銀壓領是流行於湘西和貴州清水江流域苗族地區的壓飾,因佩戴後可平貼衣襟而得名。銀壓領系從長命鎖演變而來。長命鎖的前身為"長命摟",始於漢代,是人們為避不祥,端午節時懸掛於門帽的五色絲線。至明代,演變成兒童專用頸飾,後逐漸發展成長命鎖。長命鎖在黔中和清水江流域的部分苗族地區,還保持原始的長方形,鎖上簍有"長命富貴"等宇樣,往往同項圈連體或配套使用。銀壓領脫離原型較遠,為半圓形或腰子形,體積增大數倍,紋樣芋富,制作工藝復雜。 湘西苗族的銀壓領為腰子形,表面鏤空二龍戲珠的紋樣,並垂十只蝴蝶,每蝶垂三根銀鏈葉片吊。長16厘米的銀吊如瀑布傾瀉,掩及肚腹。雷公山腳的銀壓領更是兼用圓雕、浮雕及透雕技術,造型繁縛,工藝精美。壓領主紋為兩只圓雕銀腆磷,可活動的鏤空銀球居中,其上銀龍騰躍,其下銀花簇簇。
3·銀胸牌
銀胸牌系部分苗族地區流行的胸飾,通常為單層長方形或半圓形簍花銀片制成,形狀規整,佩戴位置較銀壓領、銀鎖靠上。同銀壓領壹樣,銀胸牌也是由長命鎖演變而來,因此,這三種銀飾在同壹苗族分支內壹般只使用其中壹種,而不會兩種以上並存。有的銀胸牌為單片,體形小。也有的銀胸牌較大,且兩三片拼連,幾乎遮住佩戴者的整個胸腹,裝飾效果十分誇張。
4·銀胸吊飾
常見的銀胸吊飾有蝶形吊、鳥形吊、魚形吊、錢紋吊、騎馬人物吊等等,通常由銀鏈、吊牌、墜飾組成,多級,壹級壹形,遞次而下,多者可達四至五級。流行於都柳江流域的蝶形吊體形最大,分五級,總長在85厘米以上。該地的鳥形吊造型原始粗擴、樸拙可愛,堪稱壹絕。大部分地區的胸吊飾以精美取勝,玲攏剔透。其多以“五兵”為墜。以兵器為飾的"五兵佩", 流行於漢代,是當時的避邪之物。苗族銀腑吊飾中常見的兵器有刀、槍、盾、餐、棍,以及苗鄉不見使甩的劍、哉、澗、矛、鏟 等。苗族銀飾壹方面保留了“五兵佩”的形制,另壹方面又對 其進行改造,加入牙簽、挖耳勺、大鏟、鑷子等墜飾,所以,"五兵佩"在苗鄉被稱為“牙簽吊”。其他銀飾,如壓領、腰吊飾也 多有以五兵為墜的。
(三)手飾
手飾包括銀手鐲、銀戒指。
1.銀手鐲
手鐲亦稱手圈,是苗族銀飾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其造型不壹,形式多樣。多數苗族分支的手鐲款式統壹,婦孺老少皆然。苗族手鐲有空心筒狀型、絞絲型、編絲型、浮雕型、鏤空型、簍花型、焊花型等等。不同類型及風格的手鐲 反映出苗族不同分支的審美差異。風格粗擴的手鐲光面無紋,碩太沈重;風格細膩的手鐲用極細的銀絲編織或焊成空花,工藝精致。浮雕型手鐲以連續花枝紋或龍紋居多。龍紋手鐲雙龍盤旋,龍眼凸出,生動誇張。焊花型手鐲以網狀銀絲為面,以梅花或乳釘為紋,極富民族色彩。雷山獨南苗族的乳釘紋筒狀手鐲造型最為特殊。其鐲面頗寬,類似同古代盔甲配套的護腕。
苗族手鐲的佩戴方式也極具特色。貴州施洞苗族飾鐲不以壹對為限,實際佩戴多達四五對。從江苗族則以五對為套鐲,排列於腕肘之間。唐代盛行用金銀條盤制的狀如彈簧的"臂圳",又叫“跳脫”,系從北方傳來的少數民族婦女飾物。
2·銀戒指
苗族戒指的戒面較寬,幾乎遮住整個指根表面。戒面為浮雕花鳥或鏤空花朵及絞藤等。對於佩戴位置沒有明確規定。貴陽附近的苗族戴戒指,須戴八枚,拇指之外,每指壹枚。 同其他銀飾相比,傳統的銀戒指樣式最少,流行面最窄。
(四)衣飾
衣飾包括:銀衣片、銀圍腰鏈、銀扣等。
1·銀衣片
貴州清水江流域的苗族盛行穿著銀衣,銀衣片是銀衣的主要飾物。銀衣片分主片和配片。主片壓花,紋飾精美,用來裝飾衣擺、衣背等主要部位。配片稍小而簡單,用來裝飾衣袖、衣襟、衣擺邊等處,或者縫飾在主片排列的間隙中,起喧染及襯托作用。施洞苗族銀衣片主片有44件,分正方形、長方形,圓形三種,表面浮雕獅、虎、膜磷、鳳凰、錦雞、龍、仙鶴、蝴蝶、花卉、羅漢、仙童等形象,三排為壹組,上圓中長方下正方。帽式銀衣泡595個,同主片配套,為輔飾。蝴蝶鈴鐺吊60件,用於衣擺、袖口等部位,形成銀衣聲源。西江苗族銀衣主片24件,皆有垂吊。其中衣擺片11件,裝飾腰腹部位;衣背片13片,分五排布局,上下兩排各兩片,中間三層各為三片。中心片最大,內圈為雀鳥花枝圖,第二圈為乳釘紋,第三圈為連續花草紋。配片為5件騙蛹紋三角形銀衣片,專為裝飾衣擺角而特制。蛹形銀鈴吊皿件,裝飾在腰帶上。 銀衣片用法在同壹地區基本相似,件數因家境不同可多可少,紋飾則各有不同,題材多樣,保守估計也有數百種之多。
2·銀圍腰鏈
多數苗族地區盛行以圍腰作為主要衣飾,其中部分地區俗以銀鏈為圍腰帶。銀圍腰鏈多以梅花為鏈環造型,有單層、雙層兩種,兩端同圍腰的連接部為蝶、錢、球等形象的銀飾。
3·銀扣
銀扣主要流行於都柳江流域的苗族地區,男女皆用,分為帶鏈銀扣及銀扣兩種。帶鏈銀扣用於右大襟衣的前腳處,裝飾性較強;銀扣則多用於對襟衣,扣形花樣較多,有梅花扣、 金瓜扣、鈴擋扣、雙球扣等,亦有以銅扣、錫扣代替者。
五背飾
背飾包括銀背吊、銀背牌等。
1·銀背吊
銀背吊分為實用性及裝飾性兩種。實用性銀背吊又稱背扣,流行於貴州都柳江下遊的苗侗地區。當地姑娘喜穿胸圍兜,銀背吊連接圍兜帶,懸於背部,既可調節兼作領口的腳圍口的高度,又可作為裝飾品。這種銀背吊或用筷子粗細的銀條盤成螺旋紋,或為方形,重者可達三百余克。裝飾性的銀背吊流行面較廠,尤以黔中壹帶苗族為多,常見的有蝶形吊和葫蘆吊,大多用來裝飾婦女背小孩的背扇。
2·銀背牌
裝飾風格和效果頗類銀衣。不過,銀背牌是將組合銀片縫在恃制的長方形背布上,而非直接釘於衣背,穿卸比銀衣更為方便,卻缺少了幾分銀衣的雍容華貴。
(六)腰墜飾
腰墜飾包括銀腰帶、銀腰吊飾等。
1·銀腰帶
銀腰帶主要流行於貴州黃平苗族地區,當地叫銀菩薩腰帶,即把數十或上百個銀菩薩分兩排或三排縫綴在布腰帶上。貴州省博物館藏銀腰帶壹件,其上105個銀菩薩造型獨特,姿態各異,顯示出苗族銀匠高超的想像力和非凡的創造力。
2·銀腰吊飾
銀腰吊飾佩於腰部兩側,以有側居多。由於佩戴位置不同,腰吊飾比腑吊飾要小,但是卻更精致,造型亦更加豐富。
(七)腳飾
貴州黎平個別苗族地區有戴腳飾的習俗,腳飾為扭絲狀,兒童佩戴用來避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