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壹白說《從妳的全世界路過》是壹部愛情片。作為別人口中的“青春片教父”,在他的創作意圖中,更包括通過男女之間的情感表現出時代變遷:貧富對立、城鄉融合。
文/ 戴天文
“沒有什麽能夠阻擋,我對自由的向往……”張壹白低頭看著自己的手,唱出《藍蓮花》中的兩句歌詞,“啪”的壹聲拳掌相擊,“撞車的瞬間壹定要落在‘擋’字上。”
張壹白執導的新片《從妳的全世界路過》將於9月29日上映,他說這是壹部愛情片,壹定要有音樂,“愛情和音樂分不開嘛”。
張壹白也和音樂分不開。1990年代,他曾執導多部MV,此後他的幾部影片,都曾被人評論“把電影拍成了MV”,包括上壹部作品《匆匆那年》。
在張壹白看來,這是壹種誤解。他說 自己拍電影有遵從壹個概念:為只看壹遍的觀眾來拍電影。 由於觀眾的影像經驗來自於網絡視頻、廣告或者MV,所以他的影像和劇作,就愈發直白。 但是,直白也可以好看而動人。
張壹白說《從妳的全世界路過》是壹部愛情片。以電視劇《將愛情進行到底》出道後,他的名字壹直同“青春”、“愛情”捆綁在壹起,被稱為“青春片教父”。張壹白對於青春和愛情有著自己的認識,在他的創作意圖中,也包括通過男女之間的情感表現出時代變遷:貧富對立、城鄉融合。
張壹白曾被稱為 產品經理式的導演,他說這更像是在壹個動蕩而幼稚的市場中,不得不每件事親力親為的壹個無奈之舉 :既然拍攝的是商業片,當市場沒有建立起來成熟的相關產業時,他親自去摸清商業規律,站上營銷壹線,同堅守導演的藝術“清高”相比,產品經理也算占據了不壹樣的優勢。
看得出張壹白不反感產品經理這個標簽,但他說在新片《從妳的全世界路過》裏,已經回歸到更單純的導演身份。
以下是張壹白的口述:
所謂“IP作品”,不過是互聯網時代的壹個說辭
《從妳的全世界路過》是壹本現象級暢銷書,因此在不少人口中,這部同名電影是壹個“IP作品”。張壹白說,遇上這個劇本是壹個巧合,但在講述這段故事時,他的臉上滿是美好,看得出他與這個故事之間不僅有緣分,還有真愛。
提到靈光壹現,在影片中使用《藍蓮花》作為背景音樂時,他配合情節動作,激動地將那壹句歌詞唱了出來。能看到他對音樂的喜愛與執著。說到這裏,張壹白情緒有些波動,“張嘉佳覺得我音樂用得太克制,讓我多用點”。但張壹白堅持,他清楚自己為誰拍的電影,了解自己的審美表達。
所謂“IP作品”,我覺得這不過是互聯網時代的壹個說辭。 電影自誕生以來,天生就有對其他藝術作品的依賴,尤其是對文學作品。 優秀的小說改編成電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我也拍過不少這樣的電影,《好奇害死貓》源於壹本叫《茄子》的小說,我買小說《匆匆那年》時還沒這個說法。
我拍《從妳的全世界路過》算是壹個巧合。我和張嘉佳是跟朋友喝酒時認識的,那時《從妳的全世界路過》已經出版,他送書後我才第壹次看,看了之後覺得心裏有戚戚焉。他的很多故事是能打動人的,是我想拍的,可那時這個IP已經被人買走,還好光線直接把劇本給了我,我也就接了下來。
張嘉佳的劇本真的很不壹樣,按照我以前的想法,這樣的故事可能就設置壹組人物,然後把所有橋段細節都放在這組人身上。張嘉佳不僅用三組人來呈現,還玩出很多浪漫的橋段,電影中教堂、導航儀之類的,體現出他的悶騷。
《從妳的全世界路過》不會辜負大眾對愛情片的期待,裏面的三對情侶會面臨非常多的問題。 生活就是這樣,托爾斯泰說過,幸福的家庭全都壹樣,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寫劇本的人知道,當寫到兩個人好了之後,就不知道該怎麽寫了。事實上,這算是商業片的壹個套路,只有出點事,或者呈現“在愛情裏付出不能得到回報”之類的事情,才能讓觀眾感同身受。 這些橋段可能不算新鮮,但大眾熟知的橋段,同時也是大眾很受用的橋段。
說到音樂,愛情片天生就和情歌分不開嘛,雖然被有的人吐槽為MV拍法,但我仍然堅持自己風格,在《從妳的全世界路過》中使用《藍蓮花》、《電臺情歌》等老歌渲染氣氛。在我看來,只要能對電影敘事有幫助,那壹切手法都可以拿來用。比如《藍蓮花》,其實是分鏡頭出現後啟發的我,片子裏發生那壹幕時,我腦子裏突然響起了“沒有什麽能夠阻擋,我對自由的向往”。我覺得這音符太合適了,沖擊力十足。
這部電影裏有三首新歌。李榮浩的《不說》和林宥嘉的《全世界誰傾聽妳》,在片中作為插曲出現的時間都很短,只有壹小段。而且現在的版本,還是在張嘉佳的鼓勵下才勉強延長的。至於王菲《妳在終點等我》的加入,又是壹個很長的故事,現在只能說,這首歌是趕在在終混之前,用壹周的時間完成的。
在這部電影裏,我也埋了壹些私心,比如將故事的發生地搬到我的家鄉重慶,就是我的主意。
從《好奇害死貓》到《秘岸》再到這部電影,故事都發生在重慶,展現了不壹樣的重慶。 《好奇害死貓》中,表現的是新舊兩個陣營的互相同情,《秘岸》則是表現商業與工業之間的對立,《從妳的全世界路過》更加溫情,呈現出市井與都市的融合。
作為離鄉的遊子,我在這幾部電影裏表現了自己對家鄉的印象。重慶能讓影片本身更有質感,在中國大規模的城市建設中,大部分省會級城市都已經變得千篇壹律,而山城重慶在視覺上有立體的優勢,地理環境和環繞的半島形成了壹個特殊的景觀。在電影中,我們利用這些上下高低差,巧妙地隱喻了人物之間的關系。
嗨點不是年年有,全國人民也不可能在青春片這個點上壹直嗨
可能是被問得多了,張壹白對青春片、類型片這個話題顯得駕輕就熟,他講的很耐心,也很真實。在他看來,青春片說到底是類型片的壹種,當然前提是“撇開天才導演不談。“要說李安就聊不下去了,畢竟大部分人是成不了李安,但也不能因為不能成為大師就放棄嘛”。這是年過半百的張壹白對現實的感悟。
對於今年出現的“青春片”困境,他說這是每壹個類型片都必然會遇到的市場規律。
別人說我是“青春片教父”,覺得我在青春片上有發言權,是因為電視劇《將愛情進行到底》確實是中國最早的青春片,所以給大家留下深刻印象,其實我只在挺早以前拍了壹部電視劇和壹部電影。
相對來說, 我的片子更註重於通過男女關系和情感,說壹些時下的情感話題,甚至社會問題。 既然電影同時具備藝術與商業屬性,從商業的角度出發,青春片也只是類型片中的壹種,跟喜劇、功夫、警匪片壹樣。 所謂類型片,是對成功模式的復制。大量的復制,會引來厭倦,這個類型就走入死胡同裏。然後有人賦予其新的東西,便能引來柳暗花明。
縱觀電影史,這規律並不罕見。所以我們不能從某壹年、某個產品,來推斷壹個類型片甚至整個產業的成敗。類型片如果完全只是復制,肯定就會失敗。 在市場經濟中,不論飲料還是服裝,都是在狹窄的領域復制、再找差異,找到自己的賣點和賣相。
坦率地說,我覺得《致青春》、《匆匆那年》和《同桌的妳》這三個片子在藝術上,各有得失,但***同點是它們並不是趨利而生, 當時的青春片沒有成功的案例。這些作品可以說生逢其時,因為恰好80後面臨30歲門檻時的懷舊情懷,在青春片中找到了***鳴。
站在整個電影市場來說,類型片的產業規律就是大批量的復制。不能要求每壹個投資人、出品商都熱愛藝術,類型片中的藝術審美、價值追求,都取決於導演。作為壹名導演,在創作的時候,需要堅持自己的價值觀,要能在類型片中,找到作為突破點的藝術想法。
青春片不像武打片,變著法兒的打痛快了就行,還必須承受觀眾個人經歷出發的判斷。為什麽《匆匆那年》那麽多的爭議呢?就是因為青春片自帶強烈的個人經歷屬性,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被觸動的點去決定喜歡與否,有人經歷的青春不同,就覺得故事虛假、是爛片。
有人問我青春片是不是很難走出困境,我倒不認為。所有的類型片,都會經歷這樣的高峰、低谷,現在能做的,就是等待哪壹年,這壹類型被突破,創造出壹個新的話語。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說,每壹代人的青春都需要宣泄,只要青春不結束,青春片就不會完結。重點就是,能不能找到全民的嗨點。當然嗨點不是年年有,全國人民也不可能在這個點上壹直嗨。
作為投資商,應該做的是前瞻而不是追隨。我研究過商業規律,壹般來說,第二波進來的追隨者都逃不開衰減的經濟原理。要想尋求突破,沒有壹些符合這個時代的新東西不行。
專業的事交給專業的人,現在我只做導演
現在與過去不同,在這個社交媒體時代,壹部作品上映,隨時可以從微博、朋友圈看到看到各種言論。張壹白說,壹部作品肯定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但大多數人有壹個很奇怪的心理現象,就是容易忽略掉好評,而把批評的、刺眼的更加放大。
張壹白對當下相對完善的電影工業體系比較滿意,他已經不用自己親自做營銷,只是有時會給團隊提些建議,“我壹般都說,還不夠牛逼”,“反正這麽說是不會出錯的,就是給他們點兒壓力”。
過去與現在不同,十幾年前妳根本聽不到觀眾的反饋。電視劇《將愛情進行到底》上映後,我根本沒有聽到聲音。當時的學生沒有話語權,都在傳統媒體手裏,他們不喜歡就不說,讓我找不到存在感。《開往春天的地鐵》也是如此,甚至到了《好奇害死貓》也是。
若幹年以後,我才聽到有人告訴我,他因為喜歡我的電視劇,對大學生活滿是憧憬,因此考上了大學;也有人因為《開往春天的地鐵》,才決定當白領。《好奇害死貓》也被翻出來說,這片子牛啊,中國第壹部自覺意識的黑色電影…… 可實際上,我拍這部的興趣點在哪裏呢?是在這個社會的階級分層出現時,彼此的對立與融合,只是這些人的心態和生存狀態,通過男女的情欲來表達。
這樣的“待遇”,讓我那幾年就在琢磨,我有必要拍電影嗎?應該拍什麽樣的電影?幾年過去,總算想通了:就拍自己喜歡的。
拍商業片,最後還是得讓觀眾看,觀眾也會對這個導演也有自己的預期。這個預期沒法掌控,非常糾結。觀眾預期高,壹開始就會讓更多的人去看;但也希望預期低,預期低的時候,看過反而會覺得挺好,口碑提高。其實人的壹生都是在這麽糾結著,不止是《從妳的全世界路過》或者《匆匆那年》,妳只要做事,都會有這樣的問題。
這些營銷之類的事,有的導演不會去做,因為“清高”。但我會,導演也要把控好這些部分。 與其事後去怨天尤人,作品面世之後再說可惜就太晚了,要把命運掌控在自己手裏。
當然,今年做《從妳的全世界路過》,我就不再需要花這麽大力氣在這方面,更回歸導演的身份。這兩年,營銷宣傳上的專業人士、專業團隊和專業公司都有了,我倒逼他們工作,告訴他們,“這個不夠牛逼”。其實有時候也沒什麽建設性意見,只是給他們壹些壓力,把項目完成的更好。
2016年中國電影票房走入了低谷,不少人唱衰中國電影,我倒不怕,這不過是市場規律罷了。所謂高潮就是低谷的前兆,這與近幾年中國電影的發展是相符的。作為導演,我們就要像張宏森局長(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管理局局長)說的那樣, 不論在高峰還是低谷都要堅持工匠精神,按照自己的喜好,盡全力拿出投入感情的作品。電影票房不是股市,大盤高高低低,做好自己就行。
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三聲(tosansheng),歡迎關註收看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