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中“和”的思想內涵是以和為貴的“和”。
“和為貴”出處為《論語·學而第壹》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
翻譯:“禮的應用,要以能夠斟酌損益,從容中和為最可貴。古代君主的治國方法,可寶貴的地方就在這裏,但如果什麽事情都死守著禮規不放,有時也會行不通的,壹味地用和,而不用禮來規範,也是不行的。”
“以和為貴”思想的特點:
儒家認為如果用認為完美的周禮制,就可達到上層的和諧的治世思想,當時西周的表象,禮確實是達到當時官家奴隸主們的和諧,但真正回看西周歷史時,卻不是主因禮制才會出現儒家認為靠意識形態約束的和諧。
首先周朝的建立,周武王以武為先,推倒不同治理思想的商朝,又以武加強震懾下民,對邦國保持武力牽制,如此根據當時情形才列出相應的禮制,總的來說周朝是以武為先,也就是說西周的治理是先手段排除不和諧狀態,然才根據當時實際情況產生出相應的禮制,禮制也只是壹種符合當時時勢的調理劑,但後來儒家卻拿周朝的不同情形產生的周禮,強加在不同情形的朝代,引發混亂,如此儒家也就是寓言說的“刻舟求劍”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