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大陸電影 - 花木蘭之大漠營救

花木蘭之大漠營救

這首詩是張愛萍將軍,於1974年寫給夫人李又蘭的詩《詠四季蘭》,裏面字字句句都在稱贊著愛妻。李又蘭被稱為“軍中幽蘭”,她高潔典雅、美麗大方、戎馬壹生,同張愛萍將軍攜手了六十余載風雨歲月,白首到老。

說到兩人相識相戀的過程,還要回到1942年1月下旬。當時,華中局在蘇北阜寧單家港召開會議,新四軍旅級以上幹部都參加了會議。李又蘭擔任了會議的速記員,會議開始後,陳毅軍長講了話。

張愛萍這時擔任第三師副師長,也參加了會議。在會議間隙,有個同誌提議,讓原第九旅旅長張愛萍,上臺講講第九旅如何在艱難對敵環境中,從壹支遊擊隊發展為新四軍主力部隊的?張愛萍被點名上了臺,他並沒有準備稿子,上了臺向臺下的同誌們敬了壹個禮。

張愛萍對第九旅發展的 歷史 ,都了然於胸,把經驗滔滔不絕地告訴了與會的同誌們。他的發言條理清楚,實事求是,既講了第九旅遇到的困難,也講了第九旅取得的成績。張愛萍講完話,臺下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第九旅的經驗對其他兄弟部隊來說,有著極大的借鑒作用。

第二天壹早,壹位新四軍女戰士,給張愛萍送來他昨天發言的記錄稿。張愛萍壹眼看去,這個記錄稿字體工整、筆跡秀麗。他仔細壹讀,發現記錄稿記錄的內容條理清楚,和自己表達的意思壹致。

如此仔細的記錄稿,引起了張愛萍的註意,他擡頭看了看送記錄稿的女戰士,只見這位女戰士身材高挑,容貌清秀,壹雙大大的眼睛。這位女戰士給張愛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二天他壹打聽,才知道這名姑娘叫李又蘭。

李又蘭,寧波小港鎮人,出生在壹個愛國商人家庭。李又蘭的父親李善祥,是壹位愛國實業家,壹生都在實業救國。他1912年為了發展國家的實業,選擇辭去鎮海縣縣長的職務,帶著妻子和子女去往錦州地區創業。

他在遼西地區創辦了恒康農場,引進西門子發電機,開辦商號、油坊。他在東北地區第壹次實行股份制經營,第壹次使用農業機械耕種,第壹次在鹽堿地種植水稻並獲得成功。他在錦州郊外開墾土地,打上了幾十口井,種植蘋果,並培育了紅元帥、國光蘋果等品種。

李善祥是壹個商業奇才,但是他沒有只顧及自己的財富,而是選擇回饋 社會 。他創建耕余學院,其中有小學、中學、大學,讓貧寒家庭成績優異的孩子免費讀書學習。這樣壹位愛國商人,他從小教育孩子們,不是教 育兒 女們如何經商?如何賺取更多的財富?而是教孩子們要 “愛國”

從小李又蘭就聽父親講蔡鍔反抗袁世凱稱帝,黃花崗七十二烈士等英雄故事,這些也在幼時李又蘭心中埋下了救國救民的理想。這其實就是李善祥壹生所做的事情,他又把愛國的思想,傳承給自己的兒女們。在“九壹八事變”後,東北壹百二十多萬平方公裏國土淪陷敵手,東北三千多萬同胞備受日寇欺辱。

李善祥在錦州地區大名鼎鼎,日寇拉攏李善祥,讓李善祥擔任錦州“農會會長”,被李善祥斷然拒絕。李善祥帶著家人回到故鄉小港,他積極為抗日事業出錢出力,還為前線抗日的傷員們修建了壹所醫院。

李又蘭是李善祥的掌上明珠,從小過著富足的生活,但是並不是嬌滴滴的富家千金。她關心著國家大事,在父親鼓勵下,和自己的姊妹們開始組織抗日宣傳隊、救護隊。後來,李善祥更是送孩子們去往抗日第壹線,李又蘭姊妹像古代花木蘭 “代父從軍” 壹樣,在狼煙四起、祖國危難的時刻,義無反顧來到抗日前線。

李善祥四位上前線的兒女中,有兩位曾進過集中營,有兩位也經歷了九死壹生。建國後,李善祥則把東北的全部產業,無償捐獻給國家,李家為祖國獻出了壹切。李又蘭同張愛萍第壹次見面,並不是在1942年,而是更早之前的1938年。當時李又蘭等進步青年來到武漢,想要通過武漢八路軍辦事處,去往革命聖地延安。

這時的武漢,到處都是國民黨特務,李又蘭壹行人引起了特務的註意。國民黨武漢司令部情報處科長以老鄉的身份,拉攏這些進步青年,李又蘭等人假裝馬上要離開武漢,擺脫了國民黨特務的糾纏。

他們輾轉來到武漢八路軍辦事處,就對辦事處接待人員說: “我們要去延安,我們要見周副部長。” 周副部長就是周總理,當時他正擔任武漢八路軍辦事處副部長,李又蘭壹行人堅決要見周副部長。

而張愛萍作為武漢八路軍辦事處值班參謀,他知道周副部長工作繁重,不願意讓同學們打擾周副部長。後來,張愛萍回憶: “當時,這些同學真讓人沒辦法,非要吵著見周總理。” 而李又蘭則笑著說: “我就是那十幾個人中的壹個。”

張愛萍才知道,自己和愛妻見面,是在1938年的武漢。後來,周副部長聽到吵鬧聲,出來了解情況。他不顧自己疲倦,讓同學們進來,聽取同學們此行的目的。當周副部長聽到這些同學們,想要去往延安,參加抗日鬥爭。

周副部長皺了皺眉頭,說: “風陵渡已經被日寇占領,去延安有困難,我看送妳們去南昌新四軍辦事處吧。” 同學們點點頭,就這樣在周副部長的關懷下,李又蘭等同學去往了南昌新四軍辦事處,張愛萍和李又蘭的首次見面匆匆忙忙。

張愛萍對這個能文能武的姑娘,印象深刻,心裏有好感。蘇北的冬天寒風料峭,滴水成冰,穿著大棉襖凍得人都打顫。李又蘭作為新四軍速記員,要記錄書寫首長們的會議發言,因此手套是必須用的物品。

壹天,李又蘭開始工作前,突然發現自己的露指手套不見了。她找遍了屋裏屋外,都沒有發現手套的蹤影,以為要凍著手工作了。突然,傳來了輕輕的敲門聲,李又蘭開門就見到了張愛萍,把她的棗紅色手套遞給了她。

李又蘭看到首長撿到自己的手套,忙感謝道: “感謝首長。” 張愛萍只笑了笑,對李又蘭說: “不要總首長、首長的稱呼,我有事相求,希望妳不要拒絕。” 李又蘭聽到首長這樣說,問道: “首長還有事求我?我擔當不起呀。”

張愛萍開門見山說: “我看了妳的記錄稿,寫得很好,我想跟妳學速記,妳願意收我為徒嗎?李老師。” 李又蘭只是點點頭,後來張愛萍在會議間隙,常常跟隨李又蘭學習速記,十幾天時間竟然學會了。

這時,張愛萍已經對李又蘭有了好感,通過十幾天的相處,他認為李又蘭 “是位有才華,又很賢淑的女性,可以引為知音,結為終生伴侶。” 張愛萍常常在課後,約李又蘭見面,兩人就像早就相識了壹樣,有說不盡的***同話語。

半個月後,會議閉幕了,張愛萍要回到三師,而李又蘭則要回到華中黨校學習。分別的時刻,兩人最後見了壹面,悲傷的氣氛在蔓延。兩人並排走在小河邊,都沒說話,還是張愛萍打破了平靜。

他從懷裏掏出壹把繳獲的不銹鋼匕首和壹個小銀環,交給了李又蘭,對她說: “留個紀念吧。” 李又蘭雙手接過了這份禮物,第二天,李又蘭給張愛萍送來壹份抄寫好的《戰略與策略》和壹個黑色封皮記錄夾。

讓兩人感到高興的是,第三師師部和華中黨校距離不遠,只有十五公裏路。因此,每到指揮戰鬥間隙,張愛萍總是騎著壹匹棗紅馬,趕到汪朱集,同李又蘭見面。張愛萍拿著從戰場繳獲的照相機,“哢嚓、哢嚓”給李又蘭拍照,壹張張照片留下了李又蘭美麗的倩影。

後來,抗日前線的戰鬥越來越激烈,張愛萍沒有時間抽身,只好約定給李又蘭寫信,兩人通過書信聯系。可是壹連兩個月,李又蘭沒有接到壹封信,後來才知道被科長給扣下了。李又蘭找到科長,要回張愛萍寄來的十幾封信,壹封封仔細看,看到最後壹封信,其中張愛萍寫了這樣壹句話: “總沒收到妳的回信,是否病了?過兩天我去看妳。”

從這十幾封信,李又蘭也明白了張愛萍的心意,她為科長扣自己的信而不高興。就在李又蘭讀信的時候,突然壹陣敲門聲傳來,打開門是張愛萍。張愛萍笑著說: “妳跑到這裏打瞌睡,真會選地方。妳對我可不講平等,我給妳寫了十封信,妳怎麽壹個字也不回我?”

李又蘭委屈地說: “這不剛收到。” 李又蘭向張愛萍說明了事情的緣由,科長阻止學校的幹部談戀愛,把信給扣下了。張愛萍看著李又蘭生氣的樣子,笑著說: “又蘭,我要謝謝妳這位頂頭上司,我要當面感謝他。”

李又蘭正不高興,說了句: “謝他?他是老封建。” 張愛萍則從李又蘭著急的神情中,知道了李又蘭是掛念自己的,他對李又蘭說: “妳這位頂頭上司,讓我知道了,妳還是在焦急等待著我的來信的,我心滿意足了。”

李又蘭則假裝嗔怒,對張愛萍說: “哪裏有?我擔心妳在前線的安全。” 張愛萍更開心了,笑著說: “好嘛!不打自招。” 這時的李又蘭臉紅紅的,說不出話來,驚訝於張愛萍的機敏、樂觀。

又是壹年夏天來了,蘇北的夏天陰雨綿綿,突然壹天天降大雨,把李又蘭住的屋子沖塌了。李又蘭渾身濕漉漉,在鄰居家屋檐下躲雨,遠遠望見壹匹棗紅馬急馳而來。在豆大的雨幕中,壹個熟悉的面孔騎著馬,來到李又蘭身邊,他就是張愛萍。

張愛萍聽說了李又蘭住處被沖塌了,擔心她的安全,當即冒著大雨趕到李又蘭身邊。他的軍裝已經濕透,但是滿臉還是笑容,他緊張地問: “又蘭,房塌了,妳沒事吧?” 李又蘭搖了搖頭,表示自己沒事,張愛萍從馬背上壹個包裹裏拿出壹件厚衣服,披在了李又蘭身上。

李又蘭穿著這件衣服,頓時感覺溫暖了很多,兩人在屋檐下並排站著。張愛萍突然來了壹句: “又蘭,妳願意嫁給我嗎?” 其實幾天前,張愛萍就征求過李又蘭的意見,但是李又蘭之前有過壹段短暫婚姻,她考慮地比較多。

1941年,李又蘭同新四軍副軍長項英結為革命伴侶,兩人新婚後不久皖南事變爆發。李又蘭被國民黨反動派抓捕,被關入集中營,後來被父親李善祥營救出來。而項英則率部突圍到濂坑村壹帶,繼續堅持鬥爭。

1941年3月14日淩晨,項英的副官劉厚總下黑手,用手槍刺殺了項英、周子昆,將警衛員黃誠擊傷。等到附近的警衛員趕到,發現項英和周子昆已經犧牲,當即派人抓捕叛徒劉厚總。李又蘭這時同項英新婚數月,就天人永隔了,實在是壹件令人心痛的事情。

因此在張愛萍求婚後,李又蘭對張愛萍說: “咱們的婚事必須由陳毅軍長同意,否則責備的目光,背後的議論,我是承受不了的。” 兩天後,張愛萍再次策馬趕來,他滿臉笑容,手上拿著壹張特批件。

張愛萍把陳毅軍長的結婚特批件,遞給了李又蘭,只見在結婚申請報告的下方,有陳毅軍長寫的兩個大字 “同意” 。張愛萍還從口袋裏,掏出了壹支派克鋼筆,是陳毅軍長送給小夫妻的結婚禮物。

李又蘭看著結婚申請書,笑著說: “我要嫁給妳,總不至於是今天吧?” 張愛萍則說: “為什麽不能是今天?跟我回去。” 李又蘭縱身上馬,張愛萍也壹個矯步上了馬背,李又蘭緊緊摟住了張愛萍腰,夫妻二人策馬離去。

在陳毅軍長和張茜大姐的撮合下,1942年8月8日,張愛萍和李又蘭正式結為革命夫妻,壹間茅草屋成為了婚房。在當晚,李又蘭在陳毅軍長送的派克鋼筆上,刻上了壹個 “萍” ,仔細掛在張愛萍的衣兜上。

到了1943年,日偽軍出動兩萬人,對新四軍軍部所在地鹽阜地區發動“掃蕩”。第三師師部和軍部撤離了,張愛萍奉命全面領導反“掃蕩”鬥爭。上級命令非戰鬥人員要全部轉移,而懷孕的李又蘭也在轉移人員名單中,李又蘭先是去往根據地邊緣壹家愛國棉商家中隱藏。

這裏靠近大海,有壹批新四軍物資,而且隨時可以從海上轉移。但是有壹天,敵人十幾架飛機轟炸我軍海上船只,禍及了這位愛國商人。在轟炸中,這個商人的倉庫、工廠全被炸毀,頃刻間失去了壹切。

李又蘭在炸彈轟炸中,被埋在瓦礫中,好在沒有受傷。她從瓦礫堆中逃出來,無依無靠,只能去找部隊。她肚子裏有孩子,在敵人的“掃蕩區”走了三天,才最終找到了新四軍部隊。可是這時部隊還有任務,組織決定送她回家鄉,要回到小港,必須經過上海。

上海這時已經被日寇占領,是敵占區,到處都是崗哨,沒有“良民證”寸步難行。而給她帶路的向導,又突然消失了,她孤身壹人在上海街頭流浪。好在上海也有父親李善祥的故交,李又蘭找到父親在上海的壹位朋友,買了壹本所謂“良民證”,才乘船回到了小港。

在母親的身邊,李又蘭生下了長子張翔。張翔八個多月的時候,李又蘭掛念丈夫,決定返回部隊。壹路上虎狼成群,李又蘭把孩子留在父母身邊,自己孤身壹人重返抗日前線。新四軍浙東三五支隊交通員樂群,負責護送李又蘭,去往三五支部司令部。

日寇突然發動進攻,三五支隊司令部已經撤離,支部原駐地已經被日寇占據。船夫看到岸上的日寇嚇壞了,想要把船掉頭,樂群則當機立斷,對船夫說: “船老大,繼續向前劃,不然敵人開槍,我們都沒命了。”

這艘船在敵人面前,就這樣劃了過去,敵人只認為這是條普通小船,放過了這條小船。過了壹座山,李又蘭和樂群遇到了幾個新四軍便衣隊員,其中壹個還是李又蘭的弟弟。在三五支隊的安排下,李又蘭和三位戰友坐上壹條木帆船,從浙東向蘇北行去。

這壹路路途不遠,卻整整走了六個月,還是因為木帆船在航途中遇到了颶風。颶風把主桅桿吹斷了,木帆船就靠風行進,沒有了主桅桿,只能靠人力艱難行進。這時正是酷夏時節,天空中火辣辣的太陽照射,人的汗流盡了,嘴裏全是汗水蒸發留下的鹽,滿是苦澀的味道。

岸上就是日寇占領區,時不時就有日寇氣劃艇駛過,船不敢靠岸。船上的食物和淡水越來越少,最後只剩下壹些生地瓜,而且這些生地瓜要保證船老大吃飽,不然沒有力氣劃船。乘客每天只能分幾片地瓜吃,李又蘭後來回憶這段經歷,只說了三個字 “餓瘋了”

但是讓這位母親感到欣慰的是,自己明智地把孩子留在了父母身邊,受苦的只有自己壹人。1944年10月,這條木帆船安全抵達了蘇北,她們在海上漂了六個多月時間。李又蘭回憶到蘇北的第壹頓飯,說: “吃得那個香啊!吃了壹大鍋都不覺得飽。”

不久後,李又蘭同丈夫張愛萍見了面,張愛萍看著受苦了的愛人,壹個硬漢落下了眼淚。這時的李又蘭臉色憔悴、蒼白,臉上沒有了以前的紅潤,兩夫妻緊緊相擁在壹起。後來,李又蘭給丈夫洗衣服的時候,在丈夫的貼身口袋裏發現了壹個小本子,在小本子的扉頁這樣寫道:

張愛萍已經做好了為國犧牲的準備,這是他最後的托付,如果自己犧牲了,要讓家人知道自己為國盡忠了。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又悍然撕毀和平協定,發動了內戰,在破擊津浦鐵路頑敵戰鬥前夕,張愛萍頭部受了重傷。

組織決定讓李又蘭護送丈夫,去往後方醫院,進行休養。當時後方醫院位於大連,從蘇北到大連千裏路途,李又蘭帶著二兒子張勝,照顧著受傷的丈夫,再次踏上艱難的旅途。這壹路到處都是國民黨反動派占據的城鎮,四處還有各路土匪占山為王,危險重重。

李又蘭抱著孩子,走過萬水千山,日夜守護在丈夫的擔架旁邊。如果實在困了,她就從老鄉那裏借來壹把長凳,躺在長凳上休息壹下,又要照料孩子。為了防止兒子亂跑,她用繃帶壹邊系在兒子的腿上,另壹邊綁在長凳上。

就這樣從蘇北到膠東,從膠東渡過大海來到大連,經歷了千難萬險,終於把張愛萍送到了大連後方醫院。在醫院期間,李又蘭日夜陪伴在丈夫身邊,愛的力量讓張愛萍的傷情漸漸痊愈。到了新中國成立後,張愛萍奉命擔任浙江軍區司令員,後來又歷任了第三野戰軍參謀長、浙東前線指揮部司令員等職務,指揮了壹江山島等戰鬥,收復了東南沿海諸多島嶼。

而李又蘭則歷任了華東軍區海軍司令部秘書、浙江軍區幹部管理部軍銜科副科長等職務。1954年,張愛萍被任命為副總參謀長,後來開始領導我國的國防建設事業。李又蘭則主動轉了業,歷任北京藝術師範學院預科部主任,民航總局政治部組織部黨務科、監察科科長等重要職務。

1975年3月,張愛萍復出,擔任了國防科委主任,積極領導我國國防尖端武器的研制。上級安排李又蘭來到將軍身邊工作,她再次跟隨丈夫 “十年重上陽關道,飛越祁連到馬蘭” ,去往西北茫茫大漠,支持著丈夫的事業。

1975年起,李又蘭歷任國防科委司令部辦公室、國防科工委辦公室副主任等職務,參與了我國第壹枚洲際導彈、第壹枚水下固體潛射導彈、第壹顆地球同步衛星的發射試驗工作。張愛萍在戰場能指揮海陸空三棲作戰,在和平時期能夠領導兩彈壹星事業,他的文學才能同樣出眾。

張愛萍被同誌們稱作 “馬背詩人” ,他壹生留下了許多詩歌、照片、書法作品,各個都是佳作。有時候張愛萍寫詩的興致來了,隨寫隨丟,有些詩歌寫好了,又被他丟進紙簍裏。李又蘭為人細心,把丈夫的詩抄寫下來,整理好放著。

後來,張愛萍出版的《紀事篇》和《神劍之歌》這兩本著作,大部分是由李又蘭保存的珍貴資料,編撰而來的。從1942年,在棗紅馬背上兩人相擁,從此這對革命伴侶再也沒有放開對方的手。他們歷經了風風雨雨,攜手相伴,給對方的永遠只有笑容。

1992年,張愛萍和李又蘭金婚紀念,孩子們為二老操辦了壹個簡單的家庭晚會。八十二歲的張愛萍將軍還邀請夫人跳了壹支舞,引得來賓們哈哈大笑。慶典上壹副對聯 “風風雨雨生死與***神州五十春秋,洋洋灑灑形影相隨玉成百年姻緣” ,正是他們忠貞愛情的寫照。他們攜手六十余載,相依相靠,走過了壹個甲子的春秋,用生命書寫了愛情的真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