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 日記 》這本書讓我收獲了很多,它告訴我要珍惜現在的壹切,享受每壹刻的時光,帶著快樂感恩的心壹路向前。我為大家帶來幾篇《安妮日記》 讀後感 供大家閱讀。
《安妮日記》讀後感壹
凝視著封面上這張淡黃色的照片,安妮面帶微笑並顯得非常的平靜,給人以柔美而堅定的力量,絲毫沒有給人痛心的感覺。不知大家看到這張照片,是否有同樣的感覺呢?
早就聽說《安妮日記》講述的是壹個十三四歲的德國猶太小女孩在二戰期間躲藏在荷蘭的避難所期間所寫的日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納粹對猶太人的大肆瘋狂的屠殺是歷史上慘絕人寰的慘劇,壹個小女孩在避難所還能有平靜與祥和嗎?帶著這樣的疑惑,我翻開了這本書。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戰爭境況對德國納粹來說越來越緊迫,同時,他們對猶太人的大肆屠殺也在不斷加劇。剛過完13歲生日的安妮?弗蘭克隨著家人躲藏到父親公司的頂樓上,開始了長達25個月之久的避難生活,白天他們不能說話、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動靜包括嚴禁上廁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有所活動。在漫長的25個月裏,安妮用她要做個作家的夢想,記錄著發生的每壹件事情和自己的成長,她思考戰爭、反猶太人主義,思考與家人的關系、自然、上帝、宗教等等,逐漸成長為壹個成熟的對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
在安妮的日記裏很少會看出這個十四歲女孩悲觀的情緒,大多數情況都是給人以積極向上的感覺,她在如此狹促私密的空間裏制造各種節日裏的氛圍,歡快地接受親人及朋友的禮物,精心準備其他人節日的小禮品,在言語間能夠看出她依然保持著對生活的追求以及希望,絲毫看不出絕望的情緒。從各種小細節裏,我幾乎感覺不到安妮正處於壹個極度危險的處境,壹個隨時丟掉性命的局面。看到這裏我豁然明白了為什麽封面上的小安妮是面帶微笑與平靜的表情。
同樣是十四歲,生活在今天的我們,比起安妮生活環境條件好的不只是千萬倍,我感謝能夠生活在這樣壹個和平的年代,同時我也希望自己及我身邊的每壹個十四歲的女孩都能像安妮壹樣時刻保持著希望去追求自己的夢想!
所以,我們壹定要像文中的安妮樂觀地看到事情,這樣才能幫助我們成功地做更多的事情,不會陷入失望的沼澤。正如佚名所說的“妳的負面情緒,並不是壹直都有的,而是妳沒有樂觀地看待世界。”
讓我們翻開《安妮日記》,致敬這位十四歲的女孩吧,她會給我們希望與力量。
《安妮日記》讀後感二
《安妮日記》是安妮·弗蘭克寫的,講的是安妮的爸爸媽媽還有姐姐,為了躲避德國警察的追捕,躲進了父親的辦公室,於是他們開始了兩年之久的“密室”生活。後來,凡·達思壹家和杜塞爾也搬了進來。
而中間讓我欣慰的是,當安妮的爸爸媽媽在唉聲嘆氣時,安妮卻壹笑而過。因為她很樂觀,之所以樂觀,才會壹笑而過。當時他們的生活十分受限制:走路不能發出聲音、不能出還要早睡晚起……但是安妮卻以樂觀的態度來看待每壹件事。
由此可見,樂觀對人生是多麽重要。如果安妮不樂觀,她就會像其他家人壹樣被籠罩在悲傷之網下。所以我喜歡安妮,因為我有時很悲觀地看待事情,悲觀和樂觀像兩面鏡子,壹面能照出事物的美好,另壹面卻只能照出事物的缺點。在生活中,我們去看待壹件事情,何不想著用樂觀的態度去看待?就比如文中的安妮,她雖然聽到家人在埋怨眼瞎的生活,但是,她卻不把這當回事兒。我仿佛聽見壹個不屈的靈魂在黑暗中大聲地吶喊。
《安妮日記》讀後感三
前兩天,我讀了壹本書,名叫《安妮日記》,它記述的是壹名名叫安妮的猶太女孩從1942年到1994年寫下的日記,在日記中安妮講述了作為壹名猶太人為躲避殘忍的德國納粹黨在秘密小屋中的生活狀況。
在日記中,安妮如實的記錄了當時的政府攻下荷蘭後制定的壹些法規“法令規定:猶太人應在衣服上繡黃色六角星徽;禁止猶太人深夜出門;禁止去壹些娛樂場所!……”看到這些規定我覺得十分氣憤,他們這樣做完全限制了猶太人的自由,沒有壹點民主可言,完全就是將猶太人逼上死路,這樣的情況下,讓他們怎麽生活!可是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安妮壹家仍然堅強努力生活著,他們不放棄,他們相信總有壹天他們會等來成功的那壹天。七月八日,安妮的姐姐突然接到了召急通知,瑪格當時僅16歲啊!難道這些慘無人道的納粹黨連壹個小女孩也不放過嗎?納粹黨的殘忍激起了大家的反抗精神,最終,大家決定全家搬進秘密小屋,那是壹個辦公樓上的廢棄屋子,由他們的朋友送來食物,他們生活在秘密小屋裏,為了防止被別人發現,他們白天夜裏不敢大聲說話、走路,只能做壹些靜態的事情。壓抑的生活使大家都變得敏感而易怒,後來秘密小屋中又住進了凡格壹家和善良的大夫狄斯亞,自私吝嗇的凡格太太總是找安妮的缺點,甚至經常發生爭吵,在這樣的情況中,安妮學會了忍讓,學會了堅強。在秘密小屋生活的這段時間中,安妮並沒有放棄學習,還是每天認真的學習各種語言,同時安妮也有了自己的心事,安妮與皮特戀愛了,可是安妮的父親卻很生氣,他告訴安妮她應該冷靜的處理這段感情,並告訴她將來會有更多的選擇,安妮也決定自己應該她冷靜的處理這段感情。在這種時候安妮明白堅持下來就意味著勝利,而放棄就意味著死亡。 在他們住在秘密小屋的這段時間,他們的同伴都被成群的逮捕,受到蓋世太保無情的對待他們有的被趕上火車送進維斯德堡,還有的被送到遙遠的荒蕪之地,中煤氣而死……1944年,盟軍登陸,他們終於等到了期盼已久的喜訊,可他們的食物卻越來越少,可他們始終保持著樂觀積極的態度,相互安慰、鼓勵,相信未來壹定會很美好。最終,德國失敗了,可安妮也走了,她終究沒有等到成功的那壹天。
通過讀《安妮日記》我懂得了即使面臨天大的災難也要學會堅強,要始終保持的處理事情,要保持堅韌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下學習,不可輕言放棄,要相信自己,要學會在困境中尋找希望,就像安妮說得:“我相信自己”,“包括我的思想、我的願望以及我的夢想”。
《安妮日記》讀後感四
妳大概也有記日記的習慣。少女的日記、本該是紀念日常的奇想、情竇初開的悸動。平凡而快樂的“流水帳”常是這年紀的文筆產品。但妳見過這樣的時刻處在死亡的威脅下的‘密室’裏的少女的日記嗎?《安妮日記》就是以壹個小女孩的視角記述二戰期間密室裏的人的生活實錄。《安妮日記》告訴我們的,就是壹個成長期的少女如何面對戰爭、種族迫害、自我成長與定位,以及男女角色等問題。《安妮日記》的內容是:恐懼、不安、奴役與饑寒交迫。壹個十六歲的少女,最大的願望是做有壹名記者和作家,卻因為希特勒發動的壹場邪惡的戰爭,於花季之齡死與納粹集中營,陰冷、黑暗的集中營成為她生命的終點,真摯的情感與卑微的希望,貫通整本日記。寫作時的孤獨與秘密的保存,卻轉為世人的廣大回響。善良、正直畢竟才是普世價值。《安妮日記》不僅僅是壹名成長中的少女心靈世界的獨白,更是德軍占領下的任命苦難生活的目擊報道。
猶太民族的歷史註定是悲劇。2000年的顛沛流離,他們被驅逐、被迫害、受盡屈辱、歷盡磨難。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恐怖的厄運再次降臨到這個民族的頭上,他們不分男女老少,統統像羔羊壹樣被塞進奧斯威辛集中營,看著營中那堆積如山的各色毛發,聽著幸存者用顫抖地聲音控訴令人發指的罪行,所有良心未泯的心靈都在震顫。納粹,人性的赤裸裸顯現,感覺和動物無異。到處充滿死亡的氣息,到處是驚恐無助的眼神,到處是絕望的哭喊。為什麽連生存也不允許呢?誰規定了在那個時期猶太人就是老鼠,納粹就是貓呢?
戰爭永遠是壹個黑色的主題,二戰無疑是其中沈重的壹筆,數以千計的猶太人被成批的殺害,唯壹的理由就是“他們是猶太人”!這中間,許多還是孩子,安妮.弗蘭克就是其中壹脈細微而柔韌的聲音。正如歐思斯特·斯赫納倍爾所說:“幾百萬人的聲音被壓制下去,這個低低的聲音只不過是壹個小孩子的悄悄話……它比殺人者的嚎叫更持久,比時代的壹切聲音更響亮。”
安妮·弗蘭克(AnneFrank),壹個猶太少女,1929年6月12日生於德國法蘭克福壹猶太富裕家庭,其父為壹公司總經理,母親也是富家閨秀。安妮自幼備受父母的溺愛,上學後又得寵於老師,真可謂養尊處優。納粹興起後隨家人避難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1942年6月12日,她收到壹個日記本作為生日禮物,從此開始寫日記。在這壹天中,她寫道:“我對誰都不曾做到推心置腹,無所不言,但我希望在這裏能對妳如此,我也希望妳能夠成為我獲得慰籍與支持的壹個泉源。”迫於日益殘酷的排猶浪潮,她的壹家和另外四名猶太人***八人躲進她父親公司的密室,八個人藏身閣樓密室25個月。白天他們不能說話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動靜包括嚴禁上廁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他們只能依靠父親公司的同仁幫助供給食品生活用品,和獲知外界的壹切。在漫長的25個月內,唯有這位13歲猶太少女安妮用她的筆,用她要做個作家的夢想,支撐她記錄下頂樓內每壹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長。因為突然處於狹小的空間,突然面對每天被發現的恐懼,對死亡的恐懼,八個個性不壹的人,對於繼續生存的希望都有形形色色的表現,人在最困境下的真實的表現——這種真實本身所傳達出的信息與意義就能讓所有人感受到壹種使人窒息的深刻。很少能見到陽光呢,因為陽光和實現並存。躲在秘密的閣樓裏,就是為了讓自己蒸發,起碼在那些陌生人眼裏。在密室度過了兩三年的艱苦生活,她終於在16歲那年離開了,因為,蓋世太保終於叩開了密室的門。1944年8月他們因被檢舉而遭到逮捕。安妮和其他七個人被送進集中營,經歷不斷惡化的苦難:艱苦的工作、嚴寒、饑餓、疾病以及隨時面臨的被送進焚屍爐的威脅!巨大的焚屍爐的煙囪總冒著濃濃的黑煙,安妮們不但要小心自己不被送進去,還要時刻關註著那裏面是否會飄出自己摯愛的人的灰燼。八人中除她父親外均遭不幸,安妮和姐姐瑪各最終被轉移到伯根-伯森集中營,在1945年3月初(被解放的幾周前)因傷寒而死。安妮年僅16歲,屍骨難覓。據統計,超過壹百萬的十六歲以下的孩子死於大屠殺,安妮弗蘭克是其中之壹。
對十三歲的安妮來講,這日記本就像打開壹扇門,它通向成長,通向無限的希望。安妮說過“沒有日記,也就無我。”然而,安妮不再有機會回味這壹切了,因為同時拉開的,是戰爭的序幕,隨著警報的拉響,惡夢就開始了。而她面對死亡的陰影,她的心靈壹直是和平與真摯的。安妮說:“我常常沮喪,但從不絕望,我把這段躲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險,它僅僅是趣味生活的美麗開端。當我擡頭凝望天空,我總會感到事情會越變越好,殘酷終將結束,和平與寧靜會重新來臨,我更加堅定自己的理想,也許有朝壹日我能夠實現所有的夢想:我最大的夢想是成為壹名記者並最終成為享譽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堅信,人們的內心是善良而美好的。”所以,在閱讀《安妮日記》時,大的戰爭背景下,我們將得到更多的是壹種溫暖人心的東西貫徹始終。有壹種.種歡快溫暖的種子縈繞在每壹個角落,細節隨處可見,是安妮帶給周圍的每壹個人。她可以說:“我必須承認,坐在天窗下面,感覺到陽光照在妳的面頰上,擁抱著壹個可愛的男孩,有什麽比這更愉快嗎?”
安妮經歷了快樂,期望,隱匿,抑郁,意欲,悲憤,掙紮,死亡的人生歷程。安妮在日記中如實記錄了兩年間隱秘、艱苦的生活狀況,自己的寂寞、苦悶,對現實的恐懼、憎惡,對生的追求和期盼,對未來的向往和祝願,對戰爭、人性的深入思考。她渴望用年輕的激情、勇氣和天性的善良擁抱自然,擁抱世界,但是戰爭回報給她的卻是苦難和死亡。安妮在寫日記的兩年多裏,生活困窘,她多次寫到阿姆斯特丹的被轟炸所造成的恐懼,也不斷譴責種族歧視,而藏匿又充滿了恐怖的日常生活,在平凡中深深地打動著人心。她在見證著戰爭與迫害。1947年,幸免遇難的安妮的父親,將安妮的日記整理後出版。迄今為止,日記已被譯成55種文字在全球發行三千萬冊,成為壹筆人類***同的精神遺產。安妮真正地實現了自己的願望:“我希望在我死後,仍能繼續活著。” “走入世界,為人類盡壹份力量。”
我想壹定會有許多孩子像安妮壹樣,在法西斯瘋狂怒吼中,微笑著說,“我相信善良。”永遠無法忘記安妮赤裸身體被削發的空洞眼神,永遠……
希望類似的悲劇再也不要發生了。祈求和平。
《安妮日記》讀後感五
直到今日,我仍不願去回想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那場全球性的戰爭,壹想起它,腦中便會浮現出遍野的屍首和撕裂心肺的痛苦呻吟,我不要看到不幸的淚,不要看到絕望無助的眼神,我要聽到全世界人民高聲頌讀渴望世界和平的贊美詩,而不是吟唱無助的詠嘆調。
初涉《安妮日記》大約是在兩年前吧,好奇的我與壹名猶太小女孩進行了壹番心靈的交流。正是這番不尋常的交流使我的心靈有了如此的震撼與觸動……小女孩名叫安妮,出身在壹個猶太家族,父親是壹家糖果公司的老板,因此小安妮從小就過著衣食無憂的幸福生活。然而,正值豆寇年華的小姑娘怎麽也想不到自己會有悲慘遭遇。希特勒發動了對波蘭的突襲戰,二戰由此爆發,接下來便是對猶太人的大肆屠殺……無奈的安妮壹家悄悄躲進了父親公司中的壹間密室,躲避戰爭。然而,他們最終還是被發現了。安妮壹家被兇惡的納粹黨徒關進了令人窒息的集中營。但是,安妮並沒有對生活失去信心,她堅強,她努力。她每天在發黃的床榻上悄悄記錄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信念……我堅信,這麽壹個對生活充滿向往的少女有理由活下去,並且活得更為出色。出人意料的是日記突然中斷了,無奈的她終於含淚倒在了黑暗中,但是她的精神並沒倒,堅強的猶太人頑強地生存了下來,法西斯政策倒臺了,她們獲得了重生……
讀完整本書,我的心中漾起了莫名的感動,有為安妮的不幸而感到悲傷,也有被頑強的猶太人民的鬥爭精神的感動,更多的是對那種黑暗獨裁統治的憎惡、不屑與鄙視。我悲憤,為什麽有人在制造不幸,難道在物質文明飛速發展的今天,戰爭是維護利益的僅有手段嗎?我悵惘,為什麽我們不能生活在壹個和平的世界,就像桃花源壹樣,蒙太奇也好,烏托邦也罷,但那兒沒有硝煙,沒有戰爭,男女老少平等博愛,愉快地生活在壹個寧靜的世界,但這可能嗎?是的,我敢說可能。因此,我希冀,希冀我們的世界停止戰爭!希冀白色的和平鴿在這方樂土拋下橄欖枝,希冀我們的人生色彩斑斕。
聽,遠處傳來了頌讀贊美詩的聲音,渾厚而圓潤的嗓音縈繞在我們耳際——人性的光輝!
讀書,總會有感想;但讀書,更是為了找到心靈的寄托。讀後感,就是這種寄托的外觀讀課外文學作品,要把自己融進去,慢慢體會,在思想上交流,在心靈上溝通。本篇讀後感,基於這種體驗,實實在在地寫出了自己內心的觸動和思考,我們可以看出作者融進去了,又跳出來了,固而“希冀我們的世界停止戰爭”的感嘆是深刻的,又是現實的;對“人性的光輝”的贊美,對人類良知的呼喚又是普遍的。就 文章 語言而言,由於閃爍著思想的光輝,因而雖不華美,卻很準確,也很豐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