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2月,因在中國軍事文學創作中取得的成就,榮獲第二屆“馮牧軍旅文學獎”。
第二屆馮牧文學獎獲獎者——喬良獲獎評語
喬良是軍旅作家隊伍中壹位文體自覺的小說家。他的幾部代表性作品都突現出鮮明的探索理念和形式革新精神,為軍旅小說增添了新的審美因素。中篇小說《靈旗》采用了復雜的立體結構,多重時空、多重敘述,體現了形式構成的張力與功能,使作品顯得意境朦朧而主旨凝重。長篇小說《末日之門》則以東方視點、寓言方式,把未來世界的種種可能,超前納入讀者的視野,表達了壹個中國軍人對人類前途和命運的深切憂患與關註。他開闊的眼界、敏銳的思維、前沿的軍事理論知識系統,使其小說創作表現出壹種前瞻性。如果能使形式與內容進壹步水乳交融,他的小說將更臻佳境。
喬良成長故事:鋼鐵是這樣煉成的
成功的人,壹定有他成功的腳印,喬良也不例外。當我們今天羨慕和欣賞成功人士的光環時,最重要的要看他背後的品格,和如何取得成功的經驗。
喬良,在少年時代,是壹個勤奮好學、積極上進、雄心勃勃的青年。他是家中的長子,命運上安排他必須為兄長表率,先輩們的教育和軍人家庭的影響,使他從小就對軍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喜歡兵器,經常自動手用鐵絲、鐵片打造古代的大刀長矛,在杏核上畫些古代戰將臉譜。在那個年代,沒有變形金剛,沒有飛機玩具,但就在那種簡單的歲月中,喬良對搜集各種和軍事有關的小東西樂此不疲。時值今日,當他的書房和收藏室中,擺滿了世界各國的戰刀、盔甲等軍事收藏品時,仍然會回憶起幾十年前的收藏經歷。
“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喬良從小最喜歡的讀的書是《孫子兵法》,對軍事戰略情有獨鐘。軍人,不僅要擁有鋼鐵般的身軀,還有智慧的頭腦,才能成為壹代優秀的指揮家
。喬良壹直保持著讀書的習慣,上學時是班裏的尖子生,文史哲成績是最優秀的。十三、四歲時,就模仿古籍版本,自己裝訂並寫壹些詩詞,詩詞的內容也大多是抒懷、勵誌,文學天賦開始逐漸展露。
就這樣,壹個成長在和平年代的軍人,在軍隊生涯的打磨和文學的熏陶下,他睿智、剛毅、智慧、博學、勤奮,打造了新時期復合型軍事人才的典範,於是我們讀到了《超限戰》,看到了《三十六計》的精辟講解。 2015年06月26日07:07來源:光明日報
真誠隨和,但卻有著不怒自威的氣質,聲若洪鐘且目光炯炯,全然不似花甲之年,這個人便是軍旅作家、空軍少將喬良。
1955年,喬良出生在壹個軍人家庭。在軍隊號角聲中長大的他,5歲時就能把列兵到元帥的軍銜數壹遍,能將所有的軍號號音辨別清楚。10歲的時候,他就讀了《孫子兵法》。“雖然不是很懂,但是覺得很有意思。”喬良回憶。軍隊的生活,從小就培養了喬良很高的軍事素養。他說:“我對軍事的了解是骨子裏的了解;對軍隊的熱愛是血液裏的熱愛。”
喬良記憶深刻的,是14歲時他和同學從學校圖書館“偷書”看的經歷。喬良至今都記得“偷”來的17本書的書名,那是他第壹次看到魯迅的文字,第壹次認識到國外的著作。“那本高爾基的短篇小說選,我看了三四天,激動得全身顫抖,真的是寫到了靈魂深處。”他感嘆道。
喬良始終認為“那些真正的文學是可以拉高民族精神的”。特別是對純文學,他有著自己純粹的見解與執念。遇到自己特別喜歡的書,喬良總會抄寫壹遍,毫不吝惜時間。米裏施坦因的《論資產階級軍事科學》,丹納的《藝術哲學》,泰戈爾的《飛鳥集》《園丁集》,還有柯羅連科的《盲音樂家》,他都手抄過。
1984年,喬良考進了魯迅文學院,他真正的文學創作也由此開始。《大冰河》獲全軍文藝獎;《靈旗》獲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現在,花甲之年的他依然筆耕不輟,不斷地思考、研究、創作。
“軍事理論著作《超限戰》的出版,是我研究軍事理論的開端。”這樣壹個開端,正是源於他在軍隊長期的累積和對文學無法割舍的熱愛。
“我已經到了耳順的年紀,卻沒有耳順的功力。”喬良笑著說。如今的他,做事風格不喜極端,但卻追求“語不驚人死不休”;面對危險之事,依然有著“我不能退”的本能反應;遇到不平之事,常常“拔刀相助”,只因“我不會是壹個淡然的觀望者”。
“思考的時間還是太少了,而且我也不打算放棄,在讀書與思考中完成與前人掰手腕的沖動。”喬良說。(光明網記者 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