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郭嘉(170----207),字奉孝,穎川陽翟(今河南禹縣)人。郭嘉最先投靠的是當時實力最強的袁紹。袁紹對郭嘉很敬重,給以很高的禮遇。但郭嘉與袁紹相處數十天,發現袁紹不善用人,優柔寡斷,絕非建功立業之主,便毅然離開了袁紹投奔曹操。 郭嘉是曹操最得力的謀士之壹。他足智多謀,算無遺策,為曹操集團的崛起做出了重大貢獻。對於郭嘉的功勞,曹操曾由衷地贊揚說:“平定天下,謀功為高。”
2、荀彧(163~212) 中國東漢末年曹操的謀士。字文若。潁川潁陰(今河南許昌)人 。荀彧多智謀 ,舉孝廉 ,拜縣令 。漢末天下大亂,棄官歸鄉裏,率宗族先投袁紹,後歸曹操,任司馬,被喻為張良。曹操為兗州牧後 ,興平元年(194)征徐州陶謙 ,荀彧以州司馬留守。陳留太守張邈等反叛,各郡縣響應者眾 。荀彧率軍堅守,與程昱壹起,為曹操保存了反攻基地。建安元年(196) ,曹操謀迎漢獻帝都許,部眾猶豫,荀彧極力促成。升侍中,守尚書令,深得曹操信任,軍國大事皆與之籌劃。能知人舉賢,屢薦賢士郭嘉等人,又策劃東擒呂布 ,西撫韓遂、馬騰。建安五年,官渡之戰,曹操軍糧將盡,欲退兵還許。荀彧勸其堅持待機,用奇兵制勝 。曹操從其議 ,大敗袁紹。建安八年,曹操據荀彧前後功績,上表封萬歲亭侯。後曹操欲自封魏公,加九錫,作為篡漢之階,荀彧婉轉勸阻,為操所忌,被迫飲藥而死。
3、崔琰,字季珪,史書上稱他“清忠高亮,雅識經遠,推方直道,正色於朝”,也就是清廉忠貞,正派儒雅,既有高風亮節,又有遠見卓識,看人看得準,做事做得正,而且儀表堂堂,凜然於朝,據說連曹操看到他,也為他那壹身正氣而懾服(太祖亦敬憚焉)。?崔琰是壹個光明磊落、胸懷坦蕩的人。曹操晚年,曾為立嗣問題苦惱,不知是立最年長的曹丕呢,還是立最有才的曹植。於是便以信函密問百官,請他們陳述意見,密封以答。惟獨崔琰卻“露板”(不封板牘)公開作答,說根據《春秋》之義,立子以長,何況五官中郎將(曹丕)仁孝聰明,宜承正統。我崔琰願以死恪守正道。曹操壹看,大為驚異。因為曹植正是崔琰的侄女婿。崔琰不舉薦曹植而舉薦曹丕,說明他確實是處以公心的,連曹操也不得不“喟然嘆息”,敬佩他的大公無私。最後被曹操逼殺。?
二、蜀漢精英榜 :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號臥龍,瑯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他是漢朝司隸校尉諸葛豐的後代.
諸葛亮於漢靈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於瑯邪陽都的壹個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瑯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衛戍京師的長官)。諸葛亮父親諸葛圭,字君貢,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諸葛亮早年喪父,與弟弟諸葛均壹起跟隨由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的叔父諸葛玄到豫章赴任。東漢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諸葛玄職務,諸葛玄就去投奔老朋友荊州牧劉表。
建安二年(197年),諸葛玄病逝。諸葛亮和弟妹失去了生活依靠,便移居隆中(今襄陽縣之西二十裏,壹說隱居地是南陽?),隱居鄉間耕種,維持生計。建安四年(199年),19歲的諸葛亮與友人徐庶等從師於水鏡先生司馬徽。
諸葛亮讀書與當時大多數人不壹樣,不是拘泥於壹章壹句,而是觀其大略,並喜歡吟誦《梁父吟》這首古歌謠。通過潛心鉆研,他不但熟知天文地理,而且精通戰術兵法。他誌向遠大,以天下為己任。,諸葛亮還十分註意觀察和分析當時的社會,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用兵的知識。
建安十二年(207年),諸葛亮27歲時,劉備“三顧茅廬”於襄陽隆中,會見諸葛亮,問以統壹天下大計,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提出了首先奪取荊、益作為根據地,對內改革政治,對外聯合孫權,南撫夷越,西和諸戎,等待時機,兩路出兵北伐,從而統壹全國的戰略思想,這次談話即是著名的《隆中對》。[壹說是襄陽隆中,也說是南陽,難定論?]
劉備聽了諸葛亮這壹番精辟透徹的分析,思想豁然開朗。他覺得諸葛亮人才難得,是懇切地請諸葛亮出山,幫助他完成興復漢室的大業。諸葛亮遂出山輔佐劉備,形成三國鼎足之勢。
三、東吳精英榜:1、張昭(156-236),字子布,東吳第壹謀士。孫策平定江東時,周瑜向孫策推薦張昭,孫策親自登門請張昭,張昭遂出山相助。在孫策平定江東的戰鬥中起了很大的作用。孫策平定江東後,張昭幾度向孫策表明了西征黃祖的重要性。但孫策英年早逝,張昭的意見沒有在孫策身上實現。孫權繼位後,果然西征滅了黃祖。208年,曹操南下,以張昭為主的文官都主張投降曹操。這也是張昭在軍事方面的不足,最終周瑜分析了曹軍的弱點,並領兵至三江口與曹操決戰。張昭也作為參謀參加了赤壁之戰,也立了功勞。229年,張昭立勸孫權稱帝,孫權從之,東吳政權正式成立。在立東吳丞相壹事上,眾人都以為這個位置是張昭的,但孫權說道:“此公性剛,不可為之。”遂立顧雍為丞相。不久後,張昭辭官歸鄉,安心養老,並註釋了《春秋左傳》。236年,張昭病逝,孫權親自為張昭吊孝。
2、 陸遜(183-245),字伯言,本名陸儀,吳郡吳縣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孫策之婿,三國時期吳國大臣,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
陸遜出生於世宦之家,他的祖父陸纖官至城門校尉,父親陸駿,任九江都尉。陸遜年十歲喪父,十五、六歲時就肩負起家庭生活的重擔。公元204年,被孫權征召為掾屬,歷任東西曹令史,後出為海昌縣屯田都尉,並代理縣令職務。後又因討伐山越暴動、討平鄱陽地區尤突等人的暴亂,被授予定威校尉。公元219年,受呂蒙舉薦為荊州督。因成功奪取荊州,升為右護軍、鎮西將軍,封婁侯。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後,發動了夷陵之戰。孫權拜陸遜為大都督,率兵五萬西擊劉備。次年六月,陸遜用火攻擊敗劉備。孫權加拜陸遜為輔國將軍,領荊州牧,改封為江陵侯。公元229年,任上大將軍、大都護,鎮守武昌。公元244年,代顧雍為丞相,次年二月病逝。
三國是英雄的時代,那個時期,天下大亂,群雄並起,每個人都有展現自己的舞臺,時不我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