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七個古典舞流派:《婆羅多舞》、《奧迪西舞》、《卡塔克舞》、《庫契普迪舞》、《曼尼普利舞》、《卡塔卡利舞》。
1、《婆羅多舞》:
婆羅多舞動作剛勁有力,棱角鮮明,變化多,速度快。要求手、眼、身、法、步的嚴格配
合。註重面部表情喜、怒、哀、樂的瞬息變化。是壹種技巧性強,難度高的舞蹈。壹場完整
的婆羅多舞少則3小時,多達5至6小時,通常只由壹名女演員表演。
2、《奧迪西舞》:
奧迪西的舞段主要有:
起始部分的“曼格拉賈蘭"。
展開部分的“巴拉維"。
表演部分的“阿皮納維”。
及結尾部分的“慕克沙”等。
奧迪西舞以柔軟的“三道彎”造型著稱體現壹種典型的印度教石雕式的優美姿態音樂的節奏和
旋律糅合了北方印度斯坦和南方卡納塔克派的特色。
3、《卡塔克舞》:
卡塔克舞由三個部分的表演構成,即Nritta(純舞蹈韻律部分)Natya(劇情部分)和Nrity
(表達部分)。Nitta是舞蹈中各種協調性動作的總和,而Natya則給子舞蹈實質內容,Nritya
則通過融合舞蹈和戲劇表演的方式講述某個故事或某篇詩歌。
卡塔克舞以精彩的踢踏舞步、飛速的旋轉以及舒展大方線條明朗的舞姿,在印度各古典舞派中
獨樹壹幟。
4、《庫契普迪舞》:
安得拉邦流傳有三種舞蹈形式:
神的侍女黛維達西表演的祭獻類舞蹈。
婆羅門種姓的人表演的古典宗教舞劇。
拉賈舞女表演的俗舞。
5、《曼尼普利舞》:
曼尼普利舞是曼尼普爾地區舞蹈的總稱。
其中代表性的有拉衣、哈拉奧巴、拉灑、麗拉舞、散凱爾頓等。
6、《卡塔卡利舞》
“卡塔卡利”意為“講故事”。舞蹈題材多選自印度兩部重要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
多》。主題大都是描寫神或英雄人物如何戰勝邪惡的故事。
從妝容來看:
“綠色”常用於被歌頌的正面人物。
“黑色”常用於女妖等。
“刀”常用於反面人物。
“胡子”常用於惡人(紅胡)靈長類。
還有“容光煥發”的女英雄。
女侍男信使、聖人、婆羅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