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羽生,本名叫陳文統,1924年出生在廣西梧州蒙山縣的書香門第,他父親是地主,所以梁羽生很小的時候就有機會接觸各類書籍,更能把時間花在讀書上。梁羽生十來歲的時候,廣泛接觸文學,在文學方面比較感興趣,特別是新文學。
少年的時候還跟從簡又文、陳寅恪等大家學習。陳寅恪恐怕無人不識,他博學廣誌,尤其文學和歷史的功底非常的深厚,不管是治學還是做人,都引領高標、超脫俗流,可以說得上是在萬馬齊喑中自學研究學術,其治學理論?自由之思想,獨立之精神?如黃鐘大呂穿越時代刻畫出壹位真正知識分子的風骨。
而簡又文又是當代的史學家,信奉基督教,在美國奧柏林學院取得文學學士,所以簡又文的文風思想是比較傾向西方新體文學的,這也就影響了後來的梁羽生。梁羽生有幸遇到這樣的良師,整日耳濡目染,深受傳言身教,真的令我們後輩羨慕。因此梁羽生以後不管是文學還是為人都超然脫俗,這主要得益於家風門師門。
梁羽生,19歲的時候本來打算報考廣西大學的,但是因為當時內戰,廣西還是國民政府的地盤,而湘桂戰役失利了,因為戰爭的原因,他只能回到家中,然後又躲戰亂,逃到了蒙山上去避難。這就耽誤了幾年他上大學的時光。1945年的時候,日本侵略者占據了蒙山縣城,梁羽生和他的家人,以及他的老師簡又文等人,不得不到六盤山暫時躲避戰亂,等到六月份的時候,因為日本在戰場上的節節退敗,蒙山縣的治安才恢復如初,因此,梁羽生和他的家人又回到了他的老家。
1945年8月份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梁羽生便跟隨簡又文去到廣東,不久後考上了嶺南大學。開始梁羽生在大學是讀化學系的,但在22歲的時候便轉入經濟系,並且在學校期間加入中文系的藝文社。由於他在文學方面的天賦和功底,他加入藝文社的第二年就開始擔任學校嶺南周報的編輯,在他24歲的時候,又擔任總編輯,並且在這個期間開始發表文章。
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後,梁羽生從嶺南大學畢業,經過他的校長推薦,去到香港擔任《大公報》的翻譯和助理編輯,且僅僅幾個月後又擔任副編輯。梁羽生是《大公報》社評委員會最年輕的成員,他在文藝事業上的順風順水,讓人誤以為是人生的贏家,但沒想到1950年的時候,梁羽生的父親因為是地主,被人誣告錯殺了。從這壹年開始,梁羽生被家人勸告:千萬不要回家。因為當時的形勢,他如果回家的話,可能還會搭上自己的性命。因此,梁羽生開始了在外面流浪的生涯,並在很長很長的生涯中,都不敢再踏回他想念的美麗的家鄉壹步。
在1950年這壹年,香港的《新晚報》刊出連載武俠小說的廣告,梁羽生看了以後只構思了壹個晚上,就開始創作《龍虎鬥京華》這壹武俠小說。也就是從這壹小說開始,梁以?梁羽生?為筆名開始發表武俠小說。當時這本小說,在文壇上可謂是開創了新武俠壹派,當時的香港可謂洛陽紙貴,都爭先去買這本小說來看。而也是從這本小說開始,梁羽生開始了他30年武俠武俠小說的生涯。說來也是巧,梁羽生在《龍虎鬥京華》開篇詞就寫道:卅年心事憑誰訴。沒想到壹語中的,最終梁寫武俠小說也只寫了30年便封筆。
從1950年到1987年,梁羽生都生活在香港,它的主要社會活動都是擔任報刊或雜誌社的主編發表文章,搞創作,搞圍棋比賽等等。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中國大陸已經改革開放,新武俠小說開始乘著春風飄到了大陸,沒想到竟然席卷全國,追捧武俠小說竟然成為當時的潮流。金庸,梁羽生,古龍等新武俠派小說作家在當時家喻戶曉。
在梁羽生的大名傳遍中國各地的時候,他突然收到了來自他老家蒙山縣政府寫給他的信:邀請他回故鄉看看。其實也就是想借他的名聲宣傳他們的家鄉。當時梁羽生收到信以後,只向他家鄉的政府提了壹個要求:為他父親當年被冤枉錯殺平反。最後,蒙山縣政府徹底重查當年他父親的案子,最後得出結論是錯殺了人,並給他父親平反,向梁羽生及其家人道歉,邀請梁羽生回鄉。
1987年,已經63歲的梁羽生,踏上了回家之路,這是他離家逃往香港整整37年之後,第壹次踏上廣西蒙山的土地,回到了生他養他的土地。這37年梁羽生不是不回家鄉,而是心裏膈應不敢回啊,現在重新回到了他的家鄉,內心的情感肯定很復雜。他可能曾經在夢裏千百回的夢到回到了自己的家鄉,但因為政治原因不能回來,這壹次他終於能夠回來了,而且是作為廣西人的驕傲的名人回來的,個中情愫只有自己才能品味。
梁羽生,重新回到家鄉以後,並沒有過多的停留,只停留了短短的三天。1987年,梁羽生從香港遷到了澳大利亞。到2001年的時候,蒙山縣政府提出了建設?梁羽生公園?的想法,當時已經77歲高齡的梁羽生同意了這個想法,並為公園題詞。等到2005年的時候,81歲的梁羽生又回到了廣西,接受廣西電視臺的采訪,還回到他中學時的母校桂林中學參加百年校慶,並發表?武俠小說與通識教育?主題演講。到了2009年,85歲的梁羽生在澳大利亞悉尼去世,這壹次他是真的要和他的家鄉永別了。
梁羽生曾經給自己寫過壹副挽聯:散木樗材,笑看雲霄飄壹羽;人閑境異,曾經滄海慨平生。這是他對自己壹生的評價,從中可看出梁公的真性情。世人能讀梁公的著作真是三生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