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402年,燕王朱棣攻入南京,登基稱帝。因為燕王是靠武力奪取天下,因此登基後肯定要大封功臣。
當年朱棣從北京起兵南下,身邊最依仗的人除了姚廣孝外,就是丘福、朱能、張玉3位武將。其中,丘福勇猛,壹路充當先鋒官。張玉善謀,壹直為朱棣出謀劃策,而朱能年紀最小,英勇善戰,壹直跟著朱棣,是朱棣的得力將領。
朱棣稱帝時,張玉已經戰死,在封賞眾將時,丘福被封為淇國公,為靖難第壹名將,朱能被封為成國公,為第二名將。張玉被追封為榮國公。六年後,張玉的兒子張輔因攻打越南有功,被封為英國公,這四人,被合稱為“靖難四公爵”。
在古代,武將所追求的歸宿,不過是馬革裹屍,戰死沙場。巧合的是,“靖難四公爵”最後都死在了戰場上,無壹人“善終”。最最遺憾的是,其他三位公爵是真正死在戰場上,只有朱能壹人,是死在去戰場的路上,還未交戰,便病逝途中,成為朱棣壹生的痛。
平心而論,朱棣能夠以藩王的身份戰勝建文帝,最終登基,除了運氣成分外,有很多人都功不可沒,例如姚廣孝、丘福、張信等人,但朱棣唯獨對朱能有過如此高的評價,可見他對朱能的認可。
朱能,字士弘,安徽懷遠(屬蚌埠)人,他雖然姓朱,但和朱元璋沒有血緣關系,他的父親早年曾跟隨朱元璋打天下,立過小功,被封為“千戶”。朱能長大後,子承父業,被任命為燕山中護衛副千戶,成為朱棣的核心護衛之壹。在朱棣的帶領下,朱能多次前往草原擊殺蒙古殘部,多年的歷練,讓年輕的朱能有壹種異於常人的勇猛和忠誠。
建文元年,建文帝對各大藩王步步緊逼,周王被貶,湘王自殺,朱棣非常著急,此時,朱能等人勸朱棣起兵。當年七月,建文帝派謝貴、張昺等人設計活捉朱棣,不料消息被張信偷偷泄露給朱棣。朱棣召來朱能、張玉,讓二人埋伏在府中,等謝貴、張昺入燕王府,立即將其擒殺,然後,迅速奪取北京的防衛力量,控制北京城。
接下來,靖難之役爆發,朱能跟著朱棣先迎戰耿炳文,在真定之戰中,朱能仗著壹身肝膽,單槍匹馬約戰耿炳文,最終將耿炳文擊敗,斬殺3000多人。隨後,建文帝更換李景隆為將,朱能在鄭村壩輕易將李景隆擊敗。
建文二年,朱棣攻打濟南,濟南守將盛庸的鐵血防守,讓朱棣寸步難進,朱棣在攻城期間,壹度陷入盛庸的炮火包圍,大將張玉在此戰中壯烈犧牲,朱能本來已經率領小隊人馬殺出重圍,看到朱棣沒有出來,又調轉馬頭殺到炮火之中,冒死帶著受傷的朱棣從側翼沖了出來。這壹戰,朱棣損失了張玉,還差點丟了性命,多虧了朱能舍命相救,否則,靖難之役從此便結束了。
建文四年,朱棣再度率兵南下,連戰連捷,但在淝河之戰中,被南軍名將平安成功阻擊,北軍大將王真戰敗自殺。眾人都勸朱棣退兵休整,唯有朱能拔劍霸氣說道:“當年漢高祖十戰九敗,最後還能取得天下,如今我們連戰連勝,豈能因敗這壹場便退兵。”
朱棣聽完朱能的話,深受鼓舞,壹鼓作氣,擊敗平安。隨後盛庸扼守淮河,朱棣為了渡河,派朱能、丘福二人率領壹百多敢死隊,沿著淮河向西步行20多裏,趁著天河偷渡淮河,襲擊盛庸的戰艦。最終,朱棣順利渡河,下揚州,直逼南京。
縱觀靖難之役的整個過程,幾乎每壹場戰鬥都有朱能的參與,他不僅是朱棣的救命恩人,更是整個戰略的堅決執行者,在艱難的時候給大家信心。因此,朱棣登基後,封朱能為成國公,賜免死鐵券。在當時的功臣排名中,朱能名列第二,僅次於“靖難先鋒官”丘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