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最新電影網 - 大陸電影 - 未選擇的路的作品鑒賞

未選擇的路的作品鑒賞

《未選擇的路》是壹首哲理抒情詩,它表面平易,實則蘊含深邃的哲理;看似傾訴個人經歷,實則表達人們的***同感受。在這首詩裏,弗羅斯特抓住林中岔道這壹具體形象,用比喻的手法引起人們豐富生動的聯想,烘托出人生岔路這樣具有哲理寓意的象征。詩人選擇的是人們司空見慣的林中岔道,來闡發如何抉擇人生道路這壹生活哲理。

詩的前三節似乎僅在平直地描寫林中的那兩條路的不同,但其中卻蘊含著極大的比喻意義,第四節詩人筆鋒壹轉,從林中之路躍到描寫人生之路,“而我選擇了足跡更少的那壹條,然後它決定了我的人生從此不同。”這結句寄寓著詩人無限的人生感慨,具有深刻的象征性和哲理性。

詩人以含蓄清新、別具匠心的藝術風格再現出優美的自然風光,並且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反映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波瀾。詩還註意引起人們的聯想,把理性與情感融於壹首短詩之中,深化了這首詩的意蘊.給人以豐富的啟迪。詩人是通過優美的意境創造和濃郁的抒情表達把哲理隱含其中並傳遞給讀者的。

在這首詩中,詩人以樸素自然的語言和韻律來表現自己對人生的思索。這種質樸無華的風格使這首詩如夏夜裏清涼柔和的風,洋溢著清新自然的情趣,給人壹種沁人心脾之感。

這首詩描繪的是壹個面臨選擇的人和他進行選擇時的心態,至於選擇的具體內容並沒有寫出。詩人的著眼點是選擇本身。每壹個讀者都能夠在這首詩中發現自身的生活體驗,理解其中的哲理內容。因為這首詩具有內涵的開放性,猶如壹個巨大的構架,其中的內容有待讀者去填充,在其中回顧自己的人生之路,從而受到觸動而引發深深的思索。 詩分四節,第壹節寫詩人站在林間交叉路口,久久躊躇,他對兩條路都很向往,但不能同時都走,必須選擇壹條;而壹旦選定了壹條,就沒有回頭的機會了。這是多麽的無奈又無助。這樣的開頭,自然使人聯想到人生之路:自然之路是可以回頭的,只是浪費時間,但人生之路如射出的箭,無法收回,因為時光不會倒流。所以詩人望著那壹條消失在叢林深處的小路,陷入了深思。在這沈思的過程中,他心裏也許已經作出了決定。

第二節,詩人選擇了其中的壹條路,這條路是“芳草萋萋,十分幽寂,顯得更誘人,更美麗”,“卻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詩人選擇的是壹條少有人走的路,而不是像大多數人壹樣,選擇那種留下很多旅人足跡的路。詩人也許知道,足跡多的路是平淡的,沒有挑戰性的。

第三節,詩人踏上了自己選擇的小路,開始了艱難的跋涉。可這時候詩人心中對於另壹條路也是非常留戀的,他知道只能選擇壹條路,卻舍不下另壹條路,因為他雖然作出了選擇,但心中仍有躊躇,萬壹這壹次的選擇是壹個錯誤,將“難以再回返”了。這裏詩人寫出了常人都有的壹種心理。

最後壹節,詩人遙想將來對往事的回顧:在壹個小樹林中,選擇了其中壹條路,從此決定了自己壹壹生的路。這裏,詩人並沒有沿著第三節的詩意寫下去,沒有告訴讀者他選擇的那條路結果怎樣,而是寫未選擇的路,留下想象的空間,讓讀者自己去體會。誠然,人生的道路,結果誰料得到呢。詩人顯然有宿命的意味,帶著壹絲的惆倀。但這樣寫更接近生活的原本狀態,更能打動讀者的心。 弗羅斯特的詩《未選擇的路》揭示的是人生道路上面臨的重大抉擇。詩人並沒有直言兩條路代表什麽,他所闡明的是抉擇本身。詩歌描繪的是壹個面臨抉擇的人和他進行抉擇時的心態。詩人所選擇的是壹條人跡更少的路,這條路也許更艱辛,更需要開拓,正因為如此,才更具魅力。詩人也許並不十分懊悔選擇了這壹條路,但卻分明在惋惜沒有選擇另壹條路。不過詩人畢竟比常人更清醒、更自覺,他知道,人生際遇,千變萬化,碰到兩難之境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因此,也只能作出舍壹就壹的選擇,不論這壹選擇是對,是錯,而壹旦擇定,就會對未選擇的路懷著深深的眷戀,如果走那條路,也許更奇偉、瑰麗,也許更平凡、黯淡。不管怎樣,當壹種選擇成為現實,人們必然會放棄另外壹條路,而且只能走下去,不能返回選擇的起點。這就是人生無法解決的悲劇。他年回憶起來,留下的也只能是壹聲輕輕的嘆息,壹絲淡淡的哀愁罷了。

詩人以具體的、明晰的事物來說明抽象的概念和哲理。樹林中“分出兩條”小路,何其平常。人們的選擇往往不假思索,或者會輕易地選擇那表面上“更誘人、更美麗”的壹條,然而很可能由於這漫不經心的行動而決定了今後壹生的道路。在這描繪的畫面中,是詩人對人生的思索和嘆息。 壹、語言過分規則化 語音過分規則化 弗羅斯特強調詩歌創作中聲音和意義的和諧統壹,並創造性地提出“有意義的聲音”這壹詩歌美學理念氣。從格律和尾韻、頭韻和半諧韻兩方面可以看出此詩的語音過分規則化。

格律和尾韻是詩歌的區別性特征。此詩包括四個詩節,每節五行,主導格律為五步抑揚格,在此基礎上格律時而發生變化。以第壹詩節為例:第二詩行前三音步為抑揚格,四五音步為揚抑格;第三詩行壹二音步為抑揚格,三音步為抑抑格,四五音步為揚抑格。反復變化的格律避免了語音的單調乏味,增添了妙趣,使詩歌富有韻律感。詩的尾韻為abaab,cdccd,efeef,ghggh。同壹詩節內不同詩行間的交替用韻和不同詩節間的連續換韻使詩節間完美結合,給人壹種多聲回響、漸次展開、不絕於耳的音樂效果。

第八詩行的wanted wear,第九詩行的though、that和there各自開端輔音相同,構成頭韻形式(壹組重讀音節中開端輔音叢的重復)。第壹詩節首行和尾行開頭單詞分別為two和to,構成頭韻且發音相似,突出了詩人面臨兩條小路不知選擇哪條的兩難心境。半諧音(壹組重讀音節中相同元音或雙元音的重復)是此詩另壹語音特征。第二詩行的sorry和not中的[o]將詩人受到種種限制而被迫舍棄其中壹條路時的無奈和遺憾表現得淋漓盡致,第七詩行的having和perhaps中的[?]表現出詩人對另壹條路通向何方的不確定,更含蓄體現出其選擇之難。

綜上,語音過分規則化賦予了此詩強烈的節奏感和回環曲折的音樂效果,使其悅耳動聽的同時更有力表現出關於人生選擇的主題思想。 詞匯過分規則化 詞匯過分規則化指詞匯的重復。不難看出壹些詞語在全詩中反復出現。人稱代詞I重復出現八次,使讀者融入詩中,產生***鳴;二三四詩行and的重復突出了抉擇的緊迫感和詩人的矛盾猶豫、徘徊思量;二四詩行could的重復突出詩人的無奈和想要看清前路盡頭的心理;十四詩行way的重復刻畫出岔路接著岔路,選擇跟著選擇的畫面,深刻詮釋了人生是充滿選擇而無法逆轉的旅程這壹哲理。顯然,詞匯過分規則化在賦予此詩強烈韻律感的同時,還起到渲染氣氛、強化主題的作用。 語法過分規則化 第壹詩行和十八詩行詩句近乎“重復”,增加了表現力度,營造出首尾呼應的效果,使此詩在結構上渾然壹體,強化了詩歌主題人生旅途中充滿選擇,不同的選擇造就截然不同的人生歷程。

二、語言變異 語象變異 作為語象的標點符號沒有語義,卻具備功能意義。十三詩行的感嘆號與行首感嘆詞Oh連用,加之與下文的聯系,表現出詩人對未選擇的路的留戀遐想以及必須放棄時的失望無奈,也啟發讀者:人不可逆轉的壹生是個有得有失的過程,不要為不得不失去的事物嘆息遺憾,以致失去新的機遇。十八詩行的破折號和兩個重復的I連用,構成前詞遞接,增強語感效果,使讀者體味到詩人的心理變化從面對岔路的仿徨猶豫,到止步不前的躊躇思量,再到做出抉擇的決絕釋然。可見詩人對標點符號的選擇看似輕松隨意,實則含義雋永。 詞匯變異 此詩用詞簡練樸實,鮮有冷僻累贅詞語出現;大量使用單音節詞,詩句自然流暢。詩人用第壹人稱勾勒出壹幅生動的秋日林中畫卷,吸引讀者欣賞卷中人物的故事,傾聽其內心獨白,體會舉步維艱的旅者面對兩難選擇的心境,產生相似的遐想和感慨。作為描述性語句as justas fair中兩個同義形容詞的使用不僅滿足尾韻要求,還和下文中表示不確定性的詞匯perhaps、claim、about連用,暗示正是兩條路的相差無幾才導致選擇之艱難,進而含蓄體現出詩人躊躇徘徊的痛苦和進行抉擇的艱難與慎重。 語法變異 1.倒裝

第三詩行long I stood為倒裝句式。置狀語於句首除了遵循尾韻外,更具有強調作用,生動描繪詩人止步思慮的畫面,使讀者更深地感受到人生是充滿選擇而不可逆轉的旅行,每次選擇在明確將來人生的同時也限制了自己的人生,因此詩人佇立良久,躊躇權衡。

2.時態

詩人運用壹般過去式講述過去選擇林中岔路的經歷,然而第四詩節中的時態發生變異。十六詩行的將來進行時和重復出現的ages連用,刻畫了作者多年後回首往事時或喜或悲的畫面,給人以時間綿長之感;二十詩行的現在完成時強調壹切差異已因當初選擇而產生,而這種差異已成事實,是追悔懷念所無法改變的,繼而告誡讀者要面對並堅持自己的選擇。詩中不斷變化的時態營造出時序重組、時空交錯的現象,增加了詩歌的審美效果。 語義變異 1.象征

弗羅斯特善於將思想情感和富有象征意義的意象相糅合,使其詩歌內容和形式完美融合。此詩中象征手法的巧妙運用凸顯了詩歌的深刻內涵,使其愈加精妙。Roads是貫穿全詩的中心詞,這壹具體形象象征人生之路。詩人借用他某壹次選擇林中岔路的經歷揭示壹個具有普遍意義的主題選擇。人生旅途中選擇不斷地擺在人們面前,很多事情不能兼得,因此要不斷做出選擇和取舍,不同的選擇將導致今後迥然的生活軌跡。詩人選擇roads作為詩歌主題可謂取材凡近而寄托深遠。此事物為人們所熟知,容易喚起讀者相似的生活體驗,使其受到觸動,引發深思。結合詩人生平,此詩可被視為詩人在人生道路上的自白:在屈從現實和追求夢想的兩難選擇中,他最終在職業上選擇從詩棄教,在創作上選擇堅持自己的行文風格而非隨波逐流。

2.反語

反語即用與本意相反的話語表達本意。詩人敘述其思慮良久後選擇了壹條人跡罕至的路,按照常規思維,所選擇的路(The Road Taken)是此詩強調的重點,更適合做題目。而詩人將The Road Not Taken用作題目,看似與詩歌主題和創作意圖相悖,實則不然。以The Road Not Taken作題目,加之sorry,Oh,I kept the first for another day,doubted,sigh等語句壹方面流露出詩人對“未選擇的路”的感情好奇、惋惜、遺憾、無奈;另壹方面對讀者進行規勸:既已做出選擇,並深知選擇必然帶來差異,就不要無謂地嘆息、懊悔,而應告別“未選擇的路”,義無反顧走那條已選的路。

3.多義性

詩歌詞匯的多義性決定了其闡釋空間的多重性。詩人將自己在詩中的身份定為traveler,既可以指林中過客,也可以指人生過客,而此詩看似描寫詩人秋日林中岔路駐足思索的場景,實則蘊含耐人尋味的人生哲理。最後壹詩節沒有告訴讀者詩人選擇的路通向何方、結果如何,而用了具有多義性的sigh,可以指倍感寬慰的感嘆,也可以指充滿遺憾的悲嘆,為讀者留下想象思索的空間。 這首詩***有四節,而且其中的每壹節都是五行詩體。整首詩的韻腳均為ABAAB,既工整又平穩,全詩是屬於標準的五音步抑揚格詩行(iambic pentameter)。如詩的第壹節,這首詩的第壹節中末尾的單詞分別為wood,both,stood,could和undergrowth,而這些單詞的相應發音則又分別是:∣d∣,∣θ∣,∣d∣,∣d∣和∣θ∣,其對應的韻腳完全符合前述提到的ABAAB型。而且這首詩中的每壹行都有10個音節,作抑揚格分布,構成五音步韻律。縱觀這首詩的第壹節和其余的三節,其韻腳也完全符合ABAAB這種標準的五音步韻律型。

由於這首詩是詩人對自己人生歷程的回顧與反思,因此詩中的動詞大多用了過去時以示對往事的回憶。比如說動詞diverged,stood,looked down,bent,took,wanted,worn以及had trodden等。這首詩的基調,總體來說應該是比較緩慢和低沈的,而且還有壹些遺憾嘆息之情。另外,這首詩整體上沒有什麽生疏、難以理解的單詞和古詞語等,詩人用詞比較樸實易懂,這也符合詩人作為現代詩人的身份。 簡單與深邃的矛盾與統壹 簡單與深邃是弗羅斯特詩歌的又壹大亮點。弗羅斯特詩歌的魅力在於它貌似自然、直接和簡單,而實際上並非此。他曾說“我是壹個十分難以捉摸的人……當我想要講真話的時候,我的話語往往最具有欺騙性。”勞倫斯·湯普森認為:“絕人多數弗羅斯特的崇拜者都被他那貌似簡單的詩歌藝術所迷惑,以至無法透視詩人所佩戴的微妙假面。”在弗羅斯特看來,詩歌的最高價值在於其意義的“隱秘性”。和弗羅斯特的其他作品壹樣,這首詩雖然只是描寫了生活中壹個普通情景,但它表現的卻是內涵及其豐富和深刻,具有普遍意義的人生哲理。這正是詩歌的藝術魅力所在。其所包含的內涵遠遠超過了詩歌文字表面所表達的內容。《未選擇的路》表面上看似很簡單,詩中的敘述者在清晨散步時來到了林間的壹個岔道口,在他而前有兩條路可供選擇。壹條路比較僻靜,另壹條路則有紛雜的腳印,顯然平時行人比較多壹些。但是在那天旱晨,那兩條路上的小草都還掛著露水,說明還沒人從那裏經過。經過片刻的猶豫,敘述者決定走那條比較僻靜的道路,因為那條道走的人少,更有探索的價值。但他雖然作出了選擇,心裏仍在嘀咕,假如選擇了另外那條路,他將會遇見些什麽樣的東西。

在詩歌的末尾,敘述者設想自己在多年以後向後人講述自己在這個旱晨所作出的選擇,並且感嘆在作選擇時的壹念之差往往會造成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經歷。因此,在漫漫的人生道路上,選擇比努力更重要,人生就是選擇,或彼或此,人們無時不在選擇。正是因為有不同的選擇,所以才會有千差萬別的結局,才會有千姿百態的人生。人總是在選擇中前進的。選擇,是搖擺於多種可能性之間的最後的決斷。由於結局是未知的,不可預見的,所以才讓人舉棋不定、左右為難。 自然與社會的矛盾與統壹 矛盾是對立與統壹的結合體。在弗羅斯特的人多數詩歌中都體現出詩人通過描寫自然的景觀來表達出對人生和對社會的思考。自然激發了作者的創作靈感,從而來幫助他排遣出自己內心世界的孤獨與惆悵。他的詩歌善於運用象征的寫作手法,通過對自然景觀的描寫,透過對現實生活的折射,總能表達出深刻而又耐人尋味的人生哲理。《未選擇的路》作為詩人的壹篇名作,也是最受歡迎的詩作之壹,詩人在森林中散步,眼前出現了兩條路,而對這個岔路口,詩人的選擇猶豫不決,詩人也正是通過“路”這個自然景觀,來反映出在現實社會中道路的選擇之不易,“路”這篇詩作中僅僅是壹個意象,而作者通過這個簡單的意象,把自然與社會這壹矛盾對立體而引向了統壹。在詩中的第三節,詩人盡管交代了“我”對另壹條道路的留戀,但是卻寧願選擇壹條人跡罕至的路。結合作者當時的現實生活,如果對於作者來說當時選擇在師範學院教書是壹條暢通無阻的人道,那麽默默無聞的寫詩生活則充滿了艱辛與曲折,但是作者選擇了後者,盡管在驀然回頭時,詩人再回顧過去,他也會思考壹下如果選擇前壹條路或許會是另壹番景象,這也是人之常情,這也是人們在漫漫人生道路上所而臨選擇時的困惑,為讀者留下了思索和遐想的空間。 羅伯特·戴揚尼:弗羅斯特小心翼翼地避免直言這條路代表著什麽,以免限制它們可能的象征意味。然而,他所表達的這種體驗的實質的確使這首詩涉及了人的壹個根本問題:進行選擇的必要。

劉晨鋒:這首詩的巧妙之處在於:他僅僅描繪選擇,而以兩條路的形象略去了選擇的內容,使得這首詩具有內涵的開放性,這正是詹姆斯·考克斯在《羅伯特·弗羅斯特》壹書中所說的:“詩的本身是不完整的,不能充分說明自身”,而讀者“將會被這首詩拽入類似的心境”。這首詩猶如壹個巨大的構架,其中的內容有待讀者去填充,在其中體會自己的生活。這也正是《未選擇的路》的藝術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