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寶林
侯寶林(1917-1993),北京人,幼年家境貧寒,12歲時學演京劇,後改說相聲,先後拜常寶臣、朱闊泉為師。壹度在北京的鼓樓和天橋壹帶表演,1940年赴天津演出並成名。從1940年起,壹直與郭啟儒搭檔,合演對口相聲,二人捧逗默契,相得益彰,合作長達20多年。
在相聲藝術發展史上,侯寶林是最負盛名的傑出的表演藝術家。侯寶林對相聲藝術的貢獻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帶頭凈化相聲說演的語言,提高相聲的審美趣味,拋棄了過去粗俗低級的非藝術成份,改編了許多傳統節目上演,使之“化腐朽為神奇”,面貌煥然壹新。其次是在創作和表演的同時,註重相聲的理論研究,與知識界和學者交朋友,並與人合著了《相聲溯源》、《相聲藝術論集》等專著,使相聲藝術朝著藝術自覺的方向發展。第三是創作、整理和演出了30余段堪稱精品的經典性相聲節目。
劉寶瑞
1915年生於北京。自幼家境貧寒,曾向崇壽峰學藝,十三歲拜張壽臣為師,學說相聲。十四歲赴天津,與馬三立、趙佩茹、李潔塵等在南市聯興茶社相聲大會演出,並在廣播電臺播音,開始嶄露頭角。1940年從濟南回北京,在啟明茶社相聲大會演出,聲譽鵲起。後去南京、上海等地演出,被譽為“單口大王”。四十年代末,赴香港演出,首先把相聲藝術介紹給予港澳觀眾。
解放初期,他回到北京,參加中國曲藝團,後調到中國廣播說唱團,擔任藝術指導。
劉寶瑞好學上進,刻苦鉆研業務,勇於探索,善於借鑒吸收獨角戲、評話、電影、戲劇等姐妹藝術的優點,大膽革新創造,形成了聲、容、情、神兼備的獨特藝術風格。他的許多名段子已成為曲藝界的經典之作,流傳至今。 劉寶瑞的代表作之壹、單口相聲《連升三級》被選進中學語文課本,同時被譯為英、 法、日多種文字,介紹到國外。1968年劉先生在北京病故。
名家點評:
相聲藝術素有“演員肚,雜貨鋪”的美譽,非熟知三教九流五行八作有豐厚的文化底蘊不可。劉寶瑞堪稱老壹輩藝人中善使雜學兒的第壹人……他的單口相聲正如藝諺說的“裝龍裝虎我自己,壹個人好似壹臺大戲。” ——當代學者 薛寶琨
劉寶瑞先生最突出的藝術成就表現在單口相聲方面,他繼承老壹輩藝術家張壽臣先生的表演風格,集單口相聲之大成,他的藝術風格沈、穩、準、狠。觀眾聽他說相聲感到很舒服,耐人尋味。 ——相聲表演藝術家 李增瑞
郭啟儒
相聲演員。北京人,滿族。幼時讀過六年私塾,酷愛相聲,二十三歲曾在北京鴻奎社學演文明戲,二十五歲拜劉德智為師學說相聲。民國二十九年起,他與侯寶林合作,為侯捧哏,在天津南市燕樂戲園首次聯袂獻藝,壹鳴驚人。又經電臺廣播擴大了影響,聲名大震。郭啟儒在與侯寶林合作的二十來年間,專事捧哏。他壹貫主張“捧哏要蔫,逗哏要歡”。他與侯寶林壹起加工表演了許多反映現實生活的新相聲,如《夜行記》、《離婚前奏曲》等。同時,對壹批舊有傳統節目進行了重新整理加工,翻舊出新,成為他們膾炙人口的代表作。其中《關公戰秦瓊》曾受到毛澤東、周恩來、陳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贊譽,成為傳世精品。
郭全寶
8歲拜師王少雲學習唱京劇醜角。11歲起在天橋平民茶園裏與白全福等撂地演出化裝滑稽二簧。期間拜於俊波為師學說相聲,並與侯寶林、白全福等同臺演出。14歲起輾轉於京、津、濟南壹帶表演相聲。1951年調入中國廣播說唱團工作,先後與侯寶林、劉寶瑞、馬季、郝愛民等合作表演相聲。擅演單口和鬧活,如《捉放曹》、《黃鶴樓》、《耍猴》、《借火》等。其中1957年由其逗哏的相聲《好啊,好》曾流行全國。晚年與羅榮壽合作表演雙簧。清平客
五十多年的藝術實踐,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善演單口、捧逗俱佳。表演對口相聲具有配合默契,感情充沛,語言生動等特點。單口的表演更是幽默風趣,說表自如,摹聲擬態,維妙維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