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近東。
洞穴適應於他們的生活方式——正如我們所知,當時的人們以狩獵
為生。在洞穴中他們很安全。人們在洞口生火,這樣既能取暖又能在他
們烤肉時防範動物。這是種簡單的生活,是所有人類的基本生活。
壹直困擾考古學家和歷史學家們的是:是什麽促使人類離開洞穴這
個自然的“子宮”,開始了新的、漫長的發展歷程?盡管人們提出了多種理
論,但並無確切的證據,我們基本上只能依靠想象。氣候或許是個原因,
當冰川撤回到北方時,氣候變得溫暖潮濕,植物生長,陽光讓人們走出洞
門,正如它催發了花開。同時,冰河消融讓其他地區的肥沃土壤得以顯
露,大批畜群也隨之而去,離開了人類居住的平原——這意味著狩獵不再
是可靠的食物來源。
另壹方面,農業在這壹時期得到了發展。但從狩獵到農業、從洞穴到
房屋是壹個緩慢的、漸進的過程。起初,人們追逐著動物,變得更加熟悉
身邊的這個世界。隨後,狩獵變得越來越困難(例如,猛獁象和馴鹿相繼
滅絕),人們似乎對土地上的自然資源產生了更濃厚的興趣。如同生活中
的大多數發現壹樣,可能是婦女首先想到耕種,當男人們外出狩獵、捕魚
時,婦女們則有時間來收集種子,並加以播種。因此,壹般認為,壹開始暫
時的定居地基本上建在臨近河流、溪流和森林的地方,而人們在冬天還是
回到洞穴裏。當人們發現谷物和其他植物在春天又生長出來,而且在人
們的持續照料下會被培育得更好時,這種儀式就最終結束了。不久,人們
註意到了某些動物能用飼料加以馴化,能被訓練和利用,人們開始研究它
們的習性。於是,這些動物成為家禽家畜,農業定居地就這樣誕生了。時
間大約是在1萬年前。
定居地意味著房屋。洞穴就這樣荒廢了,被大量地遺棄。房屋是壹
種創造物,壹種新的東西,壹種獨立於洞穴觀念的庇護所。這種將巖石中
的壹個洞的本質加以提煉,並用壹種孤立的人為結構加以復制的能力是
令人驚奇的。但人類只能這/厶做,因為洞穴是唯壹的參照物。他們要做
的是觀察形成空間的最小結構,並將之轉化為不同的元素。這就有可能
解釋房屋如何從而且總是從自然形式中找到靈感。這些形式的建構來源
於土地上的各種原料,如泥土和蘆葦。房屋造型的靈感也來自洞穴。洞
穴的基本形狀大體上是半圓的,於是房屋就設計成圓形的。
永久定居地的第壹證據(公元前9000年到公元前7000年)顯示出房
屋頻繁重建的跡象。從這點可推斷出,房屋只是偶爾去住,這些居民壹部
分仍然是洞穴居住者。要永遠放棄過去壹直使用的模式和法則而采用新
的規則需要很大的信心。的確,這些新規則被混合農業帶來的諸多可能
性所激發,但要冒險使用壹種完全未經嘗試的東西更需要勇氣和信心。
因此,我們可以假設最初的居民並不考慮其房屋的堅固性。例如,在沙尼
達爾的紮維舍尼(ZawiCheniinShanidar,在土耳其和伊朗邊界的紮格羅
斯
山脈的丘陵地帶)村落中(大約公元前9000年),那些房子有著橢圓形或
圓形的基石(包括壁爐),由壹些編制物、蘆葦和席子構成的不牢固的上部
結構支撐著。但這些村落似乎只能維持半年,附近就是沙尼達爾的洞穴,
它在冬季數月中成為更好的庇護所。在約旦的艾南(Eynam)有另壹個定
居地,那裏有三個連續的永久村落,每個都包括50所房屋。所有的房屋
都是圓形的,直徑超過7米,圍繞著壹個中心區域排列,中心區域有為
數不少的塗以灰泥的鐘形深坑(或許是儲藏食物之用)。紮維舍尼的房子
極少體現出房屋的本質因素——包括棲身、烹飪以及取暖——但這些
房屋的結構的細節是值得註意的。有壹堵奇怪的石制的墻,在地基之上
l米左右,這為蘆葦制的圓錐形屋頂提供了壹個堅固的結構。有趣的是,
就建築而言,這種設計生動地建構了壹個三維空間。因此很明顯,當這些
建築師們仍然保持著“群居”的思維方式時,壹個重要的階段已經來臨:壹
種實實在在的外部結構構築起了壹個私密的空間。這是邁向文明社會的
壹大步,可能人們不能馬上意識到。在洞穴中,人們仿佛是住在宿舍或廉
價客棧。突然間,家庭開始獨立出來。這種變化壹方面與房屋結構相關,
另壹方面則跟私人財產有關。房屋的結構本可以建得大壹點,當然小結
構的房屋更容易建造。於是,人們從洞穴中搬出來,為他們的家庭成員獲
得壹個私人空間。這是壹種人的(實際上也是動物的)本能。這種傾向於
更具組織化的生活的發展同樣表明了人類對秩序的需求。但還有壹點,
即對財產的欲求。這種強烈的個體認同感源於人和他所占有物之間的相
互關系。例如,男人會看護他的錘子,因為錘子對他來說有用;而女人則
會看好她的首飾,因為這將提升她的社會地位或使她看上去更迷人。在
這些環境中,人們享受著財產權,並設法將其擴大。房屋就是這樣的壹種
財產,它支配著人群(家庭)的生活,並給他們提供庇護之所。這樣,房屋
成為了居住者群體的壹種延伸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