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恩格斯“兩個必然”的著名論斷,是在1848年歐洲資產階級革命和工人運動高漲時期提出的.是時,《***產黨宣言》發表,其中充滿了革命的激情煽動.而“兩個決不會”的論斷的提出是在1859年1月,當時是歐洲工人運動低落的時期,“兩個決不會”的論斷是對前壹個論斷的補充.馬恩曾7次為《宣言》作序,對其中不成熟的觀點加以改進.《宣言》發表25年後,馬克思在德文版序言中深刻地指出,這個綱領現在有些地方已經過時了.因此,《宣言》的實際運用“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反映出馬克思學說在不同時期確有不同的表述.這兩個論斷使我想起黑格爾的著名命題:“凡是現實的必是合理的,凡是合理的必是現實的”.前者是說規律的不可抗拒,後者則說理想的必然實現.“兩個決不會”說的是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不可抗拒,“兩個必然”則說的是理想社會的必然實現.兩者似乎是矛盾的,但又是在壹個辯證的統壹體中.而且,馬克思和恩格斯處於19世紀中葉這樣壹個工人運動相對低潮的歷史時期,他們的思想也必然受到對社會發展無可奈何的情緒的影響.他們已經隱約感到,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還遠未顯示出即將滅亡的征兆,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潛力依然在慢慢顯示出來,資本主義社會還處在蒸蒸日上的發展階段,無產階級要通過革命手段埋葬資本主義的機會還不成熟,反映出他們處在19世紀的歷史階段,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認識還不是很完全.
二、反映出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學說中,在解釋歷史發展過程時經濟決定論的痕跡,對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對社會發展的影響闡述尚不完整.
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發現,是馬克思對歷史唯物主義的重大貢獻.社會基本矛盾運動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社會基本矛盾是兩對矛盾,三個方面,即生產力、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生產關系對於上層建築來說是經濟基礎,對於生產力而言它是生產關系.生產力是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生產力發展到壹定程度,便同生產關系發生沖突,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隨著生產關系即經濟基礎的變革,整個上層建築或快或慢地也要發生變革,社會就將由壹種形態或制度發展到另壹種形態或制度.由此可見,社會基本矛盾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基本動力,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但馬克思“兩個決不會”的壹段話,幾乎把他的學說及社會主義運動的價值壹筆勾銷.既然壹個社會在其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決不會滅亡,那麽馬克思的學說除了預告壹件必然發生的事情以外還有什麽意義呢?既然壹個社會在其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後就註定會滅亡,社會主義運動豈不是對歷史進程的幹擾和歷史的多余?!馬克思在這裏顯露出了他思想中的經濟決定論的痕跡.薩特認為,馬克思學說中有壹個人學的“空場”,至少馬克思在這裏描述的歷史舞臺上空無壹人,馬克思在這裏講的歷史發展沒有給主體作用留下任何余地.在人們面前,似乎出現了兩個馬克思:壹個是“革命”的馬克思,他號召“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向舊世界發起沖擊;另壹個是“科學”的馬克思,他很象壹位站在社會歷史領域裏的“氣象預報員”,預告社會在按照自身的客觀規律發展,人的主觀幹預是多余的.馬克思的思想裏這兩種因素兼而有之.從思想史的角度看,馬克思的確是壹位劃時代的偉大人物.馬克思之前的哲學家們在唯物還是唯心的問題上的分野總是涇渭分明的,或者說,馬克思逐漸在超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分歧,試圖從兩個方面而不是從壹個片面去認識和解釋歷史,但仍然有矛盾的壹面.在辯證唯物主義領域,馬克思正確解釋了意識與存在的關系,但在社會歷史領域,經濟決定論與人的主觀能動作用確實存在某種矛盾.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對於歷史發展,確有其具大決定作用.這就是在社會領域,科學預言會對人們的行為以及行為結果產生影響,即產生“俄狄普斯效應”(俄狄普斯的故事,這位王子還未出生,有巫師就斷定他將來會殺父娶母,結果造物弄人,預言還真成了現實).科學預言會對人的行為產生暗示作用,對歷史的發展方向產生影響.建立壹個怎樣形態的社會,人類自己的選擇也是很重要、很關鍵的.
三、人類社會的發展最終要解決好人與自然的問題,建立壹個人與自然的和諧***處,和諧發展的更高級社會形態.人類需要重建自己的價值體系.
生產力的高度發展促進人類社會逐漸由低級向高級發展,最終實現***產主義,人類的物質財富得到極大豐富,是不是人類社會的形態就發展到最高階段了?不是的!
未來人類,改造自然還是改變自己?發展生產、追求增長是人類傳統的基本價值標準.人的主體性表現為對抗與超越客體.迄今為止的人類發展史是壹部人類反抗自然、改造自然的歷史,為此人類建構的社會關系與社會形態本質上也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人在掙脫自然的束縛中,發育了自己,塑造了自己.對於物質財富的追逐是發展的動力,而科學技術則是發展的手段.由現代科學技術裝備起來的人類日益強大.在適應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獲得了越來越多的主動性,這壹切使得現代人洋溢著樂觀的情緒.
歷史唯物主義的真諦在於它說明了自然界規定著人類活動的界限.盡管主體性擴大了人類活動的可能性空間,然而這個空間畢竟是有其最終邊界的,那就是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和生態平衡.以追求物質生產和消費為核心的價值體系不斷推動著人類向自然進軍,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喝令高山低頭、河流讓路.在這種價值觀念體系中,是否有利於促進生產力發展,是否有利於提高經濟效益是衡量社會進步與否的根本標準.
但是,在人類文明史上始終居於主導地位的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體系,遇到了有史以來真正的挑戰—人類的經濟活動已經觸及到了自然的極限.相對於人類經濟活動增長的自然極限,人類已有能力改變和破壞適於人類生存的整個自然界.事實上人類正在改變和破壞著自身賴以生存的環境與生態.在壹定程度上,今日之人類正在“透支”未來.傳統意義上的發展已經走到了盡頭,或者說人類的發展走到了壹個轉折關頭.科學技術能夠拯救人類和人類傳統的價值觀念嗎?決定論者樂觀地認為:科學技術可以解決或者最終能夠解決,包括環境與生態問題在內的人類發展中出現的壹切難題.他們說:人類過去就是這樣走過來的.但是,理論的推導還需實踐的檢驗,過去的經驗未必能說明今天的問題.我們必須正視壹個基本事實:人類依靠科學技術發展解決資源、環境與生態問題的速度,遠遠低於現實的生產、消費活動對資源、環境與生態的損耗和破壞的速度.出現的新問題遠比解決了的舊問題多.退壹步講,如果時間允許又沒有太多的新問題產生,科學技術還是能夠最終解決今天面臨的種種問題的.但是,時間不夠了,新的問題層出不窮.這就註定了,如果不徹底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人類壹定是科學技術進步與生態環境災難的時間競賽中的輸家.生產力高度發達的***產主義社會並不能壹勞永逸地解決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問題.
市場經濟曾使人類獲得了壹次解放,獲得了壹種自由.同時市場經濟也將人類置於增長的陷阱之中.市場經濟將人的異化推到了極致.市場經濟本身是人類主體性的極大張揚,卻又使人類的生產活動喪失了目的,需要附屬於生產、生產源於競爭.人為物役,主體缺失.市場經濟使人類與自然處於戰爭狀態.由異化了的需要推動的無限膨脹的生產活動,通過破環和毀滅自然環境與生態平衡,也在破壞人、毀滅人類本身.現代生產活動已經嚴重地構成了對人類自身的威脅,貪婪的人類恰恰是他自己的敵人.
從總體上看,目前生產水平已經可以滿足全人類物質生活的自然需要.在目前世界範圍內的經濟活動中,需求對生產的拉動作用日益減小,生產越來越依靠制造需求來為自己開辟道路的基本事實已經表明:人類的生產能力已經接近,甚至在壹些方面超過了滿足其自身的自然需要的臨界點.目前人類的貧困與社會差距問題是相對意義上的,而不是絕對意義上的.人類亟須通過改變社會關系和建立新制度來解決這類問題.企求更大的“蛋糕”是徒勞的.“蛋糕”已經夠大了,而且不能再大了.人類應當做的,也許還來得及做的,是改變自己.在漫長的進化與發展的歷程中,人類長期面臨的主題是掙脫和反抗自然的束縛和壓迫.人定勝天的信念鼓舞著人類前進.在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體系中,人在觀念上與自然是對立的.人類之間的對立,也是人與自然的對立關系在人類社會關系中的表現.人類壹直希望通過自身的發展與強大最終戰勝自然,進而彌和人類之間的分歧與對立.在自然環境與生態所能允許的可能性空間內,人類的物質生產活動已經獲得充分發展之後,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體系便最終完成了其歷史使命:它促使人類在自然界提供的可能性空間中獲得了最大程度的自由,又將人類推至毀滅的邊緣.
建立新的價值體系是全人類無法回避的課題.未來的新價值體系的具體而周詳的內容,我們還無從知曉.但這壹新價值體系的基本取向是確定無疑的,即主體性指向的變更:從改造自然轉向改變自己,順應自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形態.在現在和未來人類面臨的主要任務將是改變自己,即人類亟需與自然建立起壹種和諧的關系.人與自然的和諧,將是未來新價值體系的核心概念.未來的人類既不再是自然的奴仆,也不可能主宰萬物.和諧意味著人與自然的平等關系的建立.新的和諧關系建立的起點,是壹場改變主流價值體系的觀念革命,它將解放人類的思想,超越人類中心主義和決定論的窠臼;它將促使人類重新審視自我,重新估價歷史,重新定義幸福.發展生產、擴充財富,建立物質極為豐富的社會形態並不等於對人和人類命運的終極關懷,甚至也並不總是與人類進步的方向壹致.社會進步最終總要表現為人的覺醒,人性的進化.
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對人類社會關系的和諧提供了新的合理性.人與自然的和諧,又將成為設計和建設未來理想社會的重要理由.我們理解的社會主義正是在於:它的使命是改變人類的傳統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才認為社會主義的思想理念仍然在為人類指明未來.因為,從另壹方面看,社會關系的變革與社會和諧的實現,又是人類與自然和諧關系最終建立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實現社會和諧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第壹步.只有消除人類之間的生存競爭,消除人的物化,才能對整個社會生活及經濟活動作出自主與自覺的調控;才能實現人類的自我克制,自我超越,返璞歸真;才能引導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和諧,曾是壹種古老的社會理想.在經歷了漫長的不和諧的發展之後,今天的人類終於又開始重新關註這個古老而又迫在眉睫的問題.因為,和諧還是毀滅,已是壹個現實的問題,或者說這壹問題從沒有象今天這樣現實和緊迫.於是,和諧作為壹種新理性再次出現於人類思想的地平線上,面向未來的人們已經望見了新理性的曙光.實現人與人的和諧、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人的解放,是人的復歸.和諧,意味著人類最終擺脫動物界上升為人;意味著人類從物質生活領域的異化中解脫,向精神生活領域復歸;意味著升華人類生活,進化人性.和諧,將為未來的人類社會的發展開辟道德與美學的廣闊無垠的新天地,那裏將是人的樂園.
總之,人類與自然高度和諧、人與人和諧***處的社會應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社會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