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者》:香港警匪片的窮途末路
這部電影是娛樂市場下,流水線生產的撈金之作,近些年每年都會有大批同類型電影上映,卻沒有壹部能達到《無間道》的高度。
原因歸結於壹點,就是“貪”,貪快,貪錢,貪省事。
妳可以在其它電影中找到相似的情節,配套的人物,生硬的情誼,這已經成了壹個標準的模版。按這麽拍就能賺錢,問題是演員在這個商業鏈條中只是走了個過場,又怎麽會有經典之作?
《使徒行者》的電視劇我沒看過,電視裏余詩曼表演怎樣我不知道,但是電影裏她就是個災難。
文偉鴻似乎還沒搞明白電影和電視劇的區別,開頭余詩曼出場濃濃的TVB風讓人懷疑自己是在看電視,之後她的表演更是流於表面,讓人尷尬。
整部電影看到余詩曼game over,特別開心,可後來得知她又活了,有種想死的沖動。
導演最大的問題是巴掌不大,卻又想把所有元素都抓住,結果是竹籃打水壹場空。
開頭又是摩托追逐,飆車,又是地下基地,高科技犯罪,該有的都有了。可對於電影而言商業性娛樂性元素又與其表現的情感和臥底的悲劇性相沖突。
這就像壹碗放了糖和鹽的面,別扭的讓人難以下咽。
巴西毒窟的戲份,開場是大全景,高空俯視鏡頭。
陌生孤獨環境下毒販又是囂張跋扈,明顯能感覺到壹種危機感。
但之後的打鬥有種叫大排場賣燒餅的趕腳。
遠不如《上帝之城》帶來的沖擊力,主角的氣定神閑讓人懷疑內容真實性,過多不必要的鏡頭又打破了敘事的平衡性。
很明顯,這是導演的問題。
電影依舊主打兄弟牌,也依舊打了壹手爛牌。
原本以為《掃毒》已經給了香港導演們壹個教訓,沒想到文偉鴻還是重蹈覆轍。
港影中的兄弟情如今只能通過特別直白的方式展現出來,《掃毒》裏他們唱了出來,而這部電影裏他們直接說了出來:“做兄弟,在心中。”
以前那叫兄弟,如今只能算作基友了。
張家輝與古天樂之間可謂是壹波三折。
臥底身份的不斷反轉使背叛反目相互算計的戲碼不斷上演,這些反轉固然讓觀眾燒腦驚奇,甚至有拍桌子叫絕的,但是滿滿的設計感毀了這盤菜。
這中“匠氣”使兄弟情顯得不那麽真實,人物情感邏輯行為選擇讓人覺得不可信。
電影對摩斯密碼的濫用,讓人覺得神乎其神匪夷所思。
《無間道》對摩斯密碼的使用是有針對性的,偶然性小,值得信服。
而電影中在不知道身份的情況下,摩斯密碼使用的偶然性,讓觀眾對這種小概率事件產生懷疑。
怎麽那麽巧?每次都讓妳發現?拍電影妳也是要講科學的啊!
至於本片的反派,很明顯導演並沒有打算將這個形象豐滿。
還不如《掃毒》裏的大反派。
這明顯是被吊打的局面。
最後兄弟二人被釋延能暴打,壹死壹傷匆忙收尾,明顯頭重腳輕,虎頭蛇尾,結局沒有說服力。
這顯然是導演的潛臺詞:“我擦,編不下去了,妳倆幹脆死了算了。”
張家輝與釋延能同歸於 盡,古天樂跪地磕頭,很難讓人感受到兄弟情,恰似《掃毒》結局,設計感太強了。
遠不如《無間道》裏傻強和梁朝偉那條小支線來的情真意切。
說到支線,女秘書和吳鎮宇死的時候,反而被感動到了。
因為沒有反反復復地設計,反而使這兩個人物簡單而不失真實。
女秘書地下通道那場打戲的構圖可以贊壹個,算是影片的壹個亮點。